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8年到2018年
北京大学走了120年
从1952年到2018年
北大考古走了66年
4月28日,北京大学迎来百廿华诞之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多家考古所、博物馆举办的《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以下简称“寻真”展)正式开幕,以期通过回顾、反思和总结可谓“半部中国考古学史”的北京大学考古学学科发展历程,为寻找并复原一个真实的古代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览开幕式结束后,弘博网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进行了专访,讨论了“寻真”展的主题内涵、策展思路、北大考古教学与科研工作、高校博物馆建设等问题。
寻真
关注一个展览,观众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展览标题。在本次展览中,策展者把主题确定为“寻真”,“寻”即寻找,“真”即历史的真实面貌。“寻真”的含义是希望通过考古发掘寻找历史的真实面貌。
因为考古是最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它既需要真实材料的支撑也需要对历史有深入的研究。虽然整个展览是以时代划分单元,但在“旧石器时代”单元之前的“序厅”中有很多重要文物,它所要表现的是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带来的重大学术命题,并在相关教学、研究之下转化成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这些也成为“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所展示的重要内容。
相关书籍及论文
本次展览共分六个单元,展览以“考古发现带动学科建设”为线索,通过370余件(组)文物、图版、照片、报告、论文、工具实物等资料,既介绍了各个时代的重要考古发现,也介绍了有关各个时代的学科建设。例如在“夏商周考古”单元中,晋侯墓地、天马——曲村遗址、周公庙遗址、周原遗址出土文物众多,在挖掘的同时,逐步形成一套田野发掘、室内整理以及后期研究的学术规范与技术体系。
展厅展示的“北京大学参与的十大考古新发现”
北大参与的众多重大考古发现项目展现了北大考古的整体实力;而且,在展览中也能看到很多考古界的领军人物,尤其是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初期,很多考古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与北大有着联系;从时间上来说,北京考古是与中国考古学是一同成长的。
20世纪20年代初,现代考代考古学传入我国。1922年,北京大学得风气之先,在国学门设立了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北京大学成立中国高校中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学科研体系。北京大学考古学学科发展历程可以称得上是“半部中国考古学史。”
1924年9月北大国学门同仁在三院译学馆原址合影 (图片来源于北京大学官网)
“寻真”展览的举办,也不仅仅是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展示,也是在向社会公众阐释什么是考古,考古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让距离考古专业较远的社会公众了解考古工作。展览在追求学术性的同时,也兼顾到可观赏性。“寻真”展中有一个展柜专门展示青铜器的制造过程,通过这种形式的展示,学生可以知道青铜器的制造步骤,观众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传承
有句话说“有群北大人的青春叫考古”,杭侃院长表示他从本科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与考古打交道,这不仅是青春,而是一辈子的事情;北大吸引他的更是日积月累的精神魅力、浓厚的学术氛围。
严文明先生早期编写的考古报告
不仅是学校大环境下的传承,还有师生间对学术、对技艺的心口相传,每一个人尊敬老师,自觉继承老师们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精神,如展览开幕海报是在向宿白老先生致敬,在展览中展现了早期发掘时老师们记录的手稿。通过这些具体实例及实物的展示,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代又一代考古人之间的联系与传承。
“寻真”展览海报
未来
一个学科既要有学术影响力,也要有社会影响力。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时代的发展影响了考古学,也反映在考古学科的变化上。作为一直是全国排名第一的北大考古学来说,不仅要保持学科优势,还要精益求精,培养领军人才。
在社会影响力方面,过去考古学在社会的认知中属于冷门学科,但它是“小学科,大使命”。杭侃院长在提到“考古学科是做什么的”的时候,一方面说到“为往圣继绝学”,例如甲骨文、旧石器时代考古等内容需要考古学科去继承,虽然从事相关工作较难且人员较少,但还是有人会去做;另一方面则是“为国家固根基”,需要静下心来,做文化传承。
在采访中,每次提到“高校博物馆”,杭侃院长都会提到两个词“教学”与“科研”,这是高校博物馆独特的使命。高校博物馆与社会的博物馆有共性,要面向社会,但面向群体不同。它可以为学生自己制作展览创造平台,也可以成为老师科研成果展的载体。就像在2017年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展的《墙内外——北京大学平粮台考古队2016年社区考古展》就是由参与本次田野实习及公众考古活动的北大学生主持策划设计的;又如在本次展览中,主要工作由老师来完成,但学生也参与到了布展、志愿者服务等各方面。
受邀前来的平粮台小学生正在展览照片中寻找自己(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杭侃院长也提到当前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世界上著名的高校都有自己很好的博物馆,有些国家还把高校博物馆,纳入高校考核的一个标准。但目前在国内,有将近三百家各种类型的高校博物馆分属不同的学校,不论是国家文物局还是教育部系统,都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缺少专项资金、没有或缺少独立编制的问题,这对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来说形成了很大的阻碍。针对这些现象,杭侃院长建议在上级主管层面上,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经费设置;在学校管理层面上,高校博物馆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有独立的编制。也应当认识到中国的高校向世界一流高校迈进,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是重要的一环。
“寻真”,不仅是对往日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工作成果的肯定与集中展示,启示着当下北大考古的莘莘学子,也将“考古”这一“小众”专业传向“大众”,吸引更多学子投身考古事业中来。
展览信息
时间:4月28日-10月15日(其中晋侯鸟尊展出时间:4.28-5.7)
地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观众凭有效证件免费入馆,进入校园请按照北京大学近期有关通知与规定。
文字内容整理自弘博网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的采访及展览新闻通稿
封面图片来源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部分正文图片由OP-D拍摄
整理/编辑:西北锅巴#City
相关链接:
河南博物院:6部APPLE iPad mini4的主人在哪里?
征稿|发表你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的完善与提升”的看法
周末趴、翠玉白菜、朕知道了……周功鑫是这样让台北故宫博物馆活起来的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