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博物馆和博物馆学时刻需要重新思考。本文通过对德国慕尼黑埃及艺术国家博物馆、中国台湾奇美博物馆、德国柏林洪堡论坛、法国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及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等21世纪新型博物馆的考察分析,探讨影响博物馆新定义的诸方面因素。
博物馆的功能以及目的、哲学、文化精神、社会生活、虚拟方式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在重塑博物馆的定义时这些因素都应该纳入考虑之中。
博物馆定义的再思考
“我们想展示的是整个世界”
——米歇尔·艾森豪尔
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馆长
“展示整个世界”是博物馆发展中的最新潮流。21世纪,随着博物馆专业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在全球视野下包含科学实物、人工实物、外来实物和自然实物的“世界性收藏”的概念再次出现,“展示整个世界”也随之被再次提及。融合了建筑、展厅设施、展览风格元素的一体化展览项目与国际化艺术展览项目共同成为博物馆向观众展示的信息。
最受关注的博物馆项目就是德国柏林洪堡论坛,因为洪堡论坛既是博物馆,也是论坛,还是一个展厅。这种与众不同的结合对于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以及博物馆的重新定义是一个挑战。另一个案例当属1969年在旧金山建立的科学中心,这座展览式建筑秉持着通过观众亲自体验而激发其兴趣和灵感的理念而建造,既体现了娱乐功能,又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其建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跨文化的思考。
博物馆开始从“缪斯的神庙”迅速转型为对话的机构。
博物馆定义要强调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1983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召开了主题为“博物馆如何适应发展中的世界”的大会。在此之前,博物馆定义主要与博物馆理论(博物馆学)紧密相关,此后,世界各地的许多专家认识到,博物馆理论应该与教学法(“传播”或“教育”)相联系。这一观点从美国传到欧洲,大量展示技术史的博物馆重获生机并出现如下改变:
“功能型”博物馆——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博物馆彻底改变其展示策略,从最初以主要展示技术史转型为设有学习室以及儿童技术实验区域的“功能型”博物馆。
博物馆专门化——施莱斯海姆航空博物馆,这个建造于德国最老机场并作为德意志博物馆的分馆,其航空展品是对主馆的有效补充。
新类型博物馆——德国纽伦堡博物馆,这个2017年建立的最新的科技博物馆,“从科幻小说到创新”的主题迎合年轻人的需求。该博物馆代表“世界博物馆”的新类型,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设置不同的分馆,如:实体/数字博物馆,数字/虚拟博物馆。
我们在进行“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再思考”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博物馆学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将其放在国际大环境下进行思考。在新定义中要突出强调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博物馆定义不应只涵盖物质文化
还应包括理念、精神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从具有排他性和社会分化机构转变成为前所未有的大众化场所,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中,某些范例能展现博物馆概念的不同侧面。
当提到有关埃及艺术的博物馆时,人们通常会想到埃及开罗博物馆,世界上唯一一座最为完整地展示埃及历史与文物的博物馆。与其所陈列的藏品一样,这座博物馆是“世界性的”,既包罗万象,又别具一格。
当追寻21世纪新建各类博物馆概念时,显而易见,这些新博物馆不再位于任何一幢建筑之内,而是更多地被建筑师们设计成为藏品“外部”的镜子,建筑与藏品共同诠释一个理念。比如,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埃及艺术国家博物馆,所陈列的文物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该博物馆于2013年6月向公众开放,其装饰风格整齐、展览理念独特,博物馆建筑的地下部分设计为墓葬形式,外观仿照法老陵墓,与藏品有机地融为一体。入口展示了以霓虹灯作品闻名于世的意大利艺术家毛里奇奥·南努奇(Maurizio Nannucci)的一则十分激励人心的名言:
“所有的艺术都是当代的。”
这句作为连接历史与当代媒介的简短评论,巧妙地将观众引入博物馆。这则捕捉到了光与空间诗意瞬间的名言,在国际上被广为引用,例如德国柏林老博物馆及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前就都引用了此句。而这个霓虹灯装置使诸多博物馆的特点得以传播,阐释了当代博物馆理念。一座博物馆在各个时期都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文物创造、历史遗产发掘以及陈列于博物馆时它们所处的不同时代。
