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网

其他

三星堆特别专栏|前所未见!三星堆又有新发现

1986年,三星堆首度发掘,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大面具、黄金权杖......众多从未见过的文物器型,从一号坑和二号坑破土而出,惊艳天下。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三星堆6个新祭祀坑先后被找到,并陆续启动发掘。1独角兽“猪鼻龙”出土显全貌目前,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新发现6座坑中,3号到6号坑已经清坑。7号和8号坑,也已进入发掘尾声,惊喜不断。近日,8号坑的明星文物独角兽“猪鼻龙”提取出土,它的全貌也显现出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工作队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资讯|“新时代·新使命——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专题研讨会”在莫高窟举行

研讨会现场8月19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新使命——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专题研讨会”在莫高窟举行。研讨会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将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敦煌学研究高地的目标,探讨了新的时代使命背景下,敦煌学研究的问题与使命、瓶颈与发展以及敦煌与丝绸之路等重要命题。来自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研究院等全国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线下线上的形式参加研讨会。专家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出席研讨会开幕仪式并致辞。研讨会开幕仪式由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主持。苏伯民致辞苏伯民在致辞中表示,100多年来敦煌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就,“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被彻底改变,这得益于全行业的携手并肩、砥砺深耕、笃行不怠。如今,敦煌学研究站在新的时代潮头,面临着新机遇、新使命。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示:“要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这项伟大的事业和使命,绝非敦煌研究院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整个学界起而行之,携手奋进。此次研讨会,就是为了与学界共同探讨敦煌学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共同谋划敦煌学发展新方向,共同为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真诚期待各位专家对敦煌学学科发展提出真知灼见、为“高地”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智慧,共创敦煌学研究繁荣发展新格局!荣新江致辞荣新江在致辞中表示,敦煌学研究已经走过了120多年的历程,中国学者在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感召下,奋起直追,在敦煌学的许多领域里,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但是要进一步推进敦煌学研究的进步,一方面要借助人文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对敦煌学做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开辟敦煌学的新领域,同时也要把敦煌学积累的一些方法论,升华到能够广泛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的“敦煌方法”。另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敦煌学研究的短板,继续深入民族语言文献的研究,在培养人才上继续下功夫。此次研讨会集合了在敦煌学各个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带头人和专家,希望我们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推进敦煌学在更加广阔的学术领域里获得发展,让敦煌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研讨会开幕仪式上,敦煌研究院“敦煌遗书数据库”宣布上线发布,敦煌研究院首次向全球发布了目前收录最全的敦煌遗书资料。“敦煌遗书数据库”正式上线研讨会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荣新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郑炳林,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赵声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四龙,浙江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教授刘进宝,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分别发表了题为《敦煌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方法》《敦煌文献研究展望》《敦煌艺术研究体系构建》《论敦煌解经文献的哲学价值》《关于敦煌学学术史研究的一点体会》《说“高地”》的报告。19位敦煌学研究、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敦煌学研究的新课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交流。荣新江作报告郑炳林作报告赵声良作报告李四龙作报告刘进宝作报告柴剑虹作报告在研讨会闭幕仪式上,赵声良、荣新江分别作了总结发言。“心合意同,谋无不成”,研讨会为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在学界团结一心、满怀期待中圆满闭幕。来源:敦煌研究院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弘博网账号迁移通知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资讯|粤博年度原创大展“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开幕式暨博物馆之夜活动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整合利用好文博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8月19日晚,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的“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开幕式暨博物馆之夜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二楼大堂举行。开幕式现场展览以“粤藏宋元书画”为引线,首次汇集岭南地区文博机构庋藏的宋元书画珍品,并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借展了清代粤籍名家吴荣光、孔广陶等鉴藏过的部分宋元佳作,汇聚广东省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共8家文博机构的宋元书画珍品,既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宋元书画特展,也是广东文博机构首次举办的宋元书画主题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切实有效整合和利用文博优势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的重要举措。2022年5月,展览获选为广东省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陈列展览精品。展览开幕现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相继致辞,故宫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等单位领导通过视频对展览开幕表示祝贺。现代舞《归》(表演:广东现代舞团)作为“2022年暑期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的第四期,广东省博物馆与广东现代舞团精心合作,持续推出原创“沉浸式展演”活动。广东现代舞团围绕展览创编的精彩舞蹈《归》,以及古琴、琵琶等乐器演奏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陋室铭》,与展厅内历经几百乃至近千年的文物一起,为观众开启“看展、听曲、赏舞”跨界融合的视听体验,拉近博物馆文物与观众生活的距离,提高其文化艺术审美素养。
2022年8月21日
其他

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局)、文物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2022年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重要论述,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提出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研究部署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在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强调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强调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统筹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强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事关文物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文物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对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入领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做好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有效落实到文物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转化为工作理念、政策法规、具体措施。二、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要深刻把握文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任务,将文物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部署和国家重大战略,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着力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着力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着力解决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文物行政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各地党委政府落实文物工作主体责任,加强政策支持、人才支撑、资金保障,把各项工作职责、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三、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要强化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重点加强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以及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革命文物等的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建立必要的工作机制,提高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水平。着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坚决杜绝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积极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推动在城市更新前对老建筑进行普查甄别,及时开展保护对象认定公布工作。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机制,在城乡建设中加强重要古代遗址的原址保护。注重加强文物领域法治建设,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施好新修订的《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鼓励制定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完善文物资源管理和普查登录等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好管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坚决纠正过度开发利用文物的行为,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依法严格把握文物流通市场准入条件,规范民间收藏文物行为和文物鉴定,确保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四、不断强化文物安全长效机制。要始终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督,着力防范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健全文物防灾减灾体系。要压实地方政府文物安全主体责任,推动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文物安全投入,提高技术防控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整治重大隐患。要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地方文物执法力量,保持严厉打击文物犯罪高压态势,强化文物行政执法督察,严肃整治法人违法,对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事故严肃追责问责。要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监督执纪,依法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加强文物行政的信息公开,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规范举报流程,加大文物公益诉讼力度,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依规移送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落实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实施文明城市创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票否决制”。五、切实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科技创新能力。要深化文明历史研究,继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古代文明理论”研究,持续开展中国文化基因专题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用更多考古成果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推动建立中国特色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加强文物价值阐释,做好文物、古迹、遗址等的研究阐释工作,经常性发布重大考古项目进展和考古发现成果。要持续推进文物科技创新,落实好《“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加大文物科技投入力度,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用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平台,组织好考古发掘、文物保存修缮、安全防护、展示传播等环节的关键技术攻关。六、努力推动让文物活起来。要坚持古为今用,提炼展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不断彰显文物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要合理利用文物资源,积极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努力提升中小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推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主题展览。实施中国文物云建设工程,推动文物数字资源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云展览、云教育等文物数字内容新业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组织文博单位、研究机构、文史专家开展成果共享和知识普及工作。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修缮、展陈等,推进文化遗产志愿服务。要推进文旅融合,依托文物资源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文物资源授权管理和文创开发引导,打造一批深受喜爱的文化创意品牌。七、持续深化文物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古国论坛成员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交流合作。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持续开展中外联合考古,推进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合作项目。要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文明互鉴展示工程,加强中外文物展览交流合作,创新文明话语表达,创作文物传播精品,打造文物对外宣传品牌。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扎实做好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持续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支持国内相关机构与海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文明起源等课题研究,推出一批原创性成果。八、大力推进文物机构和队伍建设。要贯彻执行中央编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有关要求,尽快推动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编制岗位、基层文物机构建设落实到位,保持文物工作机构和队伍稳定,完善人才培养、选用、激励、评价等机制。鼓励历史文化名城设置专门负责文物工作的行政机构,承担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博物馆等管理工作。要关心爱护文物工作者,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对长期坚守一线岗位、默默奉献、择一事终一生的文物工作者,在科研经费、成果发表、教育培训、职称评聘、生活待遇、荣誉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千方百计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选树文物战线先进典型,弘扬“莫高精神”,鼓励更多文物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文物工作队伍。九、积极营造重视文物工作的社会氛围。要统筹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统筹网上网下,加大全媒体传播,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宣传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广泛宣传科学的文物保护理念,广泛宣传文物考古研究成果,广泛宣传文物领域先进典型事迹,打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精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全社会形成守护文化瑰宝、守望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2022年8月18日来源:国家文物局
2022年8月21日
其他

账号迁移通知丨弘博网搬家啦!

