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问题 新思路 新技术——解读博物馆的管理与运行
请点击 苏州博物馆 关注我们吧!
丨博物馆展览 让观众留下来丨
如今博物馆的展品,除了传统的出土文物,还可以包括标本、科技、当代艺术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种类大大增加的同时,展品陈列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任何一件展品都不是单一的,它的背后都隐藏了一个故事。那么,如何让展品活起来,让更多的观众留下来,是博物馆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的讲座从博物馆与展览的关系、博物馆展览设计与观众体验、南京博物院的案例分享这三个方面展开。
他认为,博物馆特色主要由展览组成,艺术类展览重视藏品本身所蕴含的技术与艺术,而叙事类展览重视藏品与藏品之间、藏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展览是博物馆对外交流的窗口,它提供给观众欣赏文物之美、欣赏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享受人们过去的生活、享受探索神秘的美的体验。展览应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让观众读懂展品背后的故事,而不单是出土文物的简单堆积。
与此同时,展览也组成了博物馆的特色,二者相辅相成。像是上海玻璃博物馆这样的原创性专题馆,它将玻璃作为一种文化来解读,来研究时代和现今社会。而他们的设计,精细到连一颗螺丝钉的位置也不能放错。正是这样严谨、负责的态度,让观众通过玻璃找到生活中问题的答案,让玻璃这种工业产品通过令人信服的方式来引起人们的思索,引发对一系列现象的刨根问底。
一个好的展览设计能呈现给观众愉悦的体验。那么,如何做好展览,这就需要所有策展人的精心策划。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契合自身的主题,采取更具创意的形式与色彩,吸引观众到来。在明确展览主题的基础上写好文本,以文本去挑选合适的展品,通过寻找展品间的关系,创造多样化的展览形式。在展厅的打造上,要展示出更具个性化、艺术化的建筑空间与展览空间,让观众能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从而读懂展品背后的故事,让展览成为观众与博物馆沟通的桥梁。
一座好的博物馆需要有好的文化产品,好的文化环境和好的文化服务。博物馆只有把故事讲起来,才能让观众走进来;只有使展览活起来,才能让观众动起来;只有让陈列美起来,才能让人群留下来。
丨智慧服务 智慧保护 智慧管理丨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局(科技局)副司长罗静提出,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博物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出发,开始思考该如何驾驭技术,让技术为博物馆所用。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逐渐成熟,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
广义而言,智慧博物馆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实体博物馆(博物馆群),甚至是在文物尺度、建筑尺度、遗址尺度、城市尺度和无限尺度等不同尺度范围内,搭建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它淡化了实体博物馆相互之间以及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以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互动技术项目
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应从智慧服务、智慧保护和智慧管理三方面展开。近年来,国内外的博物馆开发网上体验馆、虚拟展厅、应用软件等新型展示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更直观、更真切的体验。博物馆在提供智慧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藏品的智慧保护。 除了库房、展厅内的恒温恒湿净化过滤系统,还应健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使每一件藏品都“近在眼前”。这必然需要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博物馆自身的智慧管理。智慧管理包括对内部藏品资源、财产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对外与博物馆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公众、媒体等。
作为一个“以核心业务需求为导向,创新科技发展为支撑”的有机体,智慧博物馆将不断演变进化,其目标是为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等核心业务,提供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丨博物馆人应坚持的四个核心精神丨
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周功鑫博士的讲座从博物馆展览的目的、特性和执行过程三个方面展开。
展览最大的目的就是借着展览教育观众,为观众提供学习的机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纯粹的陈列并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想让观众有所触动,就必须深入策划,只有经过研究所陈列的展品,才能呈现教育的意义。
博物馆展览是经过深入研究后的实物呈现,同一个展览在不同的场地,因不同的空间,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201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获得了热烈反响。展览通过这两位帝王的对比展示,还原十七世纪的东西方社会,让观众看到当时的中国和法国是如何实现交流、往来的。从最初的概念确定、整体规划,到设计策展,最后的展览实行,共历经三年时间,这其中凝聚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努力。
周功鑫博士特别提到了博物馆人应坚持的四个核心精神——专业知识与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以及对博物馆事业的激情。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而这种专业知识与能力则体现他在对博物馆全方位的思考上。只有明确定位,寻求特色,才能创作出最适合自己博物馆的展览。有了合适的想法,如何将其付诸实践也是最为考验我们的。这需要所有馆员的共同努力,也就是第三个核心精神——团队合作。每个博物馆都有着大批的志愿者,我们应把他们纳入到整个博物馆的管理体系中,将他们定位于承展人,让他们加入到展览的设计与实施中来。而无论有多么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都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着对这份事业的激情与热爱。知识的不足尚可弥补,但精神的匮乏却让人无计可施。只有我们始终坚持着这些核心精神,才能让我们的展览触动观众,更加深入人心。
