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的历史类博物馆如何“试水”现当代艺术展览

2016-12-11 D-ninth 弘博网

12月9日,筹备近两年半的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正式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开幕当晚,一大波艺术圈儿、文博圈儿的人涌向了河南博物院。

其实,后者只是一小部分……




                                                         开幕式现场

中国主流博物馆首次试水现当代艺术

双年展,英文形式为Biennial,在意大利文里叫做Biennale,是国际当代视觉艺术最高级别的展示活动,是推出世界各国新艺术成就的重要窗口。多数双年展系跨国界的国际性展事,旨在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成为全球文化互鉴融合的一大交通枢纽,其重要性相当于体育界的奥林匹克,或电影界的奥斯卡、戛纳……


作为中国重要历史文物类博物馆的河南博物院,缘何开始跨界现当代陶瓷艺术?院长田凯如是说

“作为传统的博物馆,我们应不断更新对传统的认知。传统应是一个变化、发展和创新的概念。举办双年展,我们是想从传统中寻找创新的原理,来引导当今的创新思维和理念,为当今社会服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深圳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也提到,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博物馆应该搭起文化与物质文明和产业发展的桥梁,建立连接中外、贯通古今的桥梁。举办陶瓷双年展也是要搭起陶瓷古今中外、艺术和生活及产业之间的桥梁,来服务社会,把文物和当代结合在一起。而陶瓷又是人类使用最普遍的一类器物,这种物质文化的普遍性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中原地区也是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在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砂锅造型的玉璧,远远地仰视,可以近近地透视,下雨天闭眼倾听雨落在砂锅内的嘀嗒回声,雪天看一白一灰的双面奇观,甚至想象夏天砂锅内长草,变身空中草坪……

打开2500个砂锅的正确方式



博物馆虽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收藏、展示、研究机构,但不应该只关注过去,为社会及其发展、即现在和未来服务才是其存在的意义。时过境迁,当传统脱离了其存在的土壤,又与现代割裂,该如何发挥功效?


著名艺术家徐冰在展览的同期论坛上提出,传统固然重要,但人不该为传统所累,而是正确认知传统,在其力量的节点,发挥它的功效。”在长达近2小时的《传统如何被激活》专题报告中,徐冰通过具体作品,向听众呈现了传统对自己创作的影响,比如,借助光影技术,用树枝、塑料、废纸等废弃材料,复制中国古代山水画,徐冰称之为“光的绘画”,再如,创造英文方块字。






从正面(下图)看,徐冰的作品像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但是从背面(上图)看,则是用干枯植物、麻丝等现成物组成的。







你是否认识这几个字?


 

传统博物馆双年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为典型的社会历史类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在举办双年展的过程中,从策展方式、展览形式和内容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与尝试,用传统博物馆的方式,正确打开了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展。


 1 

策展人全部外请

首次试水双年展,河南博物院在展览形式上采用了多展览配合呈现的形式。一个主体展“黏土之约”和“前世今生——五大名窑古代精品及当代创新展”、“马约里卡千年陶瓷精粹——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及“器物的未来——当代生活陶艺邀请展”三个平行展相配合,共同诠释陶瓷的古、今、中、外,且四个展览的策展人均请自馆外,包括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馆长Casali Claudia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赵兰涛,这在中国国有博物馆领域是极其少见的。主体展“黏土之约”被称为香港某艺术家称为“品质极佳”。


 2 

过去与现在,合力演绎博物馆的双年展

双年展一般是国际现当代视觉艺术的展示,展览中难觅历史藏品的踪影但是此次双年展,在主体展“黏土之约”国际优秀陶艺家邀请展外,设立了中国五大名窑的传世与发掘精品和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两大中外历史陶瓷展,是传统博物馆举办现当代艺术双年展的一大特色,且符合博物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定位,再加上当代生活陶艺展中对陶瓷在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的在再现,完美诠释了博物馆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新定位,解释了陶瓷实用性的起点和终点。


主体展通过国际招标形式确定了法国艺术史学家温蒂成为策展人,展览主题“黏土之约”(Cont﹛r﹜act Earth)”一语双关,即表示“与土地的接触(contact EARTH),即黏土的物质性,也指“与地球的契约,也就是人类保卫地球的责任。


根据展览内容需要,温蒂共邀请42位(组)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陶艺家参展。青年艺术家张玉环表示,策展人温蒂依据作品邀请参展陶艺家。自己则是受惠于去年杭州陶瓷展上的陶瓷和玻璃作品(因为很难也很少见),辗转通过当时的策展方找到自己。根据温蒂重新创作的要求,她用水墨、陶瓷和玻璃表达了一次古刹参观心得。