全新的弘博网,蓄势待发,邀您一起开启新的文博之旅!这趟列车将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璀璨的文明,开往下一个站台“弘博网HiMuseum”!
2022年8月21日
其他

通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征集“典赞∙2022科普中国”活动参评人物和作品的通知

关于征集“典赞∙2022科普中国”活动参评人物和作品的通知各有关单位:近日,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印发《关于支持开展“典赞·2022科普中国”活动的函》(纲要办函〔2022〕2号)。为全面展现全国文物系统科普工作成果,现面向各单位征集年度科普人物和作品,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集项目(一)年度科普人物。分为科研科普人物(含团队)、基层与社会科普人物(含团队)等2类。(二)年度科普作品。分为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片、科普短视频、科普展览等4类。各单位推荐的年度科普人物和作品应符合《关于支持开展“典赞·2022科普中国”活动的函》(附件1)中的有关要求,具有广泛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科普人物应在文物科普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科普作品应挖掘阐释文物蕴含的科学价值。二、推荐名额每单位限推荐科普人物1人(组)、科普作品1项。三、推荐方式各单位应认真填写《“典赞·2022科普中国”活动项目推荐表》(附件2),在“推荐单位”处加盖公章后,寄送国家文物局;同时,将推荐表电子版(电子文档和盖章扫描件)发送至电子邮箱。如推荐科普图书,需同时寄送3套图书样本。征集截止时间为2022年9月5日。四、联系方式联
2022年8月21日
其他

资讯丨第26届国际博协大会开幕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资讯|《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启播仪式在京举行资讯|护宝在行动
2022年8月21日
其他

资讯|成都自然博物馆即将亮相

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成都有一条成华大道很有名气。如今,这条大道将迎来它的地标建筑——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作为省市重点工程、省内第一座城市与高校共建的博物馆、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成都自然博物馆里究竟藏有哪些“奥秘”?跟随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一起探馆,提前感受这座新文化地标的魅力。“如今已进入布展冲刺阶段,已开启开馆倒计时。”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自然博物馆校筹建组常务副组长欧阳辉介绍,博物馆就建在校园旁,未设围墙,完全向市民开放。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2022年8月20日
其他

​博博会|关于参加第九届“博博会”的疫情防控提示

关于参加第九届“博博会”的疫情防控提示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博博会”)将于2022年9月1日—9月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当前国内疫情复杂多变,请各参展单位、搭建单位、服务单位、工作人员、参会人员等(统称“参展人员”)注意防护,遵守疫情防控提示,具体如下:一、健康筛查所有参展人员需完成流行病学史筛查和健康监测,在首次进馆前应确认:
2022年8月20日
其他

资讯丨文化数字化让青年生活方式持续“上新”

“过去10年,青年文化生活的显著改变是什么?“云看展”“云看戏”“云阅读”“云旅行”……小小的手机屏幕,能装载无限的文化体验。文化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近,让青年持续“解锁”新鲜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文化的表达方式越来越“青春”。“数字敦煌”“云游长城”“京剧数字藏品”等数字技术生动讲述了文化遗产的故事,为年轻人的文化与日常生活间构建起自由穿梭的“任意门”。远方非天涯,历史亦无鸿沟。这一切可喜的改变,得益于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文化数字化,让青年生活方式持续“上新”,也让青年成为文化的创造者。逐步打破时空限制,创造文化生活新场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积极通过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等方式,实现‘文化+’跨界融合,激发自身活力,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传播更高效,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日,在北京文化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如是说。作为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故宫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物、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故宫的“文化+艺术”,诞生了爆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而“文化+科技”,则带来了“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巡展等,让观众在领略古代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得益于数字技术发展,青年的文化生活场景从未停止过“更新”。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两年前,面对疫情,国家大剧院策划推出“春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冬日之约”系列线上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舞蹈、话剧、戏曲等。2020年8月8日,国家大剧院“华彩秋韵”线上系列演出首场音乐会实现了全球首次“8K+5G”直播。超高清画面带来震撼人心的沉浸感,好评如潮。两年多时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上百场线上演出。今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北京人艺首次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高清实时直播的方式,向全网观众呈现经典剧目《茶馆》的现场演出,并带观众“云游后台”。这次直播,吸引了高达5000万人次进入直播间。时常遗憾线下“一票难求”的年轻《茶馆》粉丝们,在朋友圈“刷屏”分享直播链接,和天南地北的网友共同“云看戏”,并在线发评论分享观感。线下空间不再是唯一拥有文化获得感的场所,一场场“云戏剧”“云演唱会”“云展览”火热进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指出,博物馆馆藏资源数字化持续推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逐步建立。我国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完成普查登录。《文物的数字漫游体验展》等“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和一批优质线上展览广受好评。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逐步打破时空限制,开辟一个接一个全新体验场景,激发年轻一代网友对文化的强烈兴趣。文化数字化浪潮,激励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2020年年初,西安碑林博物馆青年解说员白雪松在家中用一部手机和一台iPad,直播讲解博物馆珍藏的碑刻、拓片、石刻造像等。白雪松因其“国宝深夜脱口秀”的有趣风格而走红网络,他的直播回放量有的多达数十万次。数字文化创造的新场景,激励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其中,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智慧与热情。生于1997年的京剧演员郭雨昂是一名京剧梅派男旦,师从梅兰芳的弟子、国家一级演员张南云。这位95后青年正在走一条少有前辈走过的路——作为梅派三代传人,从专业戏曲学校毕业后,他没有进剧团,而是选择成为一名戏曲主播,在抖音直播间里进行京剧表演。“直播间听京剧的模式,开始走进现代人们的生活。”郭雨昂觉得,当年梅兰芳先生描述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好像在如今的线上直播间重现了,他很开心自己是推动戏曲传承的一员。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2021届京剧表演专业“416宿舍”的4个女生和一个2018级的师妹,在短视频平台上传用京剧戏腔改编的古风歌曲,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作“上戏416女团”。“上戏416女团”创新了京剧文化传播方式,吸引了大量之前对京剧不了解、不感兴趣的粉丝,去欣赏、爱上京剧。年轻一代参与文化创造的势头,也“反哺”行业本身发展,催生出更多新颖多元的数字文化产品。《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指出,数字阅读产品蓬勃发展,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首次突破5亿人。对于读者来说,对阅读方式体验感的追求,为整个图书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深远改变。鲜活的新媒体形式与沉浸式传播,为图书出版行业带来了一波助力。一位脱口秀演员公开表示喜爱诗人余秀华,其粉丝混剪了一则余秀华的视频在抖音发布,继而引发《月光落在左手上》近10万册的图书加印。在各种视频平台,“图书主播”成为相当热门的品类。一群伶牙俐齿的主播手捧新书侃侃而谈,并奉上购买链接。事实证明,视频主播“带书”的业务能力了得,比如2021年一位百万粉丝主播带货《白鹿原》,产生近6000册销售量。过去一年,在直播和短视频的带动下,抖音电商图书消费规模发展迅猛,平台日售图书超45万本,月消费人数超1000万,同比增长205%。截至2021年12月,直播带动图书销售同比增长143%。充满创造力的年轻一代,用数字化赋能新兴文化产业的效果相当显著。文化构建的精神空间,也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新技术的投入实践,赋予文化产品新生命近年来,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实践,为数字文化注入新的灵魂,产出一批“高能”“硬核”的文化产品。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7月22日,国博首个数智人——22岁的“艾雯雯”正式和大家见面。她的名字寓意是以AI(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展示对文明、文化、文物的喜爱与对文博工作的热爱。作为国博的虚拟员工,“艾雯雯”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讲解技能,对国家博物馆140多万件文物珍品如数家珍。今年,敦煌研究院携手腾讯在线上构建全真的“数字藏经洞”,以互动体验的方式和大众一同分享藏经洞出土文物背后的鲜活历史,同时结合AI技术,推出“云游敦煌”首位数字讲解员——“伽瑶”,与线上游客分享交流敦煌文化知识。日前,继携手梅兰芳文化发布“干杯!京剧”数字藏品后,B站又与故宫宫苑联名打造数字藏品——“干杯!故宫”,试图用千变万化的藏品,带网友穿越回古代,打开故宫的大门,开启一段奇妙的旅行。这套数字藏品限量发售1925个,以纪念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该系列分4个主题,包括以故宫馆藏书画文物中的人物形象创作而成的“名画复刻”款;以麒麟、狮子、御猫等萌兽组成的“宫廷萌兽”款;展现明清帝王、后宫妃嫔、文武百官形象的“宫廷日常”款,还有囊括百行百业、才子佳人的“京城百姓”款。“干杯系列”数字藏品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套“故宫数字藏品”已有7万人预约,“目前数字藏品在国内还处在比较新的概念阶段,大众普及度并不高,在数字藏品开发阶段,要与有一定认知度的传统文化结合,像京剧、故宫这样的传统文化优秀标签,同时要结合大众审美,让更多人都能接受数字藏品这一新鲜事物。这也是我们的初衷”。来源:《青年时讯》(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资讯丨山西日报评论:切实加强保护性考古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全省考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考古资源是稀缺的科研、成果、发展资源,要牢固树立资源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发展规划。要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制订、完善考古相关配套政策,开展区域文物保护评估,重点推动国有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勘探、发掘、室内整理、编写及出版发掘报告和研究,揭示及认知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及科学等丰富的时代信息。山西素有“文献之邦”“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美称,拥有众多的宫观寺院、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画、古城关隘、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传世珍宝等文化遗产。从三皇五帝到晋商票号,历史留给山西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虽历经数千年风雨和战火的洗礼,但至今仍有众多文物古迹留存于世,向世人展现着三晋大地的历史风貌。在保护文物中保存历史、保护传统文化,是呵护生长和创造新文化的基因和土壤,也是维护考古学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基。完善考古前置政策,加强保护性考古,不仅是考古学的使命,而且是考古学追求自身持续发展乃至生存的题中之义。《意见》的印发,既为加强考古工作作出了顶层规划,也对切实加强保护性考古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保护性考古,要对文物怀着敬畏之心,站在学术前沿,对考古学及其相关认识文物的学科,以及文物保护技术做出客观评估。正视它们的时代局限性,正确认识它们现在所处的发展水平,对墓葬等遗存,只做探明其范围和格局结构的保护性考古工作,使其得到妥善保护。要恪守职业道德,只发掘那些当代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能力所能胜任的,现代科技能予以较好保护的遗存。一定时代之人,做一定时代之事,从考古来看,做超越时代的发掘,势必会造成对遗存的破坏。加强保护性考古,应将考古力量投入这样两类遗存领域:一是找寻尚未发现的遗存和虽已进入发现名录而未确定保护级别的遗存;二是已确定保护级别的遗存。对这些遗存,应服务于这类遗存的保护,如通过考古工作确定这些遗存的范围及其格局结构,提出保护范围、控制地带等等,并根据其价值,通过法定程序,将其列入与其价值相应的保护级别名单。对于有重大科研、教育、旅游等价值的遗址、墓葬等,都要尽量采取保护措施,使之永久性地被保存下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博博会|关于注册参加第九届“博博会”的通知

