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致富靠双手 脱贫重实干——马山县脱贫攻坚一线记者见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摘掉贫困帽,种出好收成;

环境日日好,产业节节高……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

乡亲们曾经的期盼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脱贫摘帽的征程,

乡亲们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

乡亲们还有哪些期盼?



在“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本报记者第一站来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马山县,近距离观察昔日贫困村的新变化、新发展,聆听乡亲们的心声,讲好贫困村的脱贫故事。






党员来引路 精准拔穷根

2020年要实现全部脱贫摘帽,拔掉“穷根”,必须牢牢抓住党建促脱贫这一制胜法宝。

几年前,看着不利于发展传统种植业的田地,想着还未脱贫的村民,马山县加方乡新联村党支部书记蒙胜敏愁得觉也睡不好。第一书记驻村后,新联村很快打开了新思路,将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吸纳为党员,大力推进党建扶贫相融共赢。

“村党组织能力不强,好的产业项目就无法落地。”新联村第一书记黄志说。“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经过调整,新联村配强了村“两委”班子,由勤奋踏实的致富带头人班春规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

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班春规将老家龙水屯的羊舍、牛舍进行整理并扩建,带头养殖黑山羊,让村民们看到了发展养殖业的成效;吸纳贫困户到养殖基地务工,使他们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工资。

在班春规的带动引领下,新联村党支部脱贫致富的承诺一一兑现,村民和贫困户都铆足了干劲,跟着一起干。2016年脱贫的曾利会如今已是养殖好手,“只要肯动手,总不会亏了自己”。2017年,新联村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新联村党支部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命名为“五星级党组织”。

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马山县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党建促脱贫,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当先锋,千山万弄党旗红”党建促脱贫行动,积极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优势和内生动力。

古零乔老村党总支部书记潘宏贤(左二)带领村党员到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开展党日活动。

“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党员干部是广大群众的引路人和主心骨,必须汇聚党员强大的先锋模范力量。”马山县建立健全脱贫攻坚组织架构和三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安排全县处级领导干部覆盖式挂点联系乡镇、村,选派400多名各级扶贫工作队员(含第一书记)下沉一线,并派出8400多名干部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实现11个乡镇156个行政村(社区)都有处级领导一线指导,每个乡镇都有扶贫工作分队长,贫困村有第一书记,非贫困村有第一队员,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帮扶干部。

“在脱贫攻坚中,就是要把干部资源最大限度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激励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唱主角、当先锋、做模范’,真正做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马山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扶对头 致富不发愁

“今年3月我加入龙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土猪养殖,前不久卖了18头土猪,收益有5万多元。”谈到脱贫增收,马山县里当瑶族乡雅联村农户蓝冠尤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贫瘠的土地制约了雅联村的农业发展,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另辟蹊径,建成了光丛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特色养殖示范基地等一批产业基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帮助越来越多村民走上了增收的道路。

“目前雅联村已成立7个专业合作社,产业范围涉及黑山羊、猪、牛养殖及旱藕种植等,采取‘村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雅联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已由2017年的1.1万元提高至目前的31万元。”驻村第一书记伍晓冬告诉记者。2019年,这个深度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脱贫产业选得准,稳定脱贫有奔头。大山深处的雅联村,迎来产业兴旺的新光景。

近年来,马山县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发展扶贫产业,旱藕、金银花、黑山羊、里当鸡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山区蓬勃发展,建成91个“产村互动、农旅融合”的生态综合示范村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23%,全县75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

黑山羊养殖助农增收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越到最后关头越要绷紧弦、加把劲,产业基础打得牢不牢,致富技能掌握好不好,收入增长势头稳不稳,只有这些任务都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才能取得全面胜利。

令村民们可喜的是,政策已经明确:对退出的贫困人口,要“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帮扶措施不“刹车”,驻村工作队不会撤。对于刚脱贫正憧憬更美好生活的村民们来说,吃了这颗“定心丸”,可以甩开膀子,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体育提精神 攻坚添干劲

“来体验攀岩的游客多了,生意又旺起来了。”夏日时节,岚雾缭绕,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三甲屯脱贫户徐兰艳管理的特色民宿迎来了一拨接一拨的客人。

被大山环绕的羊山村曾经是贫困村,过去大多数村民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谁也不曾想到,依托天然的岩壁和绿水青山,国家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落户于此,带来了以攀岩运动为核心的新产业。

地处大石山区的马山县,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地之说。过去,山地和石头制约着当地发展,而今以“体育+扶贫+文旅+县域经济”的模式重新定位,劣势变优势,闯出了一条产业脱贫的新路。

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攀岩大赛、全国青少年U系列攀岩联赛总决赛……“体育+”效应辐射了马山大部分贫困地区,赛事活动引来大批游客,盘活食宿等“一条龙”服务,直接撬动贫困人口增收和就业。

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吸引大量马拉松爱好者到马山参赛。(黄羽 摄)


以“体育+”理念助力扶贫,变“输血”为“造血”,逐渐成为马山县贫困地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图为游客在马山县三甲屯攀岩特色体育小镇体验攀岩项目。(李凌摄)

“目前,我们开发完成22面岩壁、553条攀岩线路、6条登山栈道、9个攀岩平台、1个攀岩馆、1条1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建成露营大草坪、营地主舞台、旅游厕所、汽车营地、民宿、餐厅等配套设施,并建设了大众化体验项目——2条飞拉达线路。”羊山村村支书李振立说,依托丰富的岩壁资源和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三甲屯逐渐成为国内外攀岩爱好者心目中的攀岩胜地。

以“体育+”理念助力扶贫,变“输血”为“造血”,逐渐成为马山县贫困地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很多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但恰恰保留了原生态,用体育做杠杆,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的金山银山。”马山县相关负责人说,以发展体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全县通过旅游脱贫的有超过9500人,马山人真的可以“靠山吃山”了。

借助体育来提振村民们的精气神,传播了“奋进似马、坚韧如山”的马山精神,让贫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探索精准扶贫的体育路径,既做到了多方合力,又做到了精准发力,让马山县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南宁云—南宁日报

记者:杨盛

编辑:蒋谭鲜

审核:韦绍群

监制:王宏璇

马山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版权声明:凡本公众号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联系微信号:HC_zhuxi


往期精彩回顾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马山县以强有力措施决胜脱贫促乡村振兴

*【扶贫政策解读】“六稳”“六保”工作重点“让老百姓端稳自己的饭碗”

*“兆丰505”玉米新品种在我县东部大面积试种成功

*【扶贫先锋】韦晓鸿,我们等你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