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海辛,是一名影视导演。
8 月 30 日,2022 年中国数据内容大会 邀请我进行了关于 AI 创作的分享,我决定将分享内容也整理到公众号内,作为这几个月以来的自我总结。
上图这张小熊猫是我第一次用 Midjourney 时 1 分钟内生成的图片,我输入的指令是:由皮克斯设计的,熊猫与猴子的结合体。
“创作”,我一直将这个词语视为自己存在的意义,Midjourney 的出现曾一度让我陷入关于自身存在价值的危机之中。无论是作品的质量还是成长的速度,在 AI 掷地有声袭来的时代,个人的存在似乎不过沧海一粟。
从 3、4月份 Disco Diffusion 刚刚在国内掀起风潮,到 5、6 月份 Midjourney 与 Dall-E2 的风暴,7、8 月份 Stable Diffusion 掷地有声地降临。我写了有 10 余份创作笔记,试图在 AI 席卷来的时代,寻找到可以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在 AI 制霸时代,我究竟还能做什么。
第一个是和上海自然博物馆合作的山海经神兽复活计划 · 青耕。
今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计划复活一批《山海经》中记载的只有文字的神兽,规则简而言之就是:选中几只神兽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画稿,并对入围作品进行网络投票,得票最高的一幅作品将由新锐艺术家用 AI 来进行改造。我负责改造的是青耕,我从最高得票选手的画作中 提取了画中的关键词和其色彩搭配,绘制喂给 AI 的底图。结合使用 Disco Diffusion 的 init_image 和 text prompt 的功能,输入底图及文字描述后,AI 会在我的底图基础之上以文字描述为方向进行训练生成,最终通过 Disco Diffusion 一次性生成了 20 余张画稿。最后在 Photoshop 中画稿进行细节收敛和清理,最终得到了青耕的完成品。分享这个项目的原因是我很喜欢 AI 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我看来这像是人类小孩和人工智能小孩一起协同完成的作品,双方都代表着未来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小孩在一起,依凭着彼此的想象力共同创作出世界上从未存在过的生物,这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PS:今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还会陆陆续续复活:帝江、耳鼠、旋龟、蠪蛭等六只神兽,并将以展览、话剧等可能的形式和大家见面~敬请期待啦!这个是目前我还在进行中的一个项目,目标是将 AI 所创造的图像做成真实的手办放在家里,目前项目卡在学会使用 3D 打印机的阶段。我选择的是通过 Midjourney 将猫咪和海浪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将不相干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一直是 AI 非常擅长的方向。(在这个方面,我个人感受是 Midjourney 会比 Dall-E2 和 Stable Diffusion 的表现好一些,后两者会将单独的元素更加分开,猫是猫、浪是浪的感觉。)然后进行建模,将图片作为材质赋予给模型,最终就可以得到这张图的 3D 版本。分享这个项目的原因是源于对个人消费习惯的反思,我曾经在购买具有设计的物品时选择的通常都是 能让自己更产生共鸣 或者说是 更能代表“我”的设计/产品 。
那么有什么设计比自己做的更能代表自己呢?AI 使得设计能力不再作为一种“权力”后,人人都可以通过 AI 设计来表达自我。以后无论是服装、家具、交通工具,可能都是高度个人定制的,而不再是统一标准的均码时代了。这是我所在的公司将 AI 设计融入影视美术设计中的首次尝试,在极短的制片筹备时间内,AI 创作大幅度地提高了我们的效率,向我们证明了 AI 投入到工业化使用是完全可行的。
本次尝试的工作流是:Midjourney -> Blender -> UE 虚拟制片。使用 Blender 作为中间载体的原因是 Blender 很轻量,在苹果笔记本上就可以向导演和艺人进行展示。
完整笔记请见文档:《这街5 · 李承铉队长大秀的诞生 | 剧组笔记》
分享这个项目的原因是想和大家一起探索 AI 是否已经准备好进入正式的商业化使用了,答案显而易见是肯定的。对于时间紧急的项目来讲,这简直就是救星般的存在。alpaca AI: 结合了 Stable Diffusion 的 Photoshop 插件,可以高度自定义地控制和修改 AI 的生成结果。AI + EbSynth: 实拍视频将其中一帧通过 AI 风格化后,通过 EbSynth 将剩下的帧也算出来。这种方式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制作动画。Stable Diffusion + Runwayml: Runway 的开发者接入了 SD 模型,可以通过文字指令修改视频的背景,即自动抠像+自动追踪+自动合成场景。
最后,最近常常想起 Ent 的一段话:人工智能发展起来是飞速的。不要想着该怎么对付“和人一样聪明”的电脑要么它就远不如你,要么它就远远把你甩在身后。和你齐头并进的时刻,不过是那么一瞬间而已。我想我们此刻就是正在和人工智能齐头并进的时刻,未来的世界会变成怎样的形态,我不知道;我回忆曾经让我想踏入创作这条道路的不过是《飞屋环游记》中气球将房屋拽飞起来的一瞬间,那么如果这个情节是由 AI 创作出来的,我还会因此而感动吗?我不知道;我们和 AI 是不是有比我想象中更多的共性而非不同,我能在未来接受 AI 作为新的生命形态存在吗?我不知道。未来在迷雾中,那是尚未有历史踏足的可能性,这份“不确定”让我感到恐惧,但既然未来已经来势汹汹不可阻挡,那便选择期待吧。opus
欢迎加入社群,探索 AI创作 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