各单位: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博博会”)将于2022年9月1日至4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博博会”的主题是“新时代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传承”。“博博会”注册小程序于今日正式上线,欢迎大家注册参会。注册成功后,参会人员能通过小程序扫码参加已报名的会议,同时还能查看活动日程、接收组委会相关通知、观看“博博会”直播等。01如何通过小程序注册从微信下拉菜单中搜索“博博会”小程序,点击进入,或扫描以下二维码。02注册参会流程进入“博博会”小程序后,在底部菜单栏选择“我的”,点击“新用户注册”,填写相关信息后完成用户创建。返回小程序首页,选择“参会注册”,从会议列表中勾选要参加的会议后提交参会申请。会议申请审核通过后将收到短信提示。如遇技术问题请联系:袁仕杰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资讯|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通知资讯|护宝在行动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资讯|《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启播仪式在京举行

8月16日,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打造的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启播仪式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活动,并与嘉宾共同为节目启播。李群在致辞中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国家文物局积极发挥革命文物资源优势作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出品一系列专题节目,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取得明显成效和影响。《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以广视角、微表达、新手法阐释革命文物、讲述党史故事,拓展了革命文物传播传承新形态。国家文物局将与总台持续加强合作、积极创新,努力在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方面精雕细琢,创作更多革命文物宣传传播的优秀作品。慎海雄在致辞中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打造《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要论述精神的创新举措。他表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生动细节和红色故事,创新运用总台“5G+4K/8K+AI”科技创新成果,以全新视角实现全新表达,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向海内外受众生动讲解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以“满屏皆精品”的创新成果,把信仰的力量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告慰先烈、启迪后世。《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将镜头聚焦革命文物,结构紧凑、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百折不挠、持续奋斗的光辉历程,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节目第一季100集,每集5分钟,于8月16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CCTV-10)、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上线。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中宣部宣教局局长、文改办主任张海明,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局长章勋宏出席仪式。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财政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活动。来源:国家文物局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弘博网账号迁移通知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策展|南越王博物院:与观众一同“发现定窑”

展览缘起南越王博物院是一家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但因拥有全国唯一的“瓷枕”专题陈列——“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展而持续进行着中国古代名窑瓷枕的征集、收藏和研究工作。我院的临展主题也从单一的考古历史类专题展,拓展到瓷窑考古和古陶瓷艺术展。我们通过组织“中国古代名窑瓷器”的系列专题展,来加深对于此专题的认识和研究,丰富我院的临展主题。这个系列的展览,我们曾经举办过越窑青瓷展、长沙窑瓷器精品展、吉州窑瓷器展、中国原始青瓷展、邢窑陶瓷特展、磁州窑瓷器展和大唐三彩展等。这次的“发现定窑”展也是这一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定窑与南越王博物院也有很深的渊源:早在2200多年前,定窑家乡的赵佗就来到岭南建立南越国;五代十国时期,定窑的瓷器也曾来到南汉王宫;如今,南越王家乡的定窑瓷器又来到广东展出,为两地的交往续写新的篇章。“发现定窑”展览于2022年6月21日至2022年9月20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展出,为观众带来了河北多家文博单位和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的定窑各时期瓷器、窑具、标本294件/套。展览策划一、保证展览的专业与特色为了突出展览在定窑及定瓷研究方面的专业性,策展团队在展览前期进行了大量专业知识的补充,并向河北省古陶瓷学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相关单位请教,前往河北各文博单位进行交流和学习,尽量做好前期的知识储备。展览文本编写期间,请专家对内容进行审核把关,并多次召开展览提纲讨论会。为了做出自己的特色,策展团队首先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各个博物馆做过的定窑专题展览,总结以往展览的内容结构特点。由于“发现定窑”展览有40件/套定瓷精品来自河北定州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策展团队还梳理了近年来各个博物馆做过的定州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专题文物展。在展览策划期间,团队了解到深圳市南山区博物馆引进了定州博物馆的“尘外千年——定州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文物展”(2022.04.07-2022.06.05),其中有部分展品与“发现定窑”展览重合,展期也接近,因此,如何做出我们的特色吸引观众前来我院前来参观近期已展出的精品文物,也是团队思索的问题。经过梳理、讨论之后,我们决定打破常规,不按定窑分期来策划展览,而是把展览按照“誉出定州”“尘外千年”“贡纳宫廷”“雅事几何”“天下大白”“千年之约”分为六个部分(不含序章),从不同角度全面的呈现定窑的特色。展览以乾隆咏颂开篇,表明定瓷的重要地位,引起观众对定窑和定瓷的兴趣。第一部分“誉出定州”概述定窑的历史、釉色、造型和工艺。第二部分“尘外千年”集中展示河北定州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精美定瓷。第三部分“贡纳宫廷”讲述历代定窑的官府供瓷。第四部分“雅事几何”则将实物与诗文、书画相结合,场景化地展示古人如何使用定瓷。第五部分“天下大白”展示定瓷的流布及其与各地瓷窑的相互影响,表明定瓷在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第六部分“千年之约”将视角从古代拉回现代,讲述以陈文增为代表的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对定瓷的恢复和发展,以定瓷在当代焕发的新活力为展览的终篇。就这样,我们尽可能跳出按照时间讲述定瓷发展史的窠臼,反而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全面地展示出定瓷的丰富性,和长远的历史影响。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资讯|护宝在行动 打造博物馆之城杭州又出“实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杭州现有国有博物馆41个,民办博物馆33个,认定的乡村(社区)博物馆50个,还有省属博物馆6个,高校博物馆6个,各级各类博物馆繁荣发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杭州市拥有36万余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正为杭州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博物馆数量稳步增长、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旺盛、文物安全工作重要性被提到史无前例高度的今天,藏品管理工作如何迭代升级?日前,杭州召开全市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座谈会,探讨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牢牢守住可移动文物安全红线。为全市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制定统一规范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展示三大功能于一身的公共文化场所,馆藏文物是博物馆发挥各项功能的基础,藏品安全是博物馆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杭州市历来把藏品管理工作放在博物馆工作的首要位置,2017年,曾获得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2021年底,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开展了一次全市藏品管理专项检查,对全市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随后,邀请藏品管理专家,组织杭州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骨干力量,建立了藏品管理工作规范制定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研究分析全市博物馆藏品管理普遍性、特殊性,起草了《杭州市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制度》),经过多轮征求意见,《制度》于2022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为全市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制定了统一规范。《制度》由总则和藏品征集管理制度、藏品库房管理制度、藏品工作人员管理制度、藏品借用管理制度、藏品预防性保护、修复、复仿制和拓印制度、藏品档案管理制度、藏品信息数据使用和采集管理制度等7项专项制度构成,该制度全面覆盖了藏品管理工作需求,适用范围为各级各类博物馆,让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有了参照执行的标准。“该制度是一项内部管理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将藏品出借、非藏品相关岗位工作人员进入库房等,涉及藏品安全的工作要求进行了严格、清晰的规定,让原本管理存在模糊地带的馆有章可循。”杭州市园文局工作人员介绍。借力“数字化”为文物“保驾护航”“馆藏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博物馆的大部分工作往往都是围绕文物藏品展开的,文物藏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杭州市园文局相关负责人说。相比于书本和课程,博物馆文物展陈更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等特征,这些特征让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诉求、不同思想甚至是不同国度的人,对历史进行同样的了解和不同的思考。在完善藏品管理制度的同时,杭州市园文局开发了“智慧园文”藏品管理系统。该系统2020年底上线,经过一年多的试用磨合,2022年4月正式开始在全市推广,分成两个工作小组,历时3个月基本完成。依托这套系统,杭州的国有博物馆将有效实现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流程更加优化,相关凭证电子化且实时留痕。此外,还指导杭州临平区博物馆“揭榜挂帅”浙江省文物局数字化改革项目——文物指纹,聚焦可移动文物轨迹区块链,将实现可移动文物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接下来,一套制度与一套系统将为杭州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工作“保驾护航”。来源:杭州日报作者:郎爱萍、熊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弘博网账号迁移通知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资讯|10月开放!汉长安城遗址将更加“惊艳”

