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说 | 观众为什么不能接受博物馆收费?(旧题新谈:博物馆免费)

2016-02-21 请拍砖 弘博网


本周有一条新闻:春节期间,青岛的刘先生带着家人去南京市博物馆参观游览,当被告知要购买门票时,他不能理解博物馆居然还要收费,认为这是乱收费,并投诉到了12345平台。

作为关注博物馆行业的人,我看到这条新闻的第一感觉是——这也能成新闻?这只是个例,无争论,也没有是非对错,新闻点何在?


有人认为大多数博物馆都免费了,你还收费,这是不合理的;那或许还有人认为,啊?!博物馆居然是免费的啊。


但转念一想,发现这事儿其实有很多借题发挥的空间。


博物馆观众的“消费心理”


这则新闻还有两个关键点:一、这位刘先生喜欢到全国各地旅游,尤其喜欢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二、刘先生认为“以我之前各地游览的经验,大部分地区的博物馆、革命历史基地等,都是免费的,南京市博物馆应该也是免费的。”投诉得到的相关部门的回复后,他依然认为南京市博物馆此举是变相收费,是将喜欢南京文化历史的外地游客拒之门外。


应该说刘先生是博物馆爱好者,对博物馆还是相当了解的。正是因为去过很多博物馆都免费,所以才对收费的博物馆感到难以接受。自2008年多数博物馆免费开放至今已经8个年头,走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惠及更广泛的人群。不知道他是不是因为博物馆免费才更多地走进博物馆,但显然他是博物馆免费的坚定支持者。


 如果我们把博物馆参观看作一种“消费”行为,那参观或者说“消费”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有的读者这个时候可能已经觉得难以接受了,博物馆是公益性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怎么能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混为一谈呢?其实在很多观众心里,就是这么衡量的。“消费”中的成本与获得的衡量是适用于博物馆参观行为的,只不过有的人是以金钱成本来衡量,有的人则以时间成本来衡量。


请回忆一下,这几种现象您有没有见过: 去参观一些收费的博物馆,在参观体验后衡量是否值得花费门票?一些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中,有形形色色的参观者,有诸多不以参观博物馆为目的的公众,他们是为了“蹭”某种博物馆服务而去博物馆,在他们心里,这是一种比较“赚”的行为,不然为什么要来呢?不知道他们是否想过再多看看展览或享受一些文化服务,其实会更“赚”。还有在一些免费参观的博物馆里,很多观众觉得一切都很赞,因为已经是免费参观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观众的“文化自觉”


新闻中刘先生投诉的心理深层原因是什么?是觉得这就是景区乱收费现象,本身又有维权意识,所以要讨个说法?还是心情很不爽,恰好又被意想之外的收费信息所引爆?亦或者压根是其他无法捕捉的事儿引起的“蝴蝶效应”酿成了投诉这一行为……但我很想知道,他的潜意识中有没有某种文化自觉在“作祟”呢?他会不会有种模模糊糊的意识,从而认为博物馆保存的文化记忆、文化遗产是属于全社会的,博物馆只是代为保管,国家财政已经把我们纳税人的钱拨给你们了,为什么还要收费呢?(其实内心里,我是希望他有这种意识的。)


如果他对博物馆更多一点了解,他还会去投诉吗?如果他知道国家层面的规定是鼓励博物馆免费开放,但依然有部分博物馆,尤其是遗址类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都还是要收取门票的;如果他还知道中国博物馆的财政收支情况,有的是全额拨款单位、有的是差额拨款单位,绝大多数馆的财政状况并不佳,展览是需要投入和成本的,博物馆不售票,没有任何收益,博物馆难有优秀的、高端的展览展出,文保、文创开发样样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果他还能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所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博物馆免费的政策是政府的好大喜功,是摆谱行为,会让穷者越穷,更难让观众前去参观,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不利于博物馆事业发展”,那他又会怎么做呢?


 再次回到新闻中:刘先生拨打了南京市12345平台电话,记者也咨询了相关人士,给出的答复“这里并不分什么公园和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坐落在朝天宫,一直以来都是收费的,门票也是经过物价部门批准的。”南京市博物馆收费合情合理的。博物馆所在地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没有列入免费开放的名单之中。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余地了,没有对错,没有争议。


希望观众对博物馆更加“严苛”


长期以来,国人对于消费都有一种价廉物美的追求,认为能够花很低的价格买到很好的东西,真的有可能吗?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一种理性的、愿意为高性能消费买单的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消费心理,所谓性价比啊亲。


如果说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消费,那较为成熟的心理似乎应该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享受财政拨款,花纳税人的钱,应当呈现更好的文化产品(展览)和服务(活动);当然财政拨款十分有限,为了博物馆能带来更好的体验,我要根据我个人的情况捐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即国外博物馆不收固定门票费,采取建议捐助的办法,对成人、儿童有不同的建议票价)。


这种消费心理的养成不仅是靠博物馆来做,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国外博物馆的制度、做法(如捐赠、理事会等)应该是放在整体的社会环境中讨论,它的实现需要纳税人意识和文化自觉等诸多关乎国民性的支持。

 




回到新闻中,我是如此期望更为广泛的观众对乱收费的维权意识能够拓展到对博物馆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问题上。观众能够对博物馆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评价,能做出理性的“消费”行为,愿意为高水平的展览和服务“买单”。相信那时,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也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