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读书 | 遇见博物馆藏品
作者:[英] 尼尔·麦格雷戈 著;余燕 译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ISBN:9787513313087价格:108元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一共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颇具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纽约时报》盛赞其为“罕见的巨献”。
在一些人看来博物馆里的很多藏品都是冰冷的,比如一脸狰狞的青铜器、挂着裂痕的陶瓷盘子、需要睁大眼睛才能看清种子等等。虽然我们都知道它们背后是有历史、有故事的,但如果只是凭借展牌上的简单信息很难破译这些藏品所带着历史密码。而一些藏品本身也很难像《向日葵》、《蒙娜丽莎的微笑》那般有强烈的冲击力和知名度,于是想象力应用起来也比较困难。
而小编推荐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它从横向和纵向将大英博物馆里百件藏品立体的呈现出来。
不同于考古报告,对于某件藏品本身的解读上严谨又不失想象力,书中的文字引导你去联想,为你搭建通往藏品过去生活记忆的桥,一块石头、一座雕像仿佛都带着“诗意”;书也不局限于藏品本身的知识点讲解而是也是与人类历史变迁联系在一起。你会看到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为什么如何演变成今天这样子,我们祖先曾经面临着哪些困难与抉择。
如果把这本书看做一个展览,那它绝不是简单的那种“宝物展”。100件藏品勾勒成的世界史从横向上让藏品不再孤单,20多个单元把世界史上各个地区空间和时间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基本都包括进去了。通过藏品的排列、组合再加上深入浅出的诠释最终呈现除了宏大的叙事主题,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
这本书让你和大英博物馆里的藏品相遇,与遥远的历史记忆相遇,它让我们穿越过往,了解现在,想象未来。
石杵,出土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奥罗省艾科拉河 公元前六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
一万年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声响在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改变。研磨声与捣杵声成为新的背景乐,吹响了新食物的号角,它们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也改变了地貌。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用火烤肉,而现在,他们开始用我们更为熟悉的方式烹饪了。人类开始安定下来,种植可供一年食用的蔬菜。
大英博物馆内有无数藏品,可以表现人类历史上的这一特殊时刻。耕种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几乎同时出现。考古学家最近发现,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是其中之一,它是澳大利亚北边的一个大岛,也是这把鸟形杵的出土地。我们推测,这把杵已有八千年历史,用途是将臼里的食物捣碎磨细供人食用,与如今的杵别无二致。它体型较大,约三十五厘米高,底部是个板球大小的用于研磨的石球,磨损得很厉害,看来一定经过长年的使用。杵柄十分方便抓握,但柄端与食物制作毫无关联,看起来就像一只苗条修长的鸟,翅膀张开,细长的脖子前伸,有点形似协和式飞机........
学会烹饪、寻找新的食物来源都需要大脑。我们不知道当年在新几内亚,用这种鸟形杵研磨芋头的厨师是男是女。但考古发现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中东,烹饪主要是女性的工作。通过对这一时期墓葬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成年女性的髋部、脚踝和膝盖都有严重磨损。在当时,研磨麦子需要蹲跪下来,躯体前后摆动,以碾压两块重石间的谷粒。这种可能导致关节炎的工作十分辛苦,但中东地区的妇女和其他各地的新厨师们因而生产出了很多有营养的基础食物,足以养活比以往数量多得多的人口。大部分新食物味道寡淡,杵和臼能增加它们的风味。厨师与美食作家梅赫尔•杰弗瑞提到:
我们早在远古时代就了解了芥菜籽。如果整粒食用,它是某种味道,但磨碎以后就会变得又辣又苦。研磨可以从本质上改变一种调味品。有了新的食物与调料,也就出现了新的社群。人们可以生产出富余的食物,然后储存起来,以备将来交换,或干脆在某次盛大宴席中大快朵颐。我们的这把鸟形杵纤长优雅,看起来无法胜任日常生活中大力碾压芋头这样的粗活,也许我们应该把它看作一种仪式或宴会用具,专为人们的聚会准备特别的食物。那时的聚会也像我们如今的聚会一样:交易,跳舞,庆祝生命中的一些重要时刻。
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能自由旅行,但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是那些不能随意迁移、需要生活在固定地方的人们种植的。这使得全球的农民都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他们的财产仰赖可预测的规律天气。因此我们毫不奇怪,在一万年前,世界各地的农民都形成了一套以食物和气候之神为中心的世界观,必须持续地祭祀和祈祷,才能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关于解读讲述博物馆藏品故事的书籍还有上海博物馆撰写的《琳琅》和河南博物院撰写的《品鉴》:
而且除了书籍外,在博物馆网站上也有相关栏目,详细情况请戳☞文物科普栏目应该这么做;☞上博推出“每月一珍”讲述文物背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