若乘飞机夜归长安,你会发现在西安市区西北部,有一块巨大的被城市包围的黑色区域,与市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形成强烈反差,这就是汉长安城遗址。作为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西安一直在努力探索平衡其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的路径。为历史景观涂上绿色基底“汉长安城遗址在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历经2200多年,整体格局完整保存至今。”走在未央宫遗址公园中央官署遗址上,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文保故事。2017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随后,遗址公园提升项目正式拉开大幕。夏日午后,蝉虫齐鸣。一排排整齐的松柏勾勒出未央宫宫墙的轮廓,这里是已建成开放的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区域,整体以“遗址保护”为前提,以“尊重、保护、传承、创新”为主旨,以汉朝、汉文化为线索,以游客游览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遗址公园的便捷性、可游览性。通过景观绿化提升、综合管网布置、道路游线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配建、遗址保养修缮等系统工程,展示城、宫、殿、阁、路的格局。在遗址保护展示的前提下,遗址区和绿化景观相得益彰,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静静守望在繁华都市一隅,保持田园风貌、乡野气息。兼具保护文化遗迹与城市公园双功能在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的遗址公园内,分布着前殿、椒房殿、少府、中央官署、章城门、西安门遗址等重要遗迹。园区配套运动体验、汉服摄影和汉风文创等16处服务点,还设置5辆流动餐车及9处自助货柜。为方便游客参观游览,配备观光车、电动自驾车和自行车,以便市民在规模宏大的景区内代步。“太阳下山后,我们都会到这里来锻炼,改造后的未央宫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运动爱好者的聚集之所。”住在一街之隔的居民刘女士常常会带孩子来散步运动。汉服巡游、汉代五禽戏和现代花式篮球运动展演……“汉宫骑射·承启国风”——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届汉风运动季活动于8月6日傍晚在西安门广场拉开帷幕。活动现场,遗址公园将古风运动与现代运动相融合,同时还引入花车集市、后备箱集市、露天电影等夜间休闲活动,带动年轻群体解锁夜经济“新玩法”。遗址公园不仅承担着保护文化遗迹的重要使命,也肩负着城市公园的功能。节假日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观光游览、户外休闲。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游园人数突破3万人次。提升项目二期将于年内完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提升项目二期于今年3月开工,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将于今年10月建成开放。二期项目位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范围内,丰景路以北至直城门大街北侧、邓六路以东至东宫墙路,总占地面积2.91平方公里。“以遗址保护为前提,尊重历史,保持遗址的原真性,我们将结合区域历史风貌和现状条件,逐步实现汉长安城旅游目的地、大西安中央游憩区的目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二期内容主要以环境整治及景观绿化提升为主,包括景观绿化提升、道路游线改造、基础设施完善等系统工程。和一期工程形成互补和活动串联,实现遗址展示与活化。走在二期项目区域,连片的草地和高大槐树,显得十分原生态。“据记载,汉代长安城中种植有大量槐树,很多读书人交流、贸易开展都在槐树之下进行,汉长安城也因此有了‘槐市’之称。”据工作人员介绍,二期项目将始终贯彻遗址保护理念,最大程度做到尊重遗址、保护遗址、展示遗址,下一步通过对天禄阁等遗址进行保护展示和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提升游客观感,使遗址和周边景观相映成趣,更进一步讲述好遗址历史,诠释汉朝文化。探索“大遗址与村民共生共存”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基本农田是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大特色,因此,在保护时便考虑到了打造田园牧歌、一步一景,充满自然野趣的汉室遗风。在严格遵循土地保护法和土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二期项目在保障大面积基本农田种植的基础上,持续发挥遗址公园特有的农田景观化的特点,规划种植红薯、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实现园区内一步一景,维持基本农田和建筑之间景观相辅相成。目前,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规划。记者了解到,未来汉长安城遗址将建设汉文化博物馆及相关文物保护、文化展示设施,活化历史场景,丰富数字体验产品、新型文旅服务供给,高质量阐释活化遗址价值,讲好文化故事,延续中华文脉;推进汉长安城遗址文旅融合发展,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做好“遗址+”“文物+”的大文章,实施高品质文旅融合项目,积极引进休闲度假、观赏农业、文化演艺等文旅业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共同促进遗址区民生改善,探索“大遗址与村民共生共存”的大遗址保护发展模式,支持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系列工程,大力保护并充分彰显乡村景观格局、乡村传统肌理,传承乡土文脉,让遗址区村民共享遗址保护发展红利,不断探索大遗址保护新路径,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让西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展示窗口。来源:西安发布作者: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通知|财政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通知

文物事业单位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的报告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决算报告。文物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应当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第六十五条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资讯|河南省委主要领导赴郑州调研博物馆群建设工作

8月10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郑州市调研博物馆群建设工作。中牟县雁鸣湖水域开阔、绿树掩映。楼阳生实地察看雁鸣湖区域环境,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空间规划、交通体系、文旅产业发展等,指出要把文创产品作为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文旅业态、延伸产业链条重要抓手,围绕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用好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团队创作水平,打造更多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创意产品,以高品质文创产品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新活力,推动河南省文物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文旅发展动能。荥阳是东周时期郑国东迁初都所在地,也是楚汉之争战略要地。在京襄城遗址公园、索河郊野公园,楼阳生边走边看,询问古城建筑规模、历史变迁、保护开发等,强调要以文化为魂、以历史为脉、以创新为源,整合资源、串珠成链,推动博物馆集群式发展,全面提高历史研究、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水平,增强冲击力、穿透力、渗透力、感染力,让参观者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坚定文化自信。调研中,楼阳生指出,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底蕴深厚。谋划建设博物馆群是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扛牢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历史使命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提高站位,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高度,坚持守正创新,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要深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找准定位、创新理念、发挥优势,统筹好集中建设和全省布局,融合好全面展示和特色凸显,链接好产业发展和文化服务,打造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努力建成城市新地标、文旅新名片、文化新高地。要谋定而后动,把问题研究透、把规划编制好、把方案制定实,以足够的历史耐心,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博物馆群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以重点突破带动文化强省建设。王战营、陈星、安伟、何金平参加调研。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展讯|《振翅北疆》内蒙古鸟类特展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开展

8月13日,由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承办的“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生态主题系列展览——《振翅北疆》内蒙古鸟类特展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开展。启动仪式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资讯|数字融合模式下的丝路数博

2021年中宣部等九部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先提出了四大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开放共享。特别是在最后一条开放共享原则中,要求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所以,《意见》还具体提出了两个大力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这些内容,引起了各方人士的极大关注和详细解读[1]。目前,全国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但作为一个具体博物馆而言,究竟如何以智慧博物馆为总体目标,以云展览和云教育为具体项目,来布置、实施和推动数字化改革,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作出自己的思考。一相关概念辨析要讨论博物馆的数字合作或数字融合,那先要简单讨论一下博物馆数字化、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的概念,以及与实体博物馆、虚拟博物馆之间的关系。(一)博物馆数字化一个实体博物馆能够提供给观众的基础资源主要有藏品、展览和知识三个方面,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其实是把这三方面的资源数字化并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它大约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资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