成功的展览,不一定是吸引许多观众的展览,而是对大多数观众提供某些程度的激励、愉悦的经验与知识。
丨博物馆模式的多样化丨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的讲座围绕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展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为个案,为大家解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之所以将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相联系,那是基于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至少到目前,大部分博物馆都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无论是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院、卢浮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还是故宫博物院,它们都坐落于都会城市。
但是,当大家理所当然地赋予“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种种关系之时,博物馆与乡镇文化、小镇文化的组合也在逐渐发展。“中国博物馆之乡”——安仁县,拥有历史街区、古建筑保存相对完整的庄园建筑,共计面积约300000平方米,建川博物馆聚落也坐落其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模式会走向普遍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模式的博物馆也将越来越多。
如今的博物馆,其文物展示、社会教育、公众服务和学科研究的能力都在不断提升。而博物馆仅在这些方面提升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注重其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所提供的服务品质。作为文化的“容器”,城市也应该在博物馆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城市形塑博物馆,博物馆也同样营造了城市文化,增加观众对这所城市的认同感。从这一角度看,博物馆处于城市的“心脏”地位。
在如今这个阶段,博物馆建设都以大都市为基点,期待在未来,博物馆的建设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只有这样,中国文明的发展才可以更快地进入下一个阶段。
丨展览:细节决定成败丨
苏州博物馆于2013年举办了“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此次特展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荣获精品奖。特展项目负责人谢晓婷在讲座中提到,要办好一个展览,需要整个博物馆的通力合作,建立起展览、学术研讨、图录、教育活动、文创产品“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在这次特展中,苏州博物馆首次采取了项目负责制,涉及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公共关系、文化产品、新媒体及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正是全馆上下一致的努力,特展的观众量超过30万
45 33473 45 15287 0 0 769 0 0:00:43 0:00:19 0:00:24 3025文化产品销售额突破100万,在全国地级市博物馆中,这样的成绩可谓名列前茅。
特展中的细节处理更是让大家对苏博员工的专业、敬业而深感佩服。无论是在宣传海报中为取“山”字意境而设计的重峦叠峰,还是在展厅中为提醒观众而精心设置的灯箱;无论是为配合特展而展开的多项社会教育活动,还是每一件暗藏“玄机”的文创产品,这些都再一次地印证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至理名言。
丨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丨
在当下博物馆发展进程中,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职能不断被突出。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进来,并从中有所收获,是每个博物馆都在思考的问题。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乌兰托娅一直坚持实施一体化、分众化的社会教育项目。她认为,博物馆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运用博物馆的陈列、藏品和相关资料以及社会资源,灵活多样地搭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交流的平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我国的博物馆教育不能照搬国外,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合适自己的路。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内蒙古博物院在社会教育活动方面走在全国博物馆前沿,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项目。其中,“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是全国首创的社会教育品牌活动,被评为首届中国博物馆优秀教育项目示范案例。
“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融合了众多类型的综合性社教活动模式,立足本土文化,突出地区民族特色。它围绕不同的教育对象,设置了幼儿园版、小学生版、中学生版、大学生版等多种模式,因材施教,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以启发式的教育代替传统的照本宣科。知识问答环节是其最大的亮点。在答题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不仅可以鉴定化石、制作航天服、制作民族服装,还可以穿越时空,体验为革命纺线、送军粮。正是这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得整个竞赛的氛围格外轻松,欢笑声贯穿始终,从而真正实现“欢乐大课堂”举办的初衷。
只有将教育理论结合当地博物馆的特色,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让观众有所收获。
丨用文化产品来讲故事丨
