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天 | 之口述史抢救性采访

2016-03-12 魏天梅 弘博网


近期,淮海战役纪念馆编研文保处开展了“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抢救性采访”工作。淮海战役距今已有68年,当年的参战人员平均年龄接近90岁,所以这项工作被称为“抢救性”采访。目前已累计采访60余位淮海战役亲历者,并为他们留下影音资料,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丰富补充了原有史料,对开展淮海战役历史研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期,让我们一起跟随淮海战役纪念馆工作人员经历口述史抢救性采访工作的“一天”……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60万人民解放军对80万国民党军在广阔的黄淮平原上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淮海战役。战争持续了65个昼夜,黄海平原成为一片血海……1959年4月4日,国务院决定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淮海战役纪念馆。1986年10月15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上午10点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干休所

 2015年12月2日,冬日的南京天气晴朗。我和同事摄影师王磊按照预约的时间,上午10点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干休所,走访原华野4纵12师34团宣教干事韩风首长。韩风首长是江苏南通人,1928年出生,16岁参加革命。韩老回忆起当年在淮海战场的难忘经历……
秦家楼一战打的很激烈,他和一位战友协助2营做战勤工作,护送伤员。他带领民工抬着几副担架来到营包扎所,抬着伤员向团包扎所转运。之后又接受了掩埋烈士遗体的任务,他们借着月光寻找牺牲烈士的遗体,把烈士遗体抬倒庄子东北面已经挖好的大坑,约3米长、2米宽,深2米多,把烈士的遗体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在坑里,接着再去寻找……这样往返三四回,再也找不着了,就用泥土掩埋土坑,当年也来不及为烈士合葬墓立个标志,韩老心中牵挂,不知道这些无名烈士的遗骨后来是否已迁葬到烈士陵园。我告诉韩老,国家民政部的慰烈工程做的很好,在邳州碾庄的烈士陵园,安葬着数千名革命烈士的遗骨,其中大部分是从周边村落散葬的烈士墓迁移过来的,统一用大理石刻的墓碑庄严肃穆,烈士可以在这里长眠安息,韩老听了感到很欣慰。
韩老当年是宣教干事,我向他请教华野4纵的党报《战斗报》的战场办报情况,韩老说,1946年10月,苏中七战七捷结束,部队向北转移,打涟水前他从教导队调到团部,当《战斗报》的助理编辑,排级干部。当年办报人员只有四五个人,身兼多职,采编、写稿、刻板、调色、油印,都是他们来做。内容以行军打仗中的英模小故事为主,也有常识知识和民间小故事,还有连环画,每周一期,8开4版,每期印200到300份。钢板都是缴获的,不够用就把它锯开,蜡纸和油墨也以缴获为主。在鲁西南突围时,为了轻装前进,印好的报纸、油墨、蜡纸和一些刻印工具都丢掉了。回想起来,韩老很是惋惜。淮海战役期间,韩老不再负责编印《战斗报》。
我们在韩老家采访了近一个小时,临别前,韩老将他书写的诗词书法作品《淮海战歌》赠送给我馆。

下午2点浦口区原28军干休所

辞别韩老,我和王磊坐车前往浦口区原28军干休所,下午2点半约访原江淮军区独立旅1团2营副教导员李剑锋首长和他的战友们。在小面馆里简单的吃过午餐,时间还早,我俩聊着上午走访的事情。2点钟顺着浦口区老年大学的巷子往里走,不一会就来到了干休所,热心的李剑锋将军早已在门前等着我俩,他是我们徐州老乡,虽然初次见面但倍感亲切。
他带领我们来到干休所的会议室,干休所的穆政委十几位老首长已经在此等着我们,穆政委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干休所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参加座谈会的各位首长姓名,接下来老首长们逐个发言。 
南京原28军干休所淮海战役参战老首长座谈会