古建筑保护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使用它。国家文物局近日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专门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出台政策性文件,明确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以及参与内容、方式和程序等,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开放低级别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在我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文物建筑有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此类文物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产权复杂,保护管理难度大。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基层保护管理力量薄弱,部分文物建筑长期无人看管,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面临坍塌和消失的危险。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是文物合理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201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印发《文物建筑开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鼓励文物建筑采取不同形式对公众开放,强调文物建筑开放利用的社会性和公益性,明确了文物建筑开放利用的一般条件和要求。《导则》的出台,从理念和技术层面为各地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提供了引导和途径。此次《意见》明确社会力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可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按照《导则》要求,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文物保护利用全过程。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可以获得一定时限的管理使用权,管理使用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20年。在管理使用期间,可以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农村书屋、乡土文化馆和专题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也可以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此举是想通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推动大量低级别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该负责人说。社会力量参与需要量力而行实际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由来已久,并非新生事物。正值暑期,一些在古文物建筑中开办的民宿非常火爆,可谓“一房难求”,不但需要提前多日预订,价格也十分坚挺,单间基本都在千元以上,数千元一间的民宿也是一房难求,套房价格甚至高达万元,很多游客仍钟情于此,很重要一点就是这类民宿有文化、有韵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利用,将其用作开办茶舍、客栈和民宿,无论是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还是文物建筑自身利用,都大有好处。”文化和旅游部法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旅游法律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天星说,文物建筑保护需要大量资金,仅仅靠政府投入,尤其在很多经济并不宽裕的中西部区域,是非常不现实的。“很多文物建筑如果长时间不加以利用,就会逐渐荒废,这无疑也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被利用起来后,有专人打理维护,能够让这些文物保存得更久。”王天星说,社会资本利用文物保护单位经营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效益,给当地带来税收,并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此举可说多方受益,因此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但王天星同时认为,作为一种商业投资行为,在文物建筑中开办民宿、茶馆等的经营行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议社会力量准确、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对市场容量、预期效益等进行科学评估,不能仅仅凭热情、凭情怀进行参与。开放文物必须本体无安全隐患一片叫好之余,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意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回避。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尚未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问题依然很突出,亟须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予以规范和引导。以厦门鼓浪屿古建筑保护利用为例,引入社会力量开放作为民宿,虽然大体上较为成功,但一些争议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除,根本问题就在于社会力量修缮改造文物建筑后到底有没有改变文物建筑本来的样貌。“动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基层保护管理力量薄弱,部分文物建筑长期无人看管,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面临坍塌和消失的危险等问题,尤其是那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文化和旅游部法治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化和旅游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斌说。按照《导则》,开放的文物必须本体无安全隐患,民居古建筑和住宅、工商业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作为小型宾馆、客栈、民宿。“如果本体已经存在安全问题,面临坍塌等情况,其实是不适合开放的。而文物建筑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在开放为旅游场所、民宿之前,就必须经过改造,这就会引出有关修缮的问题。”胡斌指出,文物改造是一个非常严谨的问题。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须经相应文物部门批准,而且必须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这样一来,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文物部门批准的科学性都将受到考验。加强被保护利用文物建筑监管文物部门如何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监管,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意见》明确要求,加强事前监督。除发布可供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的文物建筑名录外,《意见》还要求文物部门监督文物建筑所有人或使用人与社会力量主体签订保护利用协议。开展事中检查评估。文物部门应定期对项目开展检查评估,对发生的违法违规、不履行协议约定义务或者危害破坏文物安全等行为的,要督促整改,情节严重的应立即终止协议。建立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意见》强调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不得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不得开设私人会所、高档娱乐场所,不得对文物建筑本体造成破坏,不得将文物建筑转让或者抵押、质押等。对于这些监管措施,胡斌认为,关键还在于如何落实。首先,应将政策和制度法制化。将《导则》上升为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明确开放的条件以及目前已经有的名录管理、负面清单管理等监管方式。其次,要细化标准,通过标准化的手段对社会力量参与给予一定的指引。最后,还要创新监管手段,比如数字赋能,依靠智能技术开展监管等。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以下简称文物建筑),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些文物建筑日常管理维护难度大,保护任务量大面广,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机制和模式,盘活文物建筑资源,促进保护管理,推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二、工作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始终将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统筹文物保护和利用,促进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政策引导,强化监管服务、风险防范,完善激励机制,保障社会力量参与渠道通畅,实现社会效益为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促进。坚持试点先行,各地根据文物建筑类型和地域分布特点等,选择若干县(市、区)作为试点区域,先行先试,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坚持价值导向,充分发挥文物建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参与内容。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保护利用全过程,着力解决文物建筑保护管理力量不足、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问题,推动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四、参与方式。社会力量可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按照《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要求,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农村书屋、乡土文化馆和专题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也可利用文物建筑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为社区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旅游、经营服务、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五、发布名录。由县级文物主管部门选择国有或集体所有的文物建筑,拟定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的文物建筑名录,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名录包括文物建筑简介、保护利用需求、所有人或使用人情况等基本信息。通过公开竞争方式,确定引入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社会力量主体,并向社会公示。鼓励私人所有文物建筑纳入上述名录。六、签订协议。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可参照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协议参考文本(附后),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协议文本。按照“一处一策”原则,文物建筑所有人或使用人与确定的社会力量主体签订保护利用协议,明确保护利用要求、各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没有明确使用人的国有文物建筑可由县级文物主管部门与社会力量主体签订保护利用协议。协议签订后,应报至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可获得该文物建筑一定时限的管理使用权,管理使用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20年,县级文物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状况开展评估。七、激励机制。各地可按有关规定,通过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给予引导资金和项目支持。对社会力量参与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可通过文物保护基金等给予必要的奖励。八、示范引领。各地可选择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物建筑集中分布区域,开展示范或试点,探索导向明确、路径清晰、保护有力、利用有效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模式,逐步推广实施。及时总结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示范推广措施。九、组织领导。各级文物主管部门要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纳入重点工作,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细化操作程序,及时发布确定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的文物建筑名录等信息,快捷办理相关审批审核事项,必要时开通绿色通道。广泛听取社会需求,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的合法权益。十、监管服务。各级文物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管,规范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行为,提供有关业务咨询服务。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社会力量利用文物建筑,不得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不得开设私人会所、高档娱乐场所,不得对文物建筑本体造成破坏,不得将文物建筑转让或者抵押、质押等。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定期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开展检查评估,对发生的违法违规、不履行协议约定义务或者危害破坏文物安全等行为的,要督促整改,情节严重的应立即终止协议。十一、宣传引导。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推广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增强社会力量参与的获得感和荣誉感,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来源:本文整编自国家文物局、《法治日报》2022年8月9日第7版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
2022年8月14日
其他

资讯丨《北京市文物局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筹备工作全力推进展讯丨三星堆遗址3号坑出土海贝首次亮相,暑期到博物馆“赶海”资讯丨节气文化,如活泉般滋养现代生活资讯丨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园资讯丨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专题博物馆——
2022年8月13日
其他

博博会|第九届博博会博物馆公益展区开始征集宣传物料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内容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博博会”)将于9月1日—4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为能有更多的博物馆在“博博会”上宣传展示出所取得的成就,促进大众对博物馆的认识与了解,推动文博行业相互交流、学习。第九届“博博会”在公益展区设置了面向博物馆的公共宣传资料摆放台,博物馆可将本馆的宣传物料(宣传单页、宣传折页、宣传册等)寄送至第九届“博博会”会务办公室,组委会将安排工作人员负责布置摆放,或博物馆人员自行摆放。请有资料展示、宣传、发放需求的博物馆接函后与组委会办公室联系登记,资料寄送时间及寄送地址组委会将在8月中下旬另行通知。特此通知。注:资料不退回
2022年8月13日
其他

账号迁移通知丨弘博网搬家啦!