故宫博物院经营管理处处长杨晓波在讲座中介绍了故宫文化产品的研发情况,为各个博物馆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博物馆商店不同于商场,它也应该是一个展览,是博物馆重要的文化产业。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最后一个展厅,故宫文化创意馆展示和销售故宫博物院所研发的所有文创产品,分为丝绸馆、生活馆、书画馆、展示馆、木艺馆、陶瓷管和紫禁书院8间展厅,用来满足不同观众的多种需求。而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多达八千余件,包括丝绸、服饰、生活用品、文房用具、木艺家具、陶瓷品等多个种类,这些产品的诞生,都离不开全体故宫人的不懈努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都落在产品研发上。为此,故宫人首先对故宫博物院院内、国内博物馆和国外博物馆进行调研,听取各个方面的建议,从故宫自身特色出发,设计研发计划。“故宫人最喜爱的文物评选活动”、“故宫博物院职工文化产品设计及产品创意竞赛”,以及面向全社会举办“紫禁城”杯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这些活动的举办都为产品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创意支持。在此基础上,定期召开文化产业论坛和文化产品研发工作座谈会,不仅为参会企业提供了广泛交流的机会,而且激发了各企业参与故宫文创产品研发的热情。在加工企业的选择上,无论是最基本的企业资质,自主研发能力,还是企业成本控制的能力,了解市场的能力,故宫都有着近乎严苛的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品成功研发后,故宫采用了多渠道的销售模式,除了传统的文创商店,还开设故宫的淘宝店铺,并利用微博、微信和APP配合宣传和销售。如今,“故宫”及“紫禁城”的商标注册工作已经完成,故宫的文创产品研发已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完整化的方案。
一直以来,故宫都坚持“以产品讲故事,用产品实物说话”的原则,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研发出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从而满足不同观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丨发挥博物馆自身特色丨
作为一个专题性的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一开始,连当地人都会误称其为“贝壳博物馆”,而如今,只需要在报纸上刊登一个小版面的活动预告,就能引发群众的排队报名。苏州碑刻博物馆馆长陆雪梅表示,这其中的巨大改变,得益于碑博为寻找机会与特色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碑博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碑刻技艺与文庙国学这两大特色,举办了“停云留翰——文徵明之碑刻拓片特展”、“守望非遗——时忠德作品展”等一系列的特色展览,并开展“拓碑体验”、“国学经典少儿传习活动”、“文庙祭孔典礼”等独具特色的教育活动。2012年5月,碑博成立“苏州碑刻技艺展示体验中心”,以“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迎来观众400余批,共5000余人(次)。同时,走进校园、社区和博物馆,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碑博的活动中来。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断提升碑博在老百姓中的影响力,让老百姓开始了解碑博,愿意走进碑博。
丨培训结业测试丨
此次培训班的测试题目为:以苏州博物馆忠王府楠木厅为展厅,设计整体的陈列方案。通过对楠木厅的实地考察,各位成员就其改造、用途、规划等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在培训班的最后一天,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交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测试邀请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南京博物院陈列展览部主任陈同乐、中国国学中心专家李黎担任评委老师。
第一组的设计主题——“雅韵清风”。制扇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扇子为陈列对象,向观众展示我国的制扇技艺,不仅与陈列环境比较吻合,而且更加具有苏州地方特色。方案将整个展厅分为展示区与互动区,更丰富了观众的体验。
第二组成员的设计主题——“珍藏古籍特展”。方案通过对展览场地灯光、展场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将展厅重新分配。在入口处设置知识普及馆,为观众展示纸张出现之前的文献,包括馆藏甲骨、馆藏青铜器、竹简、帛书等。第二部分为主展区,展示苏州博物馆藏珍贵古籍。出口处为阅览室,观众可经内网查阅馆藏书籍。
第三组成员的设计主题——“状元之府,文人风骨”。展览以苏州历代状元的书画作品、碑帖拓片、古籍善本等为主体,展现状元们的艺术与文化成就;辅以文房精品,融入古典园林,投射出传统文人特有的品性与根骨。
第四组成员的设计主题——“雅音”。展览以生活展的形式,选取文人音乐为展览主题,辅以文人音乐有关的曲谱、文学作品、书画作品等,并配套有视听室、观众互动区,让更多的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人超脱、闲适的精神世界。
第五组成员的设计主题——“比德于玉”。展厅分为三部分,全面、系统地向观众介绍中国的玉石文化。除了传统的展示厅之外,方案中还设置了古玉教室,让观众近距离地观看制玉过程,身临其境地感受玉石文化的精妙。
第六组成员的设计主题——“江南巧匠——香山帮”。展厅分为楠木厅、中院南房、中院北房三个部分,展示香山帮的发展与兴起,介绍苏州的园林、寺庙等传统建筑,让观众了解传统建筑的现状,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历史传承的队伍中来。
学员们的方案整体上获得了评委老师的认可,无论是扇子、古籍、书画、音乐、玉器,还是香山帮的建筑,都很契合苏州崇文的传统,与地方特色紧密相连。但在方案的细节之处,仍有待商榷。例如:“珍藏古籍特展”的方案,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尽量让每一位观众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在“江南巧匠——香山帮”的方案中,展厅中除了陈列相关的实物、图片外,还可以展示香山帮的建筑模型,让观众更直观、更近距离地感受其建筑技术、艺术。
经过5天的聆听与分享,诸位馆长明确了在博物馆管理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了各个展览、教育和文创优秀案例中的新思路,认识了新科技时代中能为博物馆所用的新技术。那么,在未来各博物馆的管理运行过程中,我们肯定可以期待更多的新创意、新做法和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