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日记丨四季予你——记录我的田野考古实习
田野考古日记
考古不仅是沧桑历史,还有诗情画意
工地不仅是大风起兮,更有儿女情长
执着于对鲜活历史的追求,开启了我与田野考古的缘分。从研究生入学算起,接触田野考古已经整一个春秋。见过江南小镇的麦隆青青,看过红墙之内的白雪飘飘,经历过农田静谧、机器喧嚣,从冰袖、草帽换成大衣、手套,有基建项目,也有主动发掘,这一切都将是我实习阶段最难忘的经历。
2020年研究生入学伊始,就接到了导师田野实习的安排。第一次下工地的热情,把西安的金秋十月的秋老虎都给比了下去。第一次拿手铲、第一次刮面、第一次见古墓、第一次清人骨……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凝聚成我走向田野的第一课。自此,“探方”、“地层”、“刮面”、“找边”等一个个陌生词语便从书本里印刻进脑子里。
在2020年跨2021年的晚上,我乘坐列车,再一次回到了工地。对于田野考古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认土”。考古工作者需要通过土质、土色、包含物的不同来划分地层,从而来判断遗迹或年代。虽然操着不同的口音,在技工师傅的耐心带领下还是有所收获,比如墓葬因开挖再回填会形成“五花土”、路面因反复踩踏会形成“千层酥”、夯土因受人力作用会变得很坚硬,有的还会形成结块。田野考古绘图也是一件考验功力的事情,初次接触画人骨也许会被人开玩笑说是“外星人”、“奥特曼”,但只要勤加练习就一定会有进步。
第一次画人骨
故宫博物院是众多文博人心目中向往的殿堂,很幸运能参与到故宫造办处遗址考古项目的发掘。之前总是留恋于故宫的雕梁画栋、绿树红墙,低下头来才发现,脚下一寸一方的土地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考古发掘是不可逆的,所有保存到今天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保存遗迹最多信息,阐释最大价值,是考古人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如果说第一次下工地为我推开了田野考古的大门,那这次实习就让我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考古,深刻理解了考古的意义与责任。
故宫考古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对象是一处“活的遗址”,从明代建成到今天一直在沿用。“最小干预、微创发掘、见面即停、拼缀复原”这是故宫结合自身文化遗产的特点而提出的紫禁城考古理念和方法。此外故宫造办处考古项目为了保护遗址还专门建了大棚,同样也保证了发掘工作的雨雪无阻。该项目还将研究和利用同时推进,时常会有相关学者、专家的参观交流,或者新闻、栏目的采访拍摄。故宫方面也已经注意到人多难免会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破坏的问题,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希望可以尽快实现文化遗产发掘、研究与保护、利用之间的平衡。
2022年初春,跟随南京博物院的老师对临沂至盐城高速公路施工建设所涉及到的盐城段地块进行了先期考古调查、勘探。我们前期调查搜集了公路沿线所经地市的“三普”资料,结合文物地图集和现代地图软件对文物点进行标记;参观地方博物馆,查找知网资料,并与地方考古所联系,对所涉及地方的历史沿革、考古工作进行系统了解。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田野调查,在一番准备之后,我们也开始忙碌在春光里。
无论是江南小镇的水路纵横还是全国上下的疫情防控,都给这次调查带来不少的麻烦。调查期间,因为“寻访、导航、定位、勘探”这一系列的专业操作,被当地村民误解成“间谍”行为,甚至惊动了警察。经过核实,警察向村民说明了我们的“来路”:为了配合相关的基础建设,规避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正在进行田野工作叫“考古先行”,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消除误解之后,有的村民便愿意去交流当地古迹、墩子的情况,在老乡的帮助下,我们实地到访了蒲鸠遗址和丁村汉墓。
东下冯遗址是我目前接触到的唯一一个被写进考古教材里的考古工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上世纪70年代的发掘,在遗址内发现有东下冯类型时期平面呈“回”字形的里外两层沟槽,沟壁上发现有窑洞式房子和储藏室等;二里岗时期的城址,并在该城址内西南角发现有一组排列有序的圆形建筑。出土的遗物有陶器、骨器、铜器、石器等。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讨夏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夏商文化变迁的研究。
随着“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的推动,东下冯遗址的发掘工作也跟着重启,目前考古工作正处在初期阶段。夏季的烈日、高温,给考古人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不禁联想,50多年前的前辈们应该也是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动手动脚找东西”。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东下冯考古队与东下冯村委会联合在考古队驻地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通过考古队员讲解、出土文物展示等方式,增加了村民对家乡历史文化认识,提高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每一次田野考古经历都能让我亲切地触摸历史,感悟考古。RTK、无人机、全站仪等现代仪器的使用让我直观地感受到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除此之外,多学科合作也更加体现地淋漓尽致,如故宫造办处遗址与建筑考古、陶瓷考古的合作,夏县东下冯遗址与植物考古、公众考古的合作。条件允许的话,工地还会有专门的考古测绘、文物修复、文物摄影等人员,各司其职,共同服务于考古事业。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于求学阶段的实习来说,用一年的时间对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整理”这一流程有了一个简单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文博专业的热爱。还记得老师课上讲到过“考古不仅是沧桑历史,还有诗情画意;工地不仅是大风起兮,更有儿女情长。”从考古小白到初级入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铭记自己的初心,带着对考古事业的美好憧憬,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平星星
首都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弘博网实习编辑
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他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本文内容禁止转载或引用,如需使用本文内容请联系弘博网获得授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
回顾往期精彩资讯丨“第二届圆明园文创设计大赛”启动,增设中小学组山西省革命文物故事宣讲推介活动开始啦!
三星堆特别专栏丨全球联动!艺绘三星堆主题绘画活动在三星堆博物馆启动资讯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开盲盒”,新发现8通清代碑刻填补历史空白新展丨邂逅美索不达米亚,近200件叙利亚古代文物讲述50万年文化史
三星堆特别专栏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星堆与古蜀文明》举行开题报告会
通知丨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资讯丨“金沙号”首飞亮相!全国首架博物馆主题飞机乘风而来
三星堆特别专栏丨让古蜀文明重器重焕光彩
非遗丨首届非遗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四大主题展区呈现锦绣世界的传承与创新观点丨数智时代,博物馆何以适合少年游
为迎接第35个国际禁毒日 东莞58万中小学生云端学习禁毒知识
非遗丨数字化何以激活非遗艺术
三星堆特别专栏丨荐书:《遇见三星堆》
暑假来新疆博物馆 看舞台剧《千年之语》“复活”历史文物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