筹备工作全力推进展讯丨三星堆遗址3号坑出土海贝首次亮相,暑期到博物馆“赶海”资讯丨节气文化,如活泉般滋养现代生活资讯丨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园资讯丨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专题博物馆——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资讯|《山西省文物局文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试行)》印发

为规范全省文物行政处罚行为,近日,山西省文物局印发《山西省文物局文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试行)》。来源:山西文物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弘博网账号迁移通知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资讯|四川博物院开启暑期延时开放服务

筹备工作全力推进展讯丨三星堆遗址3号坑出土海贝首次亮相,暑期到博物馆“赶海”资讯丨节气文化,如活泉般滋养现代生活资讯丨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园资讯丨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专题博物馆——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资讯|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施工单位资质推介申报通知

各相关会员单位2022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施工单位资质推介申报即将开始,工作安排如下:网上申报时间:8月12日至9月19日;材料初审时间:9月20日至10月16日;现场核验时间:10月下旬至11月底;欲参加资质推介申报的会员单位,请于2022年8月11日前发回联系人表(附件1),以便协会发送资质推介申报账号及相关材料;欲了解资质推介申报材料,可下载附件2(阅读原文可下载附件)。来源:中国博物馆协会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资讯|“玩转视觉——数字科技重构空间新体验”活动在郑州举办

2022年7月30日,由博展联盟联合爱普生(中国)共同主办的【展圈】系列品牌沙龙“玩转视觉——数字科技重构空间新体验(郑州站)”活动在郑州喆鹏酒店成功举办。活动邀请文博专家、高校教授、策划创意总编、多媒体技术负责人等进行主题分享,活动当天有50多位博物馆从业者、展陈企业负责人、策划设计师、工程公司负责人参加。活动现场花絮视频7月30日,60余人相约郑州,共同探讨展陈空间与数字科技应用。举办本次沙龙的目的,一是围绕我国文旅行业发展历程,就新形势下展陈空间中数字科技体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讨,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资讯|“万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项目正式发布上线

8月7日,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携手北京河图公司组织实施的“万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项目正式发布上线,同步公布了此前开展的项目IP形象——助力中轴线申遗“北京中轴线上的镇水小神兽”卡通形象新名字“水灵龙”。首次亮相的“万象中轴”项目包括“预见中轴—数字文化探访线”和“再现中轴—数字时空博物馆”两个功能模块。“预见中轴”主要是依托河图的大规模3D地图构建、高精度空间计算等技术能力,在线下真实的物理空间叠加虚拟数字内容,对北京中轴线历史场景和灭失的文物建筑进行数字重现,并嵌入数字展陈、沉浸式体验和虚拟互动等多种效果,构筑线下增强现实体验。“再现中轴”将提供线上体验,具有数字藏品的收藏、展示功能,通过收集线下体验的场景素材,将北京中轴线文化“带回家”,离开现场也能了解相关中轴线知识点、小故事。未来,结合项目可持续社会化运营,还将开发建设“印象中轴—数字记忆分享厅”功能模块,打造线上与线下互动的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播分享平台。项目首发上线鼓楼前、万宁桥、万春亭等3个打卡体验点。除万宁桥打卡点需在环境整治工程完工后才能体验外,公众即日起可下载专用APP,在小神兽“水灵龙”的引导下,体验虚拟与现实结合、历史与当下辉映的数字中轴新景观,沉浸式领略增强现实数字文化场景,感受“活”起来的北京中轴线文化。只需打开手机,公众就能穿越时空,在历史与当下间游走。在鼓楼前,逛沙燕风筝、京式旗袍等非遗摊位,听老北京吆喝声、钟鼓楼报时声,感受中轴线后市热闹的商业氛围;在万春亭,一览中轴全貌,看数字国风画卷,了解北京中轴线相关14处遗产点。在万宁桥,公众将和小神兽“水灵龙”一起回到他的诞生地,听刘秉忠讲中轴线基点的设计,北京城营城建都的规划,在澄清上闸体验开闸放水,了解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唯一交汇处的历史故事和特殊意义。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靳真介绍,近年来,西城区坚持守正创新,在文物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展示传承新模式。“万象中轴”项目通过技术加持和创意赋能,将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价值,以通俗、妙趣、互动的方式予以呈现,转换为公众能够普遍理解、参与其中的体验,以受欢迎、易传播的方式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这种数字化应用在给申遗带来更好展现形式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对北京中轴线文化理解门槛,为公众了解北京中轴线提供了更便利的平台,将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凝聚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同时,也将有力推动数字文旅转型升级,满足社会公众美好生活需要。此前,西城区开展了项目IP形象,同时也身兼向导职责的“北京中轴线上的镇水小神兽”卡通形象的征名活动。自活动启动以来,社会各界予以广泛关注,广大网友踊跃参与,征集名称建议逾千个。发布仪式当日,结合网友投票结果和专家意见,小神兽的新名字“水灵龙”正式出炉。伴随着项目上线,新出道的“水灵龙”将引导人们畅游魅力数字中轴线路,探寻北京中轴线的古今万象。对话会期间,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会同北京河图公司同期举办了“万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展,并在地外大街的鼓楼前打卡点组织了实地互动及体验活动,部分与会嘉宾、文化遗产专家和在场的市民、游客参与体验。“万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展下一步,西城区将持续推进项目其他点位内容的研发上线,进一步丰富交互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并通过项目社会化运营和文化IP开发,为周边文旅、商贸、休闲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赋能,打造数字中轴文化探访精品线路。据了解,其他4个打卡点位,包括广为社会关注的地安门数字重现,将于年底前全部上线投入使用。届时,整个中轴线北段将为人们呈现一幅连珠成串的数字文化长卷。在小神兽“水灵龙”的带领下,人们徜徉其中,沉浸式地进行时空转换,尽享古今交融、虚实交互的独特数字文化体验。来源:国家文物局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弘博网账号迁移通知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博博会|弘博网宣传推广服务一览

筹备工作全力推进展讯丨三星堆遗址3号坑出土海贝首次亮相,暑期到博物馆“赶海”资讯丨节气文化,如活泉般滋养现代生活资讯丨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园资讯丨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专题博物馆——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荐书 | 让我们一起把儿童博物馆带回家(文末参与集赞赠书)

书名:解密儿童博物馆,激发孩子学习潜能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6月国际标准书号:978-7-303-27801-5福利时间到你准备好了吗?请关注“弘博网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展讯丨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开幕

7月3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办的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美术馆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出席开幕式,共同启动本次非遗展。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政委李邑飞等出席。胡和平在讲话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两度深入新疆考察调研,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创造性提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口援疆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学习总书记考察新疆重要讲话精神,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优化文化帮扶项目、支持特色旅游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口援疆省市密切协作、群策群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对口援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举办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展示对口援疆成果、加大对口援疆力度的具体行动。相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展示展演结合,本次展览将为广大人民群众奉上可看、可听、可品、可感的非遗盛宴。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立足工作特点、用好丰富资源,提升对口援疆工作成效、综合效益,更好润疆兴疆、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艾尔肯·吐尼亚孜在讲话中表示,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连接欧亚的桥梁和纽带,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交流之地。举办本次非遗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具体实践,是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具体抓手。新疆非遗资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记录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真实历史,印证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在新疆兼容并蓄、交相辉映的发展脉络。新疆将以本次非遗展为契机,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加强与援疆省市的文化交流,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建设美好新疆的强大合力,以稳定发展的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开幕式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部分对口援疆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中国国家博物馆、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华侨城集团旅游研究院等16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本次展览以“文化的瑰宝
2022年8月2日
其他

博物馆借展文物点交的规范化

导读文物点交是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文物入藏、文物保护、利用直至文物调拨出馆或注销,凡是需要动用文物的业务活动,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文物点交程序。我国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文物借用尤其是展览文物借用,是在博物馆和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中发生的最频繁的业务活动之一。借展文物点交流程的规范、规章制度的健全、业务合同及点交文本的完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等,是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文物点交,是指文物交接双方对交接文物的名称、编号、质地、数量和保存状况等信息进行详细的文字、图表、影像等形式记录并认可的过程。科学规范的文物点交工作,其意义一方面在于明确交割点交双方责任,另一方面在于交接双方就文物的现存状态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交代,明确该藏品在展示、操作时需关注的问题,提醒文物操作人员在利用过程中对文物安全的重视,避免因缺乏对文物物理现状的了解而对文物造成进一步损伤。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全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各博物馆展览业务活动增加,博物馆之间的文物借用活动也更为频繁,从而大大增加了文物的提用频率。在此特别强调,博物馆借展文物点交,并非文物保管权的移交,而是通过点交,让借用方明确文物现状,双方共同承担起文物安全责任,以确保文物的安全。目前文物点交的具体环节中,文物行政部门没有硬性的要求和规范,点交程序依据借展双方博物馆惯例执行,存在文物点交文本不统一、不详尽等不规范的问题,这是文物外借活动中存在的隐患。借展点交工作,首先要完成报批、报备手续,完成具备文物点交所需的各项文本和前提;其次要严格要求文物点交工作的人员组成,以保证文物点交工作的专业和安全;再次要规范并严格执行借展文物点交工作流程,避免操作不当带来的文物安全隐患。一、文物借展点交前的准备工作为保证国有文物安全,维护收藏单位的利益,明确借用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交割双方责任,在外借文物点交时必须具备报批手续、借展合同、借展文物风险评估报告、借展文物点交记录、文物出入库凭证等相关文档。1.展览报批、报备手续博物馆等国有收藏单位之间出借文物,首先应由出借文物收藏单位向主管文物部门申请办理行政许可或备案手续。报批或报备手续需包含向主管部门申请出借文物的报告、借展方发给出借文物收藏单位的借展公函、双方签订的文物展览合同(意向书)、拟借出文物清单、借展方提供的展厅安技防保障方案、文物包装和运输安全方案等文件。在借展文物点交工作开始前,点交代表首先必须查验文物借展的行政报批、报备手续。2.展览合同文物借用前,借用和借出双方需签订展览合同,其中包含展览、运输、保险、文物借用、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要素。合同除对借展时间、开幕闭幕时间及文物包装、运输、保险明确约定外,还要写明借展文物名称和数量。一般是先在合同正文中简明表述文物的名称和数量,然后在合同后附以详细的文物清单作为附件。清单须包括每件文物的名称、藏品号、年代、级别、质地、尺寸、重量、铭记、题跋、估价以及文物现状等,一般还应附有照片。此清单是文物借出和归还时双方点交确认的依据之一(表1)。表1
2022年8月1日
其他

