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我国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现场
科技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近日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
规划提出,聚焦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保护修复、传承利用和公共文化服务4个重点方向,我国将致力于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国产专有装备和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文化部部长雒树在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强国相比,我们已经由过去的长期“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部分领域已由原来的“技术受援国”变为“技术输出国”。
但是,我国文物科技工作依然面临挑战。“当前,我国文物量大、面广、种类多样、保存状况堪忧,文物利用率亟待提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城镇化进程的提速,进一步加大了文物保护利用的紧迫性,考古工作者与推土机赛跑、修复人员与文物劣化赛跑已成为常态,解决这些问题,需综合施策,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工作效率。
刘玉珠表示,“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优化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统筹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物科技的投入支持力度,完善投入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分别阐述了科技创新是实现文物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肯定了文物科技创新对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了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对加强文物科技领域的协同创新、顶层设计和基地人才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崔钢对我国业已出台的100多项文物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给予了积极评价,对“十三五”及未来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于日前揭晓,其中2个项目获得一等奖,8个项目获二等奖。
“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颁奖仪式
“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
获奖名单
一等奖(2项)
·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
·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二等奖(8项)
·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博物馆文物防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润胀复原关键技术研究
·敦煌莫高窟风沙灾害预防性保护体系构建与示范
·高句丽墓葬壁画微生物病害防治研究
·遗址博物馆环境监测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古代建筑营造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
·中国古代车舆价值挖掘及复原研究
本文内容来源于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新华社
编辑:木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