埃及艺术国家博物馆注重尊重逝者,使用当代人所能理解的语言与艺术表现形式,并与现代生活相连。其馆藏的《亡灵书》与当代艺术展览形式密不可分,我们从中能够了解宗教精神。该博物馆所展现的“博物馆学精神”是多视角、多元化的,在反映多种文化的同时还与观众密切相关,具有一定吸引力。其中一个全新的教学功能是,每位观众均有机会通过移动监控设备查阅《亡灵书》的纸莎草原本以及其他物品,并能够找到所选文本从古埃及象形文字译成德语的译文。通过该观察设备和译文,观众能获取可信的答案。
笔者认为,博物馆应该通过提升科学理论和教育功能使自身变得更具吸引力。在这座先进的博物馆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工具,例如多媒体引导指南,一些大型的多媒体屏幕,可供观众查阅埃及的辉煌历史或者各个展厅、展品、各种仪式等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信息。
每当细思这一现象时,就不得不再次思考博物馆的定义。当代博物馆的定义不应只涵盖物质文化,还应包括理念、精神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1世纪,博物馆学概念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更多的“世界博物馆”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欧洲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均是如此。我们可以对两个区域国家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类型学及博物馆定义的变革进行对比,对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进行探讨。在东南亚国家,以中国台湾的奇美博物馆为例;在欧洲,以柏林的洪堡论坛为例。二者无疑都开启了未来博物馆的新视野,对博物馆定义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意义。
1992年,作为私人收藏陈列馆,奇美博物馆在奇美集团台南总部成立。创始人徐文龙先生最初的意图是建造一座符合大众需求的博物馆。于是,一座面向21世纪及未来的新型博物馆应运而生。为了迎合每位观众的兴趣,整个博物馆的展品涵盖不同种类,例如历史、艺术史(如美术)、自然科学(如生物)、音乐等等,同时使用虚拟网络手段进行展示。有趣的是,与某些极度多样化或专业化的博物馆及一些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传统博物馆不同,奇美博物馆的规划完全遵循另外一种理念。
博物馆特色一方面,它是一座拥有延伸的外部区域的“包罗世界万象”的博物馆。另一方面,拥有大量欧洲风格的藏品,展示出欧洲的历史文化、艺术、技术以及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是,它还具备向台湾观众展示欧洲博物馆的教育与教学功能。
博物馆游览体验游览奇美博物馆时,观众首先参观露天展览,然后进入博物馆,往来穿梭在一种全新的“博物馆世界”——令人不禁回忆起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所建造的欧洲艺术殿堂。奇美博物馆的公园、喷泉以及建筑具有欧洲古典风格,也让参观者流连其中。(图1、2)
图1 奇美博物馆室外区域
图2 奇美博物馆
从博物馆学角度来看,奇美博物馆的建筑已将过去与未来有机地结合,并成为博物馆藏品的一面镜子。然而,问题是:“世界”博物馆概念的特定组成对博物馆的定义有着怎样的影响?
奇美博物馆的藏品包括了与自然、历史相关的不同种类艺术品,包括许多展现骑士精神的欧洲中世纪的藏品;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藏品的复制品“诺亚方舟”及其动物列队(图3)。奇美博物馆还设有专门用来展示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雕塑作品的展厅;画廊陈列了大量由西班牙雕塑家埃尔·格列柯和其他众多欧洲艺术家创作的希腊神话人物的雕塑复制品以及艺术作品。
图3 奇美博物馆藏“诺亚方舟”复制品
乐器展品的陈列方式很有新意,能充分调动参观者的各个感官。展品中有16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安德烈·阿玛蒂制作的提琴。在展厅中(图4),管弦乐队的各种乐器以实物和虚拟视频的方式展示在参观者面前。参观者一方面可以参与、感受、观察实物原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同时欣赏虚拟演出。这是一种独特的感知体验。
图4 筹备中的乐器展厅
从博物馆学角度来看,这个展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感知心理学的未来博物馆的绝佳范例。这种展厅可以运用于博物馆的不同展示区。这一特点,使奇美博物馆成为一座完整呈现欧洲艺术的博物馆,同时还是一个国际化、跨文化管理的藏宝库,汇集了过去以及当代的珍宝。
若要比较这些改变了博物馆类型学以及博物馆定义的当代特征,德国柏林的洪堡论坛则是当下最适合的例证。
“论坛”的定义是什么?“论坛”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中的“罗马广场”。在中世纪,指由法庭构成的公共生活中心、公民集会场地、集市以及用于政治目的的寺庙。
“论坛”和传统的博物馆有什么区别?
“论坛”属于哪一种博物馆类型?