新展丨“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开幕

SDFDR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开幕展览时间:2022.7.30—2022.10.23(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临展厅2022年7月29日,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指导,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院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单位共同参与,无论从规模、数量和展品等级上,堪称上博今年举办最重磅的精品大展,以此拉开了上海博物馆与国内考古大省合作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序幕,用考古发现讲好中国故事,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成就。河南地处“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和交融后,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构建了古代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伴随着朝代更迭,王权政治不断强化,诸侯分封扩大了统治范围,促进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手工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生产力呈现飞跃式发展,创造了登峰造极的青铜文明与辉煌灿烂的礼制文化。成熟的文字系统记录当时的社会面貌,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和百家争鸣的思想观念。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并对古代东亚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展览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汇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收藏的诸多重要藏品,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展览名称“宅兹中国”来自于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提及周成王营建成周(今洛阳),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记载,隐含着当时的天地意识和国家观念,引此作为展览标题,意欲反映河南在三代文明持续演进中的突出地位及其对于阐述“何以中国”的重大意义。展览分为夏、商、周三部分,着眼于中华文明探源,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大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些文物承载着夏商周时期先民们的智慧和勤劳,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及文化面貌,共同讲述中国历史上奠定华夏文明、逐鹿中原的恢宏历史。其中,二里头遗址VM1出土的夏代晚期网格纹鼎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也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其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网格纹鼎
2022年8月1日
其他

月刊丨7月份文博行业大事记

王沪宁出席并讲话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发言摘要李群:奋力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田建文:守望田野于勇:我的外号“于粘磨”赵春莉:做一个文化传承的接力者赵丰:文物保护要靠科技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2022年8月1日
其他

展讯丨茗冠古今 茶香万里—闽北茶文化展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曾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历经千载,茶文化在中国创新传承,繁荣发展,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呈现不同风貌。闽北地区,丘陵起伏,林木葱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适中。这里既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演化区域”,又是世界茶树的“品种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冠绝天下的好茶。从汉代“建溪芽”至明清武夷岩茶、四大名丛、大红袍、正山小种等,数千年的积淀和传承,使闽北文化奇妙地溶化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之中。闽北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独特,采茶、制茶、品茶、斗茶,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怡情、以茶养生,其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了跨越时空的持久魅力和生命力,也因此,闽北茶一直闪耀在世界茶坛。2022年7月21日,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迎来了《茗冠古今
2022年7月31日
其他

资讯丨“乡村是座博物馆”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关工委推出128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为满足群众暑期出游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持续助企惠民、促进消费、振兴乡村,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近日联合推出“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28条,在门户网站首页上线专题进行图文、视频展示,并联合各媒体渠道、市场平台,开展立体宣传推广。此次线路推广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以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线路产品更好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同时,注重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作用,带动周边民宿景区、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等销售,更好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线路主题策划聚焦暑期出游需求,适应青少年特点,推出了一批乡土乡情、红色文化、考古遗址、自然科普、农耕文明、历史文化、非遗体验等适合青少年出游的精品线路,将乡村旅游打造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和成长新方式,让“到乡村过暑假,察乡情涨知识”成为暑期新风尚。通过线路推广,引导青少年走近乡村、热爱乡村、建设乡村。在畅游乡村的过程中,既可以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又可以领略祖国乡村大美风光,体验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感受新时代乡村振兴卓越成效;还可以亲近土地,开展劳动和生产实践,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此次“乡村是座博物馆”精品线路专题将通过文字介绍和图片、视频整体呈现,线路文字中不仅有对行程路线、主要乡村旅游点、最佳游览季节等基本信息的介绍,还特别增加了特色民宿、美食、农产品、创意产品推荐和自驾、公共交通信息。同时,整合人民日报新媒体、学习强国、《中国旅游报》、文旅中国、《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等线上线下媒体,地图软件、短视频平台、OTA等市场平台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对线路进行立体化展示、互动式推广,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需求,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产品、农产品、文化创意产品销售。“乡村是座博物馆”乡村旅游官方宣传片将在“文旅之声”政务新媒体、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学习强国将上线“乡村四时好风光”线路专题页面。《中国旅游报》将开展专题征稿活动,征集“乡村是座博物馆”精品线路相关游记文章择优刊发。《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社将通过纸刊和新媒体渠道,连载刊登线路周边旅游村寨、特色民宿等内容,并结合线路内容开展“畅游乡土中国”网络征文活动。游客也可以通过各互联网平台便捷获取线路周边更多信息。在高德地图APP首页搜索“乡村是座博物馆”“乡村旅游地图”关键词,就可以进入“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荐地图,一图浏览线路周边乡村旅游重点村,直接导航前往。抖音将开设“乡村是座博物馆”官方话题,聚合平台产品和资源,整合相关公益项目和文旅达人力量,深入立体呈现线路亮点和周边商品。小猪民宿APP将上线“乡村是个博物馆”线路周边民宿产品推广专区,在小猪民宿APP与官方媒体矩阵进行集中推广。途家、美团等平台将结合暑期宣传推广主题,加大对线路周边民宿、景点的推广力度。来源:文旅中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此文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回顾往期精彩博博会丨第九届“博博会”酒店预订系统开通了!研学丨探秘博物馆之旅,四川推出“三星堆—金沙”主题旅游线路资讯丨走进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领略八大技艺的精美绝伦直播预告丨讲好中国故事,打造“跨次元”博物馆数字世界重磅!《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发布资讯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发布资讯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开馆重磅!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资讯丨上海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资讯丨2022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博博会丨何雄在第九届“博博会”动员部署会上强调资讯丨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2022年7月31日
其他

资讯丨满怀信心再出发 勠力同心向未来——全国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连日来,全国文物系统学习贯彻全国文物会议精神,满怀信心再出发,勠力同心向未来,努力推动文物事业实现新发展、再上新台阶。山西:奋力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广大文物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山西省文物局局长刘润民表示,山西省文物系统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高潮,结合实际,对标对表,起草出台推动山西省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筹备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切实把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转化为贯彻落实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做好全面安排部署和落实推进。“在具体工作上要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充分结合山西古建筑遗存数量多、价值高、分布散和保护难度大等实际,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努力做到国保单位和低级别文物保护两手抓。”刘润民说,要深入推进“文明守望工程”,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坚决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切实把全省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好、管理好。把考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山西在中华文明探源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以及云冈学、晋文化、民族融合等山西特色重大课题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凸现山西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独特贡献。“突出迎接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加强对山西省重点文化遗产的梳理、研究、阐释与传播,讲好山西故事。”刘润民说,将注重发挥省市博物馆联盟的作用,举办全省精品陈列展览年度推介活动,通过“联展”、“巡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策展水平,推出精品原创展览。不断深化文旅融合,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在大力推动文物科技融合创新方面,加快推进云冈石窟研究院申报第八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筹建科技考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围绕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佛光寺、蒲津渡遗址铁质文物、彩塑壁画等,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专项。建立山西文物数据资源动态管理机制,建设完善山西文物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持续开展专题数据库建设。“扎实推进山西省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工作,与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建投集团等高校和企业联合,建设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和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加强文博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刘润民表示,进一步深化全省文博系统向田建文同志学习活动,提高能力素质,凝聚强大能量,全方位推动山西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以物论史”“以史增信”
2022年7月30日
其他

