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弘博网小编
博物馆行业媒体人
【导语】一年前,我怀着“救世”的情怀,进入到弘博网,开始了一个小编工作。那个时候我就是单纯觉得博物馆圈子太封闭保守了,想去做点什么,我真的相信一个好的媒体是可以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当媒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是可以盘活、理顺诸多纠缠的问题。所以我没有选择进入体制内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我选择了“北漂”,做一份看起来“不务正业”的工作。虽然偶尔我也会觉得遗憾,毕竟自己难以在学术之路上继续精进,但我想总有人要做贴近“市场”的工作,毕竟象牙塔的承载量是有限的。如果有机会回到一年前毕业的时候,我想我还是会如此选择!
早上一睁眼,就开始工作了。我要拿起手机发送前一天已经准备好的微信内容。在今年6月之前,还不能用手机登陆微信公众号后台发送信息,我会一起床就开电脑,在电脑开机运行的时间里洗脸、刷牙,然后在电脑上发送微信,推荐网站新闻。
一般我会在早上八点半之前把今天要推送的新闻推荐到网站首页,这样能保证弘博网的用户在正式开始工作前能看到我们精心选送的信息。开始工作前的这段时间是网站访问量很高的时段,这个很好理解,在进入工作状态前人们习惯看看新闻、刷刷朋友圈,而正式开始工作了,就顾不上这些了。
9:00——派发任务
9点弘博网的团队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就像是快递小哥一样,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我首先要了解今天的快件派发到那些地方,做总体安排。
首先要先处理公共邮箱中收到的稿件,其中大多是各个博物馆的通讯稿。我会大致看完,然后分发给负责不同版块的小伙伴,由他们具体来修改、发布,我会给出一个大概的方向。比如,某个馆很久没出现在公众视野了,那对待它的投稿宣传力度就要大一些;或者某个展览是非常重量级的,我们就要考虑不只是在网页上宣传推广,还要做微信,在微信公众号中推送。
简单分派完工作,我会开始对昨天的投稿进行一个反馈。凡是采用并发布了的,我会把链接发送给对方;如果有可以挖掘的新闻点,我会跟对方进一步沟通,希望能约到相关采访或者获得更丰富的资料,便于我们更全面介绍、更深入挖掘。
有一个事实是,大多数的通讯稿其实并不是很具有推广性,写得四平八稳,没有什么新意,可读性也不是很强。馆方的新闻通稿都比较正式,我们网站上发布一般保留这种风格,改动较小;但是微信、微博等移动端的推送,就会较多考虑可读性、趣味性、可借鉴性,会改变语言风格,增添一些料,做些扩充、背景链接,核心目的是让用户觉得有料、有趣。曾经也碰见过人家对我们的修改不满意的情况,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稍作改动,努力避免硬伤和错误。
十点半,我赶到北京汽车博物馆去做报道。这是一个全国性活动,涉及的部门、单位很多,现场有不少媒体,我看过媒体名单后基本确定了我的报道重点,作为行业媒体,我还是得立足博物馆自身,从馆的角度来说这个事儿。活动流程、开幕式都不是我的报道重点,我注意到汽博馆与大赛组委会合作,创立了一个青少年科普教研交流基地,这是我报道的重点。跟各路拿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抢着找角度拍照,照片差不多够用了,我就去找馆员详细了解新成立的交流基地的情况,后来她又带我去实地看了看,我掂量着材料差不多够用,能出一篇有内容的新闻稿了,就离开汽博馆回办公室了。
每周一,是决定这一周选题的时间,而每天下午的两点是确定第二天微信选题的时间,会上我们确定明天要推送的内容,微信是网站的精编版,网站上最值得推荐的内容会做成微信。通常微信头条是重要的、时效性强的新闻,比如政策啊、新规啊,重要的馆、展的新闻,还有跟博物馆有关的社会热点等等。微信头条的制作是要花费很多心力的,绝不仅仅是转载,且不论重新制作标题、配图等基本工作,很多时候甚至打乱结构、对多篇报道进行综合整理,然后试图以一种观者最容易阅读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期望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提供足够多的辅助材料。我早上去汽博馆做得报道决定作为头条,因为新设立的创意空间是首个汽车为主题的青少年汽车科普教研交流的基地,是行业馆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的尝试,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探索。
一般二、三条微信会推荐一些趣味性较强,一些开阔视野或者涨姿势的内容,比如一些博物馆有新意的展览、活动,国外千奇百怪主题的博物馆或展览,一些跟博物馆有关的好好说话、好好讲故事的文章等等。选题会上初步确定了明天微信的第三条是之前我们的Y记者去拍的一个展览,当时馆方有介绍不少布展理念、展览背后的故事,Y也拍了很多现场的高清美图,所以今天他要做一个【弘博看展】来介绍这个展览。L在网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讨论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情况,L觉得这个话题可以极大扩充延展,正是因为文创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很好,所以台北故宫开发制作的文化创意产品才会叫好又叫座。X也补充道“之前也看到台北故宫院长接受采访时也聊过他们在开发、设计的一些理念及做法,可以把做一期系统介绍台北故宫文创的,角度是放在台湾这个大环境下,跟我们以前做过的就博物馆来谈文创开发有所区分。”A说“台北故宫的宣传片《old is new》,你们看了吗?好赞的~可以放在一起说说。”“不好,宣传片属于品牌营销,别跟文创混着说了,一码事儿是一码嘛。”……一番思维碰撞之后,定下由L来做这期内容,多查点资料,如果今天做不完,可以考虑作为周末的单图文消息发送。这周是A负责更新新闻,他会从今天的新闻中精选出一条最重要的做微信,至于是放第三条,还是再往后排,要看L台北故宫文创专题的制作情况了。
博物馆内的理想者
一年来,我密切关注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接触了大量博物馆各个端口的一线工作者,我敢有底气的说,我是二手博物馆工作者了,对我以前的困惑有了不同的看法。我特别赞同一位对博物馆行业长期关注的媒体人的看法,她说“这个圈子真的不太一样,低调、内敛,表面上看起来一派繁荣,其实问题很多,而身处其中的人们还形成了一种默契,可以对问题视而不见,大家一起维持一种虚假但畅通的运转。”时时思考这些,让我有不断尝试的动力和坚持走下去的决心。
你是否觉得,这日复一日的工作,干久了也会有些许倦怠?
你是否好奇,那些圈子里的伙伴,究竟有怎样的工作状态?
你是否困惑,这个行业有许多问题,却总是千头万绪理不清?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一日人生的生活片段,分享你对这个行业的点滴想法?
我们希望打开圈外人了解文博事业的窗口,
记录下这个时代文博行业的真实情况,
构筑起我们这一代文博人的记忆库……
1、事业单位(博物馆、考古所、文管所等各部门工作人员)
2、行政机关(文物局、文广新局等)
3、相关企业(展览、照明、展柜、运输等)
4、高校师生(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等专业)
5、关注博物馆事业的亲们(志愿者、博物馆达人、普通观众等)
2、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改变了,谁知道呢?)
3、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唯一投稿式:news@hongbowang.net,投稿请注明“一天”。
回复“一天”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