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的新生:空间营造与文化生态重塑下的社区博物馆

闲凝眄 弘博网 2021-09-26


史家胡同博物馆成立并开放于2013年,从一个旧城区规划项目,到如今已经可以成熟运营并成功探索出一条社区博物馆发展的可行路径,已走过了六载春秋。博物馆的建设和规划不仅仅为胡同居民留住了往日回忆,也对旧胡同在景观建设、社区生态、社群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近日,由北京市欧美同学会组织的参观团队走进史家胡同博物馆,在绵延树荫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余韵与旧日的胡同温情。



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史家胡同博物馆


这是一条充满了人文信息的老胡同,里面,由西向东,处处有故事,处处有说辞,很了不得。——舒乙


史家胡同24号院,凌叔华的故居。这个曾被称作“凌家小姐的书房”的院落早在民国初年就作为一个文人雅集的重要文化空间而蜚声于世,泰戈尔、徐志摩、胡适、竺可桢……大大小小的才子聚会曾发生在这里,一砖一瓦都曾见证过民国初文化鼎盛的时代记忆。


随着凌家举家搬迁英国,新中国成立,这里又先后作为过史家社区的办公室和胡同幼儿园的所在,北京人艺也曾在这里留下过排演的笑语和汗水,孩子们从一进一进的院落里打闹着跑过,一个昔日的文化盛事聚集地开始作为一个社区公共空间点染上了许许多多普通百姓的生活痕迹。


2013年,英国查尔斯王储基金会来到中国,希望完成一个文化保护与社区培育的试点项目,史家胡同保护项目荣获此誉。在政府和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下,史家胡同24号院完全按照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格局进行了复原,并在各方专家的考证策划下,形成了以北京胡同文化为主线的展览内容,聚合了大量的图片和房屋院落的微缩模型,并辅以院落景观的空间设计和吆喝、鸽哨等“胡同声音”环绕播放。展线一路穿行,从元大都的街巷走到如今的人文社区,从盛会雅集名人轶事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场域的营造自然地将人们带回到过去的胡同中。


史家胡同街区风貌微缩模型


近年来,随着对博物馆功能的再思考和新规划法的颁布,社区文化展示空间的公共议事、文化传播和社交等社会性功能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共参与和城市规划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被反复提出并讨论。2017年,北京市城市规划院(以下简称北规院)提出协同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共同运营史家胡同博物馆,通过与当地社群共建的模式激活胡同院子的文化活力,吸引居民共同加入到环境改造和文化展示的工作中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文化凝聚。而在理念和实践的不断碰撞中,史家胡同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厅、居民会客厅和社区议事厅的功能定位由此开始日益展现出来。


如今的史家胡同博物馆


院落空间:“留住人情味儿”的景观重塑


景观,作为一种公共治理的手段,通过环境的整体提升,增进所在区域的人民福祉,并通过公共参与的方式,凝聚起社区认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SUSU from 共生景观


胡同和四合院可谓过去北京城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静谧的院落自成一体,大家族世代常居于此,无数细小温馨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寒冬酷暑、春去秋来,人们在此聊天喝茶、共享天伦,屋檐下的风记得每一个路过的脚步。


胡同记忆


随着人口的增长、规划的混乱和加建的增多,传统的四合院逐渐变成了大杂院,一个四合院内几户、十几户甚至几十户杂居的情况普遍存在,拥挤杂居的状态使公共空间被大量分割占据,且同时需要满足通行、储存、晾衣、种植等多种需求,加之老住宅区水电等线路老化,院落空间缺乏维护,环境不断衰败和紧张,卫生甚至安全问题都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拥堵的环境中,有限公共资源分配下的邻里关系也日渐紧绷,以往四合院安逸舒适的环境似乎已经成为不可回转的过去式。


为解决这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居住环境问题,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质量,自2015年起,北规院城市规划团以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为平台,以“让院落风貌更完整,老百姓活地更体面、邻里更和睦”为目标,通过社区推荐和设计师现场勘查等途径,按照“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两种类型,以及“胡同——院落”的原则,选取了部分不同规模、不同价值的院落开展院落公共空间规划试点项目,并与居民一起开展参与式营建。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和相关档案进行针对性的方案设计,运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段巧妙解决了垂花门修缮、排水、无障碍设施、储物、照明、绿化等历史风貌保护与居民实际的生活需求。                    


  • 锦上添花类:保护状况较好的有价值院落,争取专项资金和专业力量,修缮历史建筑,提升院落风貌,落实保护规划。

  • 雪中送炭类:以杂院为主,主要解决排水、夜间照明、储物等实际问题,改善民生。


图片来自于参考文献


此外,“微花园”的设计也是胡同微更新的一个小亮点。社区景观的塑造是改善生活环境、合理规划公共空间的有效手段,而微景观的设计无论是从实施的过程还是结果来看,都特地包含着“留住人情味儿”的特殊意义。


社区微花园


在景观重塑的过程中,从前期讨论开始,充分听取专家、规划师和住地居民的意见,形成尽量满足多方需求的福祉设计;在改造过程中,与史家社区的6户居民组成参与式设计小组,借助胡同茶馆、论坛、讲座、工作坊、展览、手工活动等方式将居民们联系到一起,进行沟通交流和协调规划,通过这种“有人情味儿”的方式做出有胡同特色的“增绿”实践,共同营造自己身边的小微绿化景观。同时,对这6个社区微花园进行定期的评比,从花园设计、绿植栽种选种、景观维护等方面对每户的微花园进行评分并给出意见,激励居民为营造出更美好的环境而共同努力。