“杭州法喜寺是我经常造访的一座千年古刹,我喜欢在静穆的寺院褪去繁杂的城市心态。有一回我静坐在放生池边,却仿佛突然看到了人生百态,嬉笑怒骂,缠绵纠结,淡定从容。我把看到的这些用莲蓬、水、和时间,自由地挥洒在了纸上,让它自由成长成一个新的生命轨迹。这是一个即具象又抽象的人生,薄脆的玻璃是我们的内心,寺院的莲台经幢又告诉我陶瓷与玻璃是此刻的归宿。”——艺术家自述。


我们时而听到有人抱怨,不去博物馆是因为博物馆的东西看不懂,而经常逛博物馆的人会认为当代艺术品是展览中的“无字天书”。对此香港艺术家黄丽贞表示,看展(现当代艺术展)和创作一样,如果想要多些收获,还是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足准备。现当代艺术是艺术家对传统和当前社会思考的再现。此次她参展的作品“无垢”,是她对外国摄影师镜头下河南大饥荒的反思与回应。



“收到参展邀约,我想起了曾经看到的外国摄影师镜头下饥荒时代的河南。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些照片让我心中有些不舒服,于是去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九四二年的大饥荒真相,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受灾人数多达数百万,但即使身处于一片黝黑肮脏,孩子的脸却永远天真无邪。所以我以两件白瓷衣,献给那纯洁无垢的、我们都曾拥有的童心。一双童衣,一男一女,右面一件胸前是龟裂的河南地图,左面满布蝗虫,暗指人祸之外的天灾。”——艺术家自述






  

     现当代艺术作品的“只可意会性”,尤其需要说明牌的导览。

“五大名窑精品展”,致力于通过五大名窑的传世和发掘精品与现代非遗传承人的创作品对比,去表现陶瓷的古今传承,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前世还是今生,传统还是现代?

“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展”,则讲述了意大利的陶瓷故事,并和五大名窑精品展,共同演绎陶瓷文化的中外差异。即使不懂陶瓷的观众也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外(或意)陶瓷在造型、装饰等方面的差异,细心观众还会惊讶地发现,著名画家毕加索竟然在陶瓷还占有一席之地。





博物馆举办双年展,教育活动不缺位

在双年展正式开幕的第一个周末,河南博物院准备了9场主题论坛和陶艺体验活动,迎接各类观众。中外陶瓷艺术家、学者及其他爱好者、从业人员可以参与专业讨论与行业交流,普通社会大众可以直接去听公众讲坛,或在博物馆大厅,观看相关论坛的直播。


在陶艺体验区,一端是成年观众在喝茶看书,另一端则是青少年儿童参与制陶体验,并有古琴相伴,弥补了青少年在展览中的缺位,也是此次博物馆双年展的一大特色。


此外,在展览配套的国际陶瓷电影周期间(12月12日至22日),合作方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将在在河南博物院多功能厅播放近20部国内外与陶瓷相关的影视作品,让观众在愉悦的体验中,进一步了解陶瓷。






潜意识以为他们只是累了坐着休息,偶然回头发现一个个全都在认真地观看着展览纪录片,心中莫名的感动……或许,我们都该多去展厅走走转转,去看看我们的观众!


首届中原陶瓷双年展,本以为只是传统博物馆开始跨界现当代艺术,只是博物馆多了一个吸引年轻人的理由,只是有利于推动博物馆和现当代艺术、与艺术圈的融合,看完了才发现,背后隐藏的多了。比如,几乎所有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中意的那个点儿。艺术圈的追主体展,传统文博圈的可以去看五大名窑展和意大利陶瓷展,就算什么也不喜欢,也可以当散心看看当代生活陶艺展中的实用物品,或者坐在大厅看一下纪录片,口渴了去喝杯茶看会儿书,连青少年儿童都能在陶艺体验取区,感受制陶工艺的魅力。


河南博物院借此释放出“博物馆要包容”的信息,包容传统与现代,包容本土与外来,包容各类需求的观众,也包容各种文化与艺术。比如,在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之后,第二届、第三届就在不远的将来,据悉,河南博物院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国际陶瓷双年展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双年展,而当前的一时效应则会在每两年都将上演,变成一种长期现象,一个新的河南博物院在出现!


传统博物馆如何焕发新活力,或许这就是答案!


本文少数图片来源于河南博物院孙海涛和网络

编辑:D-ninth


相关链接: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闭关修炼” 部分文物开启“环游模式”

你的中学历史课有这么好玩吗?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落户省实验中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