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头条 |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帮互助还是另起炉灶?
在国家文物局2014年“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的工作要求中,明确的提出了以“广覆盖、均等化”为原则,探索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与中小学校长效合作的模式,探索让博物馆知识资源有机融入到中小学课程中,探索通过博物馆教育有效的补充国民教育体系的不足和缺憾。
重庆三峡博物馆公众教育部谢硕在发言中提到,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结合的过程中遇到博物馆教育人员相对单薄、课程设计缺少标准、地区博物馆教育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和发展差距大等问题。
她在发言中举例指出,博物馆教育人员的人数与重庆市中小学校对于课程的需求量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据统计,在2015年全年,重庆博物馆课程的直接覆盖人数为6000人,而重庆有440万中小学生,在数字硬指标上根本达不到广覆盖和均等化。
她还认为,博物馆教育的输出缺少一些标准化的东西,造成在区县地区博物馆教育人员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即使有好的教育资源,即使有好的课程理念,也会因缺少相应的课程标准,而无法输出相对有质量的博物馆课程。
针对于此,重庆三峡博物馆于2015年后,紧接着资源一览表的成果,开始通过远程教育的形式,进行广覆盖均等化和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探索。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在其微博中也指出,博物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按“课程标准”,博物馆是历史教学的资源,意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实物感和历史现场感。他认为,博物馆在坚持博物馆多维度社会教育的同时,为中小学提供适宜的、有意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而不是给学生灌输文物知识。
首都博物馆馆长助理杨丹丹在发言中提到,未来我们在博物馆教育的工作方法和途径上都还需要审视和思考。另外她也强调,要关注受众对博物馆的感受,“如果让那些根本对博物馆不感兴趣,根本不想来博物馆的孩子,强迫其来博物馆,从学校牢笼中解脱出来,再跳进博物馆的牢笼中,拿着笔、拿着本去记录、考试,那博物馆还有趣味性吗?这样教育成果还有何意义?博物馆是自主式学习而不是强迫式学习。”
在本次论坛结束后,一中学教师兼博物馆志愿者在微博上道出了现在博物馆教育者与学校老师之间的“敌对”状态,“学校老师觉得博物馆不懂教育教学,也不指望能真教什么,就是哄孩子玩。博物馆觉得老师不懂文博,负责组织纪录就完了,也指不上什么。”
杨丹丹认为,在家庭,学校、博物馆之间,博物馆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博物馆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面对广大的学生观众,博物馆更不能取代教师职责。
她认为,如今做博物馆教育其实是博物馆教育服务,是教育服务工作,“博物馆教育还不能成为一种教育体系来取代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目前博物馆以及博物馆教育人员还无法承担对学生、广大公众进行素质教育的责任,今后的工作应该注重教育服务的领域,注重我们的教育在什么情况、什么范围下为这些人提供必要的、实际的服务。”
宋向光教师也指出,从教学层面说,要换位思考。学校教学与博物馆教育是有区别的,其目的、内容、方法、评价在操作面上各有要求。博物馆人要换位思考,如配合学校教学,就要明确博物馆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当然,博物馆也可以从博物馆教育出发,明确学校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关键是两者不可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