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说 | 文物说明文字可以更有诗意吗?

2016-03-13 小编 弘博网



前段时间,美国博物馆联盟2015年度“展览标签写作卓越奖”获奖名单公布,看到这些获奖展览标签时是有些惊讶,展览文字还可以这样写啊!回想国内博物馆展览的说明文字,绝大部分都是很严肃的,介绍极为简单,一般只有名称、时间、发掘地点、馆藏信息等基本信息。那么问题来了,文物的说明文字可以用文学化的语言吗?

 

美国博物馆联盟2015年度“展览标签写作卓越奖”获奖作品


说明文字太复杂会喧宾夺主?
 博物馆通常认为藏品是展览中的最重要一员,文物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语言呈现过去,其他一些辅助比如文字、音乐都应是以文物为主的,太过于强调这些辅助工具的阐释作用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崇尚简单干净、文字简洁的展览,或许因为策展人眼中,能读到文物信息已经很多,文物就静静在那里,已是不言之中有大美了。可惜很多观众不是专业人员,他们或许读不出文物的语言。 经常听有人吐槽博物馆展览越来越变成珍宝展,将一大批珍贵文物往那里一放,看不看随你,一副店大欺客的样子。艺术展览说明做得也不好,对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作品的解读统统没有,倒是经常能看到跟作品无关的艺术家社会身份、政治职务的介绍,这些对于我理解其作品有什么帮助呢?难道是暗示我,他是因为社会关系处得好,所以其作品才能做展示? 展品说明文字的写作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颇多技巧的基本工作,目前国内很多展览并不用心于此。干枯的文字让文物更加冰冷,拉大与观众间的距离。展品的语言是抽象的,博物馆应当做一些翻译和解释,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而且观众不仅是想要了解器物名称等基本信息,他们对于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同样有获取的需求,会想要知道为什么这件文物要在这里展示。在这方面,恰当的文字阐释正好能发挥作用。 
文学性语言太主观不能科学界定展品?

小编猜想说明牌尤其是历史文物类展品不常见文学性的语言,有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博物馆自恃是传播知识的机构,应当严谨、客观,而文学化的语言充满着主观与想象力,如何把控阐释内容的分寸太难,但这其实更像是对文物研究、挖掘、理解不够深刻的托词。 美国的博物馆联盟的这个奖项设置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同的评判标准。比如,一些评委点评写道:标签用巧妙易懂的语言成功地将作者的意图与目标观众的学习目的相结合。这些极短的标签指导观众去看、再看某一具体物种的特性,并且愉快地接受科学,使科学学习变得易于接触。 
小小说明牌也承载博物馆教育功能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如何体现博物馆这个功能呢?不仅仅是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展览的种种细节也应该体现这一功能。那说明文字的语言风格为什么不能够更生动、更贴近观众呢? 


文学性的说明文字增加了文字的可读性,更容易将文物阐释出来的东西表达出来;也弥补了文物本身的限制性,并充满想象。小编曾看到红楼梦主题的某展览的展出一个井盖泥塑像,说明文字写着不要学她跳井了,印象很深刻。也正是因为文字的主观感性的表达也能够将观点其它表达出来,加深观众对文物的感知力度,并且文学性语言对展览主题呈现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其实说明牌如何书写、处于何种地位也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博物馆展览的定位,甚至是博物馆的宗旨。说到底博物馆标明牌的写作和讲解、多媒体呈现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形式而已,终究要都是为博物馆宗旨而服务的。
那么博物馆应该展示什么,博物馆展览重要的是展示文物还是传达知识亦或是教育大众或者还有什么其他重要作用?如果只展示文物,那么标明牌完全可以没有,摆在那里不是最好的展示吗?如果你想传达知识,把观众培养成文物专家,那标明牌就告诉它那里出土的时间地点,而如果你想为一个主题而阐释些什么道理,那么这些时间地点文字内容可能就无法说明,或许你可以运用一些修辞的文学性的手法来传达了。     背景链接: “展览标签写作卓越奖”由美国博物馆联盟(AAM)于2008年设立,由AAM 策展人专委会、AAM教育专委会、展览开发与设计专委会、华盛顿大学博物馆学研究生课程等联合主办。该奖项旨在认可与鼓励优秀的展览标签撰写者与编辑,从而为高质量的标签写作提供标准与启迪。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者回复“弘博说”,查看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