李剑锋首长回忆他们部队沿铁路追堵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寸土不让,圆满完成坚守任务,保证大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后来参加围攻徐州机场战斗和攻打灵璧城的战斗,并在淮南破袭铁路,配合兄弟部队作战。
董昌平首长原在华野2纵4师10团5连,他先后参加了徐州东南阻击国民党军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固镇阻击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和陈官庄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当年的李明庄阵地和国民党军阵地最远也就500多米,近的只有200到300米,两个连主攻,伤亡很大,建制都不全了,就合并成一个连,继续战斗。董老的回忆让我们了解到,华野2纵是一支能攻善守,尤其擅长打阻击的部队。
陈惠彤首长原是华野2纵6师17团后勤部的政工队员,时年17岁,陈老不愿多讲,因为这勾起了令他非常难过的回忆。他是民运队员,主要工作是掩埋烈士遗体。1949年1月初,在陈官庄战场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寒夜,王庄战斗这一仗,陈老和战友就掩埋了69位烈士。其中一个叫“李广东”的烈士,让他终身难忘。当时从前线抬下来的一个人,穿着蒋军军服,帽子上还有蒋军帽徽,难道是抬错了?陈老和战友检查这个人的衣服,口袋里除了几个肉包子,别的什么都没有,后来在他的左上衣口袋里找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16团6连解放战士李,广东人”,看来是牺牲后,有人给他写的。陈老和战友商量一下,只好将他的名字登记为——李广东。战后,陈老多次想查清楚这位烈士的真实姓名,于是他找到了当时李广东的指导员,指导员回忆,战斗前不久,李广东从包围圈里跑出来投诚,文书给他登记姓名时,怎么也听不懂他的话,叫他自己写,他歪歪扭扭的写了个“李”字,然后直摇头。这时战斗打响了,突击排冲到鹿砦边,遭到国民党军的严密火力封锁,就在这个时候,李广东奋勇端起机枪向国民党军扫射,压倒正面火力,保证了突击队的顺利进攻,而李广东却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指导员给他的肉包子,也没来得及吃完……后来,陈老他们在团史上,记载了李广东烈士的事迹,这应该是对李广东烈士最大的安慰吧!
纪鸣铎、贾保立、林乐勤、黄达韬、张玉明、徐雪琴六位首长依次回忆他们的参战经历,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场,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窗外天色已晚,我们和老首长们合影留念,依依惜别。 
作者及同事与李剑锋首长合影留念


晚上7点约访原华野民运队员张孝杰老人

原华野鲁中南纵队民运队员张孝杰老人

晚上7点,我和王磊来到张老家,老人特意穿了一件老军装,胸前别着五枚纪念章。张老是山东高密人,一口的胶东方言,他的听力不太好,我问完问题,他的儿子还要在他耳边大声的重复一遍。谈到淮海战役的经历,老人记得很清楚,他们行军是用两条腿和国民党军的汽车轮子赛跑,有时一晚上就要走100多华里,在阻击国民党军邱李兵团时,他们的电话线被打断了,通讯联络就靠吹号,冲锋号、退却号、调动号等。上级安排张老和一个战友去送信,途中遇到国民党军打炮,炮弹落地的瞬间,人是无法呼吸的,张老赶紧找个弹坑跳了进去,他的背包里有一双鞋子和一块军毯,都被炮弹碎片打通了,幸亏这两样东西挡住,张老没有受伤,而他的战友臀部被炮弹削去了一半,血流不止,后来是否还活着,就不知道了。那时候由于医护条件限制,很多伤员因失血过多牺牲,说道这儿,张老倍感惋惜,他说这些伤员是不该牺牲的呀!

是啊,如果那些伤员能够活下来,就会和我们今天走访的这些老首长一样,幸福的安享晚年,感受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也正是那些烈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告别张老,此时夜色已深。街道两旁高楼林立,万家灯火。这一天,我们走访了11位淮海战役的亲历者,听他们回顾历史、讲述历史,而我们则记录历史、传承历史,想到这红色的历史记忆能够薪火相传,我感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联系并走访到更多的淮海战役亲历者,传承他们的历史记忆。在此,也欢迎社会各界为我们提供您身边的淮海战役亲历者走访信息。淮海战役纪念馆编研文保处联系电话0516-83869308

弘博网推出【一天】栏目,搜集文博圈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日常,真实呈现问题,记录行业现状。现特向大家征稿:
征稿对象
所有关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人,包括但不限于
1、事业单位(博物馆、考古所、文管所等各部门工作人员)
2、行政机关(文物局、文广新局等)
3、相关企业(展览、照明、展柜、运输等)
4、高校师生(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等专业)
5、关注博物馆事业的亲们(志愿者、博物馆达人、普通观众等)
稿件说明
1、我们希望能了解您的日常工作,来稿可做适当文学处理,例如一定的戏剧冲突、情景设置;
2、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改变了,谁知道呢?)
3、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唯一投稿式:news@hongbowang.net,投稿请注明“一天”。

回复“一天”,查看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