史家胡同45号院的微花园改造


“微花园”的改造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北规院的规划师所说,胡同小景的营造与维护是拉近居民关系、培养邻里感情的工具,也是胡同小朋友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的身边小课堂。合适的景观绿化不仅有助于提升胡同的空间形象,改善微气候的环境,还可以借助良好的设计,凸显胡同的气质与风格,承载传统与文化


社区营造:从记忆共存到文化共识


“社区”是一个群体,它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所组成。——F.M.罗古斯、L.J.伯德格


纵观全球,二战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加剧,早期社会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瓦解,人口的大量迁徙过程中,社区原住民纷纷流散,而社群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日渐散失或被工业文明所替代甚至淹没。就北京旧街巷的胡同里坊而言,从传统四合院到如今的大杂院的演变,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尽管史家胡同至今仍保持着相对完整的胡同风貌、文化底蕴和一定的邻里默契,但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关系和人际往来日益复杂,生活空间和环境的变化也随之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的隐忧。


与此同时,传统博物馆开始思考自身的内容和价值,尝试着改变原有定位,深入接触社会当下并主动介入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在此背景下,社区博物馆这一新的博物馆类型应运而生。在《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中提到,社区博物馆是博物馆功能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的对接,是博物馆文化基因在社区土壤中生长的产物,并关注这一环境中产生的社会性问题。社区博物馆既然立足于社区,就当然要为社区服务,关注社区议题和社群的日常生活,代表社区的共同利益,并在社区居民的参与下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并营造文化环境,是社区博物馆应有的工作和职责。



由此,在物质空间改善的同时,文化共识的建立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根基。自营造规划实施开展以来,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联合史家胡同博物馆与社区共同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围绕着胡同生活和传统胡同文化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展览,由社区居民与志愿者共同持续开展胡同口述史记录,通过查找历史资料、收集老照片、采访老居民的方式,将胡同里的点滴故事记录、保存并展示出来,甚至通过制作文化衍生品和文化创意品的方式将这些记忆和文化传递给每一位来客。



以近期正在进行的“对话童年——难忘史家儿童友好社区主题展”为例,展览分为“难忘史家”、“小小放学路与儿童友好社区”两个部分,通过大量老照片、红领巾、手工作品、电影和文学作品和同学录等展品开启了1959年史家小学毕业生们关于小学生活的集体回忆,并思考了当代小学生放学路上的社区环境与应对方式,展览在结语部分写道:“我们希望以‘对话童年’展览为起点,通过社区规划师及全社会的努力,使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区因为儿童宜居而更加美好”,在展示时代变迁、表达希冀的同时,正体现了一个社区博物馆对当下生活现状和问题的关注、思考与积极应对。


“对话童年”展品


同时,对已有的营造成果建立有效的维护机制,是保障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社区营造中,设计师不仅巧妙改善着居民的生活空间,也在协调大家沟通共建的过程中引导居民重新回到院子里和邻居们一起讨论决策院内的公共事务,通过“胡同茶馆”圆桌会议等形式组织大家沟通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形成居民共同维护公共环境的自治机制——《史家社区居民公约》,而这一共识的形成本身也为当下的胡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史家胡同博物馆如今的运营和史家社区的整体营造实践无疑是成功的,既避免了“拆旧建新”式的“圈地改造”,也为国内其他类似历史文化街区的社区营造在地文化保护方案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另一方面,对社区文化从收集、保存到保护再到引导的过程,也是当地环境生态和社群文化再造的过程。如何在保存文化遗迹的同时,对当时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保护,而不是人为割裂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切实重视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福祉,兼顾景观的整体设计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以此吸引当地居民共同加入到保护和展示的工作中,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所在地的文化,或许是我们在营建社区博物馆时首先需要考虑到的。


参考资料:

  •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与社区营造实录》

  • 赵幸.找回院子里的生活——院落公共空间改善参与式设计实践初探[J].城市建筑,2017(15):52-55.

  • 赵幸, 惠晓曦. “为人民设计”:北京史家胡同/内务部街策展经验[J]. 北京规划建设, 2016(1):50-56.

  • 舒乙. 胡同博物馆的启示[J]. 中国民族博览, 2015(8).



资料来源于史家胡同博物馆

作者/编辑:闲凝眄


往期精彩回顾

“馆校合作”听过很多次,但你真正了解博物馆与学校是如何合作的吗?(学校篇)

“馆校合作”听过很多次,但你真正了解博物馆与学校是如何合作的吗?(博物馆篇)

英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对未来藏品工作的11项建议

讲座丨博物馆讲座汇总(5.25-5.31)

“种子达人”第十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启跨界合作新模式
展讯|来上海博物馆,看大洋洲文化的瑰丽想象和神秘色彩
通知|"第二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会议通知暨征稿启事
山东博物馆:多元诠释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审视自身社会价值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成立,引领领域教学的新潮流
通知|中国科技馆关于专项征集文创样品向你发出邀请
2019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为何会颁给这座“年轻”的博物馆
展讯|香港首个任伯年人物画特展开展,82件任氏画作走出中国美术馆
招聘 | 文博单位相关招聘信息汇总 (5-3)
518特辑|多元视角解读博物馆在当代的新角色、新发展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