研学丨探秘博物馆之旅,四川推出“三星堆—金沙”主题旅游线路

7月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2“美丽中国·心睇验”推广活动暨2022对港澳文化和旅游推广季在北京启动。活动聚焦“千年运河之旅”“探秘博物馆之旅”主题,北京主会场和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重庆、香港等7个分会场通过线上和线下互动,向港澳旅游业界和媒体代表推介新兴线路以及数字化和文创产品等。在“探秘博物馆之旅”主题推介中,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推出“三星堆—金沙”主题旅游线路,结合新媒体和新科技手段,带领观众探秘三星堆与金沙博物馆的“明星”文物,领略古蜀文明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022“美丽中国·心睇验”推广活动在北京举行这段时间,三星堆热力不减,国宝接连上新。从“月光宝盒”到奇幻神坛,从“出圈”的扭头跪坐人像到3000年后再合体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这些自带“网红因子”的古蜀秘宝横空出世,以更加形象鲜活的姿态复刻了古代典籍里或不可考的“蚕丛及鱼凫”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资讯丨走进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领略八大技艺的精美绝伦

非遗传承大师现场展示雕漆技艺7月25日,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观摩活动中,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走入人们的眼帘。因“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设道场”而闻名的承恩寺,承载了中国第一家由近百位工美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历时十年打造的匠心博物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在这里开创了历史文物与时代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2010年,燕京八绝八大技艺传承人首度携手,在承恩寺建立“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2020年升级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并于2021年正式对社会开放。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内收藏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在内的燕京八绝工艺作品及古代木雕、根雕、石雕等工艺藏品四百余件(套),件件精美绝伦、独具匠心。燕京八绝之一的雕漆作品展示燕京八绝之一的牙雕作品展示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作品展示燕京八绝之一的金漆镶嵌作品展示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作品展示燕京八绝之一的京绣(左)和宫毯(右)作品展示来源: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官方帐号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回顾往期精彩直播预告丨讲好中国故事,打造“跨次元”博物馆数字世界重磅!《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发布资讯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发布资讯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开馆重磅!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资讯丨上海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资讯丨2022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博博会丨何雄在第九届“博博会”动员部署会上强调资讯丨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博博会丨第九届“博博会”酒店预定系统开通了!

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第九届“博博会”)将于2022年9月1—4日(8月30—31日展览搭建)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为方便参会人员更加便捷地参加第九届“博博会”,组委会现开通推荐酒店预订系统。推荐酒店如下:※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重磅!《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发布

7月26日,2022北京文化论坛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发布了由市文资中心组织编撰的《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盘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重要进展和特色亮点,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了解北京文化产业较为全面、权威的重要窗口。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立足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积极主动应变求新、稳中求进,实现了“十四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北京文化产业顶住疫情压力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1至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39家,比上年增加368家;收入合计17563.8亿元,同比增长17.5%,两年平均增长8.9%,超过了疫情前水平(2019年增幅8.2%);利润总额1429.4亿元,同比增长47.5%。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人均实现营业收入299万元,较上年增加32.8万元。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北京文化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数字文化转型,通过线上业务的拓展,弥补线下业务受限的空间,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5%,这也是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10%,堪为标志性事件。这一比重稳居全国第一,北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北京文化产业的科技赋能态势也愈发明显。2021年1至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中,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合计15848.3亿元,同比增长17.8%,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90.2%。文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核心数字文化企业1708家,实现营业收入11409.8亿元,同比增长23.5%,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9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文化”领域营业收入占比87.8%。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劲,16个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同比增长22.6%,对全市文化企业收入增长贡献率为73.2%。园区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以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推动文化资源要素集聚,构筑城市文化新空间。首钢文化园、798艺术区、751时尚设计广场、郎园、星光影视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北京文化产业重点企业的引领作用已彰显。2021年全市收入排名前100强的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784.6亿元,占全市比重近七成,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文化独角兽企业42家,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28.2%。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在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中体现使命担当。文化消费持续回暖。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北京推出了《觉醒年代》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精品,“大戏看北京”成为首都文化新名片,实体书店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北京也持续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等品牌活动,线上线下消费活动相互促进,有效提振市场信心。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367元,同比增长12.2%。文化贸易与交流也在不断深化。2021年,全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5.7%,其中文化产品出口额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51.9%。全市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25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出口8.6亿美元,同比增长26.2%。未来一段时期,北京将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大力推进“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战略,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出新贡献。来源:北京晚报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资讯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开馆

7月26日,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两馆开馆仪式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局主办,郑州市文物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协办。“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展等于同日开展。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自2021年12月19日开放试运营至2022年2月28日闭馆提升,期间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支持与好评,两馆整合各方意见并根据展馆实际对设施和展览进行整体提升,于7月26日正式迎接八方来客。1961年,郑州商城遗址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位于商都遗址考古公园内,是一座专题遗址博物馆,综合展示郑州商城考古科研、保护历程、文化阐释的专业平台。展厅面积约5500平方米,基本陈列“巍巍亳都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资讯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发布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于2022年5月25日通过,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标志性成果,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脊梁,代表了东方文明古都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最高成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通过制定条例来确定和规范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管理体制、保护措施、传承利用等内容,有利于提升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和水平。目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加强立法保护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要求和必要环节,条例的颁布无疑是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加分项”。条例共五章三十一条,分为总则、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法律责任、附则。《条例》的立法思路,一是对标国际公约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依法保障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二是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四是做好与城乡规划、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条例全文如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2年5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目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直播预告丨讲好中国故事,打造“跨次元”博物馆数字世界

扫码预约直播领取独家白皮书在国家数字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4月20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加速全面推进数字文化国家战略。博物馆行业的IP化、数字化“借东风”迎来了大发展。弘博网作为文博行业的观察者、研究者与实践者,一直以来都在密切关注着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趋势。一件文物,其质地、铭文、纹饰、器形,承载千百年来自然与生命的智慧,绽放中华文明之美。如今在国家数字化战略的浪潮下,博物馆将成为数字技术的创新乐园,并通过一系列数字化创新实践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促进人类社会不同文明在同一个数字世界里融汇交流。怀着对数字文化生活融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殷切期待,为响应博物馆行业数字化战略,人民网“人民灵境艺术发展研究院”、商汤科技智能产业研究院、新诤信数字文创知识产权中心、弘博网“弘博研究院”拟于7月29日下午举办“讲好中国故事,打造跨次元博物馆数字世界”线上研讨会,与来自文博、科技领域专家一起深入探讨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数字化和数字文创新趋势、新模式,以及新科技元素如何帮助促进博物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报名时间:2022年7月23日至2022年7月29日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回顾往期精彩重磅!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资讯丨上海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资讯丨2022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博博会丨何雄在第九届“博博会”动员部署会上强调资讯丨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资讯丨上海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近日,上海市文物局编制印发了《上海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为发展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四个部分,设置了7类27个发展指标,明确了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8个相关专项行动。《规划》对标对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上海“十四五”文物工作的主题主线,在基层文物安全预警、近现代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文物修缮、水下考古和科技考古等领域,利用好上海打造“科创中心”和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协同合作的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研究方向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切实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科技水平。宋庆龄故居武康大楼科学会馆《规划》坚持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充分挖掘、整合具有上海城市特征、特色、特点的文物资源,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做到文物保护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十四五”时期,上海文物工作将从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入手,谋划、实施“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大博物馆计划”“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等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切实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长江口二号沉船上海博物馆《规划》明确要坚持系统性改革观念,全面深化上海文物领域各项改革举措,重点聚焦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等国家文物局交给上海实施的改革试点,以及基层治理、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等解决文物保护利用“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制度创新,统筹协调服务大局的改革性举措,奋力当好全国文物领域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杨浦滨江上海杨浦“生活秀带”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范围《规划》提出要通过文物资源扩大文化交流合作与多层次文明对话,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以及上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上海深度融入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加快推进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增强上海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另一方面,将依托文物加快构建上海文化叙事体系,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系统梳理兼具文化传统、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物资源,通过展览展示、人才培养、专业合作等方面交流互鉴,深度参与文物的国际治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上海精彩。苏富比佳士得上海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表示,全市文物工作者要孜孜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和上海发展寄予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好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狠抓“十四五”规划明确的各项任务,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上海文化的研究、阐释和传播,进一步做深做实“以物论史”“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打造一批文物保护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的“卓越实践”,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文物事业发展新格局。一图读懂上海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来源:乐游上海公众号,国家文物局公众号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回顾往期精彩博博会丨何雄在第九届“博博会”动员部署会上强调资讯丨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2022年7月27日
其他

资讯丨2022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之一,自然风光灵秀天成,文化遗产厚重富集,文化脉络贯通古今,是北京市“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文化中心建设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释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内涵,讲好西山永定河故事,激发文化带发展潜力,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2年7月25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北京广播电视台、首钢集团承办,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沿线各区委宣传部和文旅局协办的2022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在石景山区首钢园盛大开幕。本届西山永定河文化节以“山河永定
2022年7月27日
其他

重磅!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今天在京开幕。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
2022年7月27日
其他

资讯丨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进步——全国文物系统热议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在全党全国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广大文物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纷纷表示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深入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进步。
2022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