从公共集会场所的意义上讲,“论坛”和人们理解的博物馆十分相似,“论坛”的上述多功能性同样也是柏林洪堡论坛需要面对的挑战。洪堡论坛特色
建在柏林城市宫殿旧址上的“洪堡论坛”,将设立考古博物馆和人类学博物馆,并收藏柏林达雷姆区几家博物馆的藏品。
柏林洪堡论坛的创始人兼管理者尼克·麦克格瑞格通过宗教、移民、殖民主义等主要话题,向观众表达了他们的艺术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洪堡论坛”应该是一个让观众了解全世界文化艺术的地方;博物馆馆藏旨在促进人们理解世界各种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人们将世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尤其是理解人类文明。
洪堡论坛也将展出那些非欧洲国家的自然科学、民族学和艺术文化博物馆中的大量藏品,人种学和亚洲艺术藏品是其中的重点。同时,洪堡论坛还将设立“洪堡学院”,举办一些相关讲座、会议和研讨活动。因此,应该留出供观众交流和讨论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洪堡论坛”便会发展为面向所有市民的论坛。
正如管理者们所说的那样,洪堡论坛的目标是“将世界文化聚集于同一屋檐下”。管理者们公开表达了“论坛”现在以及未来所涉及的每一个具体问题,并且提出了博物馆所面临的挑战:
麦克格瑞格,这个论坛应该被视为“环游世界的基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霍斯特·布雷德坎普,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关注“藏品和研究”以及“教育”问题。
赫尔曼·帕辛格,探讨了“跨学科思考”以及“直面未来的思考”。
接下来,介绍一些确立了新时代发展目标和功能的博物馆,它们为重新定义博物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美国洛杉矶的盖蒂别墅博物馆、加拿大德拉姆黑勒的皇家泰瑞尔古生物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凯布朗利博物馆以及美国华盛顿的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面临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进行展览讲解,二是如何利用虚拟技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
以对话和教育为目的是此类博物馆都具备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本章仅就民族学博物馆进行论述。
更改馆名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德国数家民族学博物馆对馆名进行了更改,以体现其对民族学的认识以及在21世纪对世界的理解。
通过丰富的活动、会议以及讨论,人们将会发现,在未来,传统的旧式民族学博物馆将不复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定义也要随之改变。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博物馆必须设法满足观众全新的需求。
重心转移
除更改馆名外,博物馆的重心也有所转移。
19世纪晚期形成的传统博物馆理论是从欧洲视角看待外国种族群体的,而全新的博物馆理念则更加重视不同文化间的对比及包括欧洲文化在内的文化的充分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黎的凯布朗利博物馆是一座新一代的民族学及人类学博物馆。其背后蕴含着非常有趣的理念。对此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发表了如下的看法:
凯布朗利博物馆的设立初衷是充分展现非洲、亚洲、大洋洲以及美洲的艺术和文明,这一理念受到了当时的政治因素影响,希望看到非欧洲国家重新获得的公正……博物馆将自己定位为文化和文明对话的核心。这些人们熟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因素促成了对话的展开,而各个文化和文明的独特性又丰富了对话的内容。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对话至关重要……
再来看看另一个类型完全不同的,也是未来导向型的博物馆——位于华盛顿的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于2004年开馆,是美国最年轻的博物馆之一,隶属于史密森学会。
博物馆特色
该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是按着当代的方式发展的,其发展目标就是以对话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该博物馆最初的创馆理念是展示美国土著居民印第安人部落的生活,因此博物馆邀请了现存的一些包括彻罗基族、纳瓦霍人、乌足族、霍皮族在内的印第安部落的成员,和博物馆专家及建筑团队共同合作,为博物馆的发展贡献力量。
该博物馆的外观模仿了波托马克河流域的地貌,类似一座岩石雕塑(图5)。博物馆的结构和理念参考了不同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图6),展厅陈列的藏品种类繁多,代表着不同印第安部落的审美。博物馆以全新的理念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呈现给观众。而且,这种特定的博物馆语言和象征也使观众形成自己的文化感知。
图5 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
图6 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展板
鉴于其创建意图,美国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展现了构建世界的传统知识——宇宙、宇宙观、哲学、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联系,它在世界范围内包罗万象的定位同时也体现了博物馆概念的现代性和前瞻性。
博物馆根本的任务是通过多种方式向观众展示最真实的藏品。
博物馆是保存人类记忆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的观众可以感受到文化认同感、饱览各个文化的独特成就。
博物馆的藏品隐含、见证了不同时期发生的事件。
21世纪,博物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经历着快速的改变和发展。因此,博物馆的社会特征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
我们应该鼓励国家间的对话和跨文化对话,这样包括拉丁美洲、非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世界所有国家都能够接触并且了解没有保存在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和精神遗产。
博物馆及其定义的再思考是一个永恒的任务。所有博物馆,尤其是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专家,都有义务确保通过各种技术、虚拟手段来保护、展示、介绍世界文化遗产。
博物馆应该为未来日常生活提供全新思考的动力。
博物馆的功能以及目的、哲学、文化精神、社会生活、虚拟方式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在重塑博物馆的定义时下列因素应该考虑其中,有助于界定博物馆的同时期定义。
通过博物馆建筑和藏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博物馆和谐”(埃及艺术国家博物馆);
一方面使博物馆的分类更加细化,另一方面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奇美博物馆、洪堡论坛);
将外来文化融入本土化的主题下展示(奇美博物馆);
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
丰富教育的方式途径(诸如个人自我培养、计算机虚拟方式);
将社会各族群都纳入博物馆概念的考量范围中;
通过丰富博物馆概念、视觉效果设计、实物藏品的展出和利用虚拟方式展示的可能性来丰富博物馆语言;
解决藏品返还问题;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抓住参观者的兴趣点(纽伦堡博物馆);
加强博物馆和图书馆、学院、教育学习机构以及外部环境的联系。
本文改编自《21世纪博物馆再思考——对当代博物馆定义的探讨》,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7年第6期(总第6期)。作者:希尔德加德·菲尔艾格 德国慕尼黑哲学学院。
《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6期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物院》杂志
编辑:OP-D
相关链接:
河南博物院:6部APPLE iPad mini4的主人在哪里?
征稿|发表你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的完善与提升”的看法
周末趴、翠玉白菜、朕知道了……周功鑫是这样让台北故宫博物馆活起来的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