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的一年,博物馆存在的这些问题能否在发展中解决

弘博网 2021-09-26


辞旧迎新之际,为展望新一年的博物馆工作,弘博君特别向关心博物馆发展的小伙伴们征集了一些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希望在新一年获得解答的同时,也带给行业发展一些思考。那么,看看这些问题,是否有你所关心的呢?


关于展览



博物馆的展览题目为何如此雷同?


纵观近些年的博物馆展览,有一个现象始终让人心生疑惑——为什么博物馆的展览题目如此雷同?大到国家级博物馆,小到市县级博物馆,展览题目形式多为主副标题相结合。其中,主标题多为四字词语,重在写虚,旨在将策展观点加以提炼并升华至饱含美感的词组或短句,以引人注目;副标题重在记实,多由“举办者”与“展览内容”组成。虽然主副标题结合的形式能够完整、清晰地点明展览主题,但似乎被使用得过多,已然形成一种套用公式。

 

那么,面对这一公式化的展览题目现状,博物馆是否该思考在题目上有所创新,如何让观众从题目上便能感受到展览的新意与灵气,并激发更多联想、兴趣与好奇呢?

 

关于展品



博物馆可以利用更多复制品实现教育功能吗?


曾经在西班牙穆尔西亚参观当地的艺术博物馆Museo de Bellas Artes,博物馆坐落于百年历史的建筑中,和一所小学毗邻。该博物馆在当地博物馆中规模较大,也是众多学校进行课外教育的场所。其中,展品中有许多大师作品的仿制品,比如基本陈列中的现藏于普拉多博物馆的巴洛克时期基督像的复制品,临展中的当代印象派大师Joaquín Sorolla一系列作品的复制品。艺术博物馆认为相应的艺术作品配上优秀的解说就可以达到传播信息、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考虑到地区间博物馆藏品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西班牙本地博物馆的高密度决定了高质量展品资源的紧张。穆尔西亚艺术博物馆展出复制品,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服务。

 

如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益成为博物馆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那么,博物馆藏品的真实性能否让步于教育功能呢?博物馆作为社区的活跃参与者,面对文化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向真实性妥协来为观众提供更广泛的教育内容吗?



博物馆对“物”的体验是否无可取代?


从“新博物馆学”运动起,“以人为本”的理念似乎已成为了博物馆学界的主导性话语。如今,博物馆开始使出浑身解数讲故事,公众也在博物馆发展中越来越扮演着主人角色。当人本理念成为时下博物馆发展观,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博物馆的收藏功能,如何看待博物馆的“物“呢?

 

2009年美国博物馆学家史蒂芬·康恩曾发问:“博物馆是否还需要实物?”文章依据大量实证指出,除了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变化不大外,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如人类学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及科学技术博物馆,不仅所展示的实物在数量上减少了,在功能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物”和“人”是博物馆的两大要素,博物馆作为沟通“物”和“人”的桥梁,未来的博物馆是否还需要“物”?

 

关于教育



如何平衡博物馆“研学游”的专业性、教育性和趣味性?


早在200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与旅游”,标志着博物馆已经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此后,95家博物馆及相关机构被国家文物局会同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博物馆作为研学旅行最重要的资源单位,研学“热”下,也给博物馆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知识性不足。有些研学项目过于强调趣味性,内容空洞,知识性不足,与单纯的“旅游”无异,没有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育目标;第二,研学项目与学生需求结合不够。不少博物馆设计的研学项目同质化十分严重,个性化缺失,许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千篇一律,既没有突出博物馆特色又没有同学生需求结合。与此同时,一些研学项目“低幼化”严重,几乎无法满足初、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博物馆教育同研学旅游之间的关系,在设计研学项目时又应该如何平衡其专业性、教育性和娱乐性呢?

 

关于建设



”建设热”的背景之下,中小博物馆如何更好服务观众?


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博物馆数量已经从1978年的349座增加到如今的5100多座。2018年全国参观各类博物馆的游客数量接近10亿人次。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中国人新的生活方式。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观众人数达到8亿人次/年。作为回应,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政策要求所有的下辖县都要拥有自己的博物馆。

 

然而,在博物馆“建设热”的背景之下,一些中小博物馆却依然面临着“既没展品也没观众”的尴尬局面。既然本着“传播共享地域文化”的初衷,中小博物馆应该如何在藏品、展示和教育活动上突出区域文化特色,提升其对当地社群以及更广泛观众的吸引力?如何更好地服务观众呢?

 

关于流量



流量营销时代,博物馆如何应对呢?


在这个注重流量营销的时代,各种“网红”纷至沓来。其中,博物馆行业更是在2018年通过各种渠道、平台参与到这场流量之争中,产生了网红博物馆、网红展览、网红文物、网红文创,甚至网红馆长等一大批网红。一方面,流量营销使得博物馆走下神坛,俘获了大众眼球,提升了自身吸引力;而另一方面,过度注重流量,也使博物馆将娱乐与教育普及混谈,任由泛娱乐化蔓延,忽视自身使命。那么,在流量营销时代,博物馆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关于“跨界”



博物馆跨界是否需要有边界?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拥抱新技术、升级新业态,实现行业间的跨界。如今,博物馆IP已成为文化产业竞相争夺的香饽饽,也使得博物馆行业也纷纷试水各种跨界。在此背景下,博物馆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大,与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新媒体业、教育业、信息业等产业进行融合,以构建合作共赢模式。然而,在博物馆跨界的实践上却也遇到了种种争议,尤其是商业跨界更是被质疑有违博物馆伦理。因此,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博物馆在进行跨界时是否应该有所边界?边界又该如何把握?



我们抛出问题

希望能够得到您专业的解答

也希望能够促进博物馆从业者的思考

以共同推进博物馆行业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欢迎您在留言区提出您的疑惑

以促进对行业的反思



编辑:大侦探#OP-D


往期精彩回顾


这个春节,博物馆让“年味儿”更加浓厚

“冷门”小微博物馆如何火起来?

新年工作划重点!国家文物局印发2019年工作要点

新春特辑|您有一份来自N家博物馆的祝福,请查收~

月刊 | 一月:总结经验,规划前路,博物馆发展行远需自迩

安徽博物院2019年展览计划公布!

颜真卿、白瓷、拉斐尔、高丽艺术......2019不可错过的日韩博物馆大展

莫奈、毕沙罗、源氏物语、安第斯山脉......2019不可错过的北美博物馆大展

索罗拉、高更、赫梯帝国、伦勃朗……2019不可错过的欧洲博物馆大展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