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聚焦 | 谁来传承古建筑传统工艺?

2016-03-14 人才培养 弘博网


最近特别热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工作这项职业被大众所熟知,但也暴露了目前我国文物修复面临的种种问题。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在接受人民网(人民电视)访问时透露,故宫古建修复匠人即将退休,正面临一个“青黄不接,人去艺亡”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片截图


单霁翔在访问中表示,如今故宫面临传统修缮的传承问题,在2010年(古建筑修缮队)解散了以后,队里的老工人继续留在故宫,这些工人在故宫长期实践,在古建木作、瓦作、画作等等上都有一技之长,但是如今到了退休年龄。由于他们是工人身份,按照国家政策没有职称是不能返聘的,有职称,所以他们就面临着要退休。

 他说,“在2010年前后我们招收了15名学徒,希望这些老工人在退休之前能够把将新人培养出来。按照故宫的传统要三年零一节,要三年多才能把他们培养出师。”单霁翔表示,这些学徒面临着户口、学历等现实问题,进不了故宫,接不了班,所以现在故宫传统修缮面临着一个青黄不接,人去艺亡的一个关键问题。
所以单霁翔在全国政协提出建议建议,将故宫古建筑修缮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脱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将科学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进度服从保护质量。 相关报道显示,单霁翔还建议,在文物修复专家队伍稳定方面,合理制定文物修复专家的退休返聘制度,按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退休标准,保障他们享有与付出相适应的待遇。
在传统营造技艺人才培养方面,建立特殊人才选聘制度,对于经过系统培养的保护传承人员,可以不受户籍制度限制,作为专业急需人才加以安排使用。
在传统修缮技艺保护传承方面,改变通过招投标程序选择文物修缮企业的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固定,培训有保证,水平不断提高的专业队伍。 

事实上在国家层面很注重文博人才的培养,近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其中在第七点完善保障中提出,要重视培养。


《意见》指出,要实施人才培养“金鼎工程”,加快文博领军人才、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基本适应文物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文物大省的专业人才,实施保护项目与人才培养联动战略,加快文物保护修复、水下考古、展览策划、法律政策研究等紧缺人才培养。

 其中还特别提出,重视民间匠人传统技艺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加强县级文物行政执法、保护修复等急需人才培训,适当提高市县文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加大非国有博物馆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完善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评价制度,加强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文物保护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今日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