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马山模式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马山县因地制宜盘活大石山区资源,举全县之力大胆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扶贫道路,通过“体育+”、产业扶贫、移民搬迁、发展旅游业、粤桂协作等带有马山特色的模式,推动多元化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马山县75个贫困村已退出73个,9.3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84%,并在今年顺利通过自治区贫困退出核查和第三方评估,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体育+”模式带动 打造特色体育品牌
对于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的乡亲们来说,家门口的悬崖峭壁曾经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拦路石”。随着马山县“体育+”模式的持续升温和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的“落户”,昔日的“拦路石”已经变成了大家脱贫致富的“金银山”。
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落户马山县,昔日的“拦路石”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银山”。
2007年以来,马山县连续成功举办文化旅游美食节,乡村休闲旅游经典品牌影响日盛。近年来,该县充分挖掘山地旅游资源,着力推进“体育+文旅+扶贫”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2016年11月,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成功举办;2017年5月,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开幕活动·攀岩精英挑战赛落户羊山村三甲屯,138名区内外攀岩精英在悬崖峭壁上一较高下;同年10月,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南宁赛段约有60公里赛程在马山县境内,再度为该县打造特色体育小镇、发展“体育+文旅+扶贫”加温,成为广西较有影响力的特色体育旅游品牌。
在2019“环广西”南宁站马山弄拉风景区赛段比赛中,选手在奋力骑行。
历次赛事的持续影响与马山县的相关工作形成合力,攀岩特色体育小镇初现雏形。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体育小镇示范性试点名单中,马山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榜上有名”。攀岩小镇以三甲屯攀岩运动为核心,融合泛户外运动为特色,将建设成为集运动娱乐、旅游体验、休闲度假、主题商业、教育培训、产业集聚于一体的特色体育旅游小镇,逐步打造成为山地户外运动的重要基地,最终成为中国-东盟全域山地户外运动体验旅游目的地。贫困群众通过提供赛事节会服务、销售农特产品、土地流转和参与旅游开发等直接获益,逐步实现增收脱贫。
充分挖掘特色文化 推进旅游产业扶贫
古寨瑶乡金银花节、白山镇鼓祖文化、永州镇红色旅游节、乔利思恩歌圩文化旅游节……马山县“月月生态体育旅游活动”的成功举办,将文化旅游的“魂”及休闲农业的“静”有机结合起来,一个个村庄正在蜕变为美丽的“桃花源”,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游玩,助推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脱贫攻坚和县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环弄拉生态旅游区、世界十大名洞之一的金伦洞、山水映农家·诗画小都百、养生休闲宝地水锦·顺庄等景区景点,让游客流连忘返。“马山县风景漂亮,还有那么多旅游节活动,孩子非常喜欢。”2019年国庆假期,一家人自驾到马山游玩的南宁市民杨先生高兴地说。
历史文化传承方面,马山“文化四宝”——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和壮族传扬歌分别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多次在国内外展演。马山黑山羊菜系被国际自然医学会推荐为“绿色长寿食品”,还有里当土鸡等原生态美食,让游客回味无穷。此外,马山县在节会期间隆重推出的马山品牌形象标识、节会吉祥物“黑黑”和马山精神等,更提升了马山生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结对帮扶全覆盖 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战工作中,马山县县委、县政府在2016年率先出台扶贫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奖补扶持7.8万贫困人口和有关经济组织发展种植、养殖业。同时,将未纳入政策范围的牛、羊、鸡等特色养殖产业纳入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助推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23%,全县7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4万元以上。
马山县还积极对接“千企帮千村”活动,协调落实85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结对帮扶75个贫困村,其中14个深度贫困村实现了厅级领导挂点联系和市属国企帮扶全覆盖。据统计,全县共有131家民营企业与75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实现了所有贫困村企业结对帮扶全覆盖。
通过政府引导,马山县各贫困村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引进手工制作扶贫车间,有效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在合福社区扶贫车间工作的贫困户陆兰珍说,她以前在外地打工,收入不高,生活成本却很高,孩子读书也不方便。现在她在扶贫车间工作,每月工资有2000多元,孩子就在家门口的电白小学读书,生活质量高多了!
来源:南宁云—南宁晚报
记者:韦东
编辑:潘诗娴
审核:韦绍群
监制:王宏璇
马山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版权声明:凡本公众号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联系微信号:HC_zh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