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这个月丢脸了 | 八月已读

杨三十 朋友家 OurHome 2022-11-16




经常有朋友问我们:“你们在家都会做些什么?”

 

“看书。”

 

虽说不是全部的时间都在看书,还是要接一些活工作,但看书和聊天几乎也可以贯穿我们的每一天。所以就试着标记一下我们每个月的已读,如果也有你感兴趣的书,下次可以来和我们聊聊。

 



Echo

八月已读

 




 

向生活臣服,不要想着去控制他。

 

第一次接触到「臣服」的概念是在《当下的力量》中,没有去思考过要如何应用,以为「顺其自然不做努力」就是臣服了,还陷入过一段误区,把自己的退却曲解成了勇敢。其实外在和内在的事情发生都是契机,不能忽略自己的感受。

 

「臣服」一点都不神秘,这本书有点不太中,作者更多是在分享自己的经历。不过感兴趣可以再去了解啦。

 


 


 

和之前接触的关于冥想的书籍都不一样。在这里正念是意外达到的状态,冥想只是方法。是否这么神奇,就要在放下书之后的实践中才知道了。

 

最初被吸引,是看到了很多的比喻,一种很有趣的视角。当我用「小我」来形容纷繁复杂的心绪时,有种对抗在里面,它就像是一匹自由惯了的野马,你得一点一点收起绳子;就像坐在路边看车开过,不要因为车漂亮就跟着走,也不要因为车丑陋而烦躁,只要坐在那里观察就好。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收获就是:放下了对「方法」的执着——另外可以让我平静下来的方法很早以前我就找到了,进入之后的状态和冥想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那就可以了。

 


 


 

第一次看这种没有目的、不讲大道理、轻松的一个一个小故事。漫无目的翻动书页的感觉真好,也是一个让自己停下来的契机。

 

马可瓦尔多身上会有很多人的影子——那些还没有被社会教条驯化的自由的人,他对植物、动物有一种自然原始的关注:把兔子藏在身上、把让绿植越长越大放在车座后淋雨……很像自己会做的事情呢。

 

 

 


 

慢悠悠的。

 

这本书图比较多,都是一些关于食物的照片,视觉上还是很享受的,看完没有留下很特别的印象。

 

会联想到自己发朋友圈,从一开始的刻意构图为了好看,到后来纯粹是表达情绪的转变,别人看来可能没差,但是自己的发心很重要。

 


 


 

这本书在时间上跨越了我的两种不同状态:「思维」和「心灵」——可以这样粗糙地分类。

 

有很多的灵感迸发,是从大提琴手王建那一篇开始的。刚好那段时间有一位朋友打开了我电吉他的世界,也学会了画画,就可以开始把这些——音乐、电影、喜剧、文字书写——都当做表达方式的一种,而不是去执着于哪一种,这和王建当时一个回答很相似。

 

毕赣的那一篇我也很触动。他说自己就拍这两部,之前积累下来的才华和要表达的东西都表达完了,江郎才尽没关系。哈哈哈,贾樟柯也很好玩,“我不再需要一些成功来证明自己”。

 

原来这些人,并不是刻板印象中那样——一直想着要越来越好,会被很多东西束缚着。但即便是成功之后,往前走往后走其实都还有的选,这个很重要。

 

 



 

穆夏的画反正也没怎么了解,就是好看,风格很明确。

 

看完这本画册,我才知道很多的画都是海报,不禁感慨起来:真讲究,那几张商业广告可太漂亮了,配色很值得学习。现在什么狗屁的酸性设计。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是这样的。

 

结合自己最近开始关注——音乐、广场上跳舞的阿叔阿姨、画画,综合起来后,感受到了很多的情绪与感动。

 

那些支离破碎的声音也是值得被记住的。我小时候反正是没啥童谣的,记忆里的第一首歌就是《常回家看看》还有《世上只有妈妈好》哈哈哈,后面就是两只蝴蝶你慢慢飞了。

 

这本书很好看,都是小画,根据歌曲风格的不同,画风也会转变,啧啧啧,设计师之眼。

 


 


 

感觉来了突然就可以打开这本单读了。

 

里面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个点:一个是试药的故事。我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市场在,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也写得特别写实。

 

另一个是关于城市规划的。「低端人口」被转移到郊区,以吸引「中产阶级」重新回到城市中心,我们在被「规划」用各种各样的东西隔开。

 

 



 

好像从五月份开始,「拉康」这个名字时不时就会出现在身边。

 

这次促成我开始真正了解拉康和精神分析,是因为认识了小陈。那天突然聊到,发现精神分析的很多内容都很吸引我,于是小陈就推荐了这个中法分析的实务教材。

 

喜欢这种问答方式的书,书籍里的学员已经帮我问掉了一些问题,入门难度不会太高。刚刚打开第一本,就有好几个自己以前的观念被撞的稀巴烂,真的是每天都有收获。

 

而且我也不执着于它全部的内容,抓住那些触动我的点就够了,毕竟很可能,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啥。

 


 

三十

八月已读

 




 

日本在经济增长破灭后,出现了这些下乡现象。同样再往前一些的美国,也是在年轻一代对商业社会失望后,出现了嬉皮士运动。让人不禁期待,这几年的中国将会发生一些什么?

 

半农半X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确实能够为个人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前提和日本语境下不同的是,比起发展X,国内似乎能有一个农的可能更难得。所以如果大胆一些,比起通过文旅等方式企图吸引年轻人来做乡村振兴,或许直接提供更多土地政策和陪伴当地人发展他们的X,是一条更有效和持续的路径。

 


 


 

断断续续在入睡前的零碎时间看的。看着看着总会觉得很像小时候看的《吹牛大王历险记》,都有着一点点超越现实的想象,美好有趣的那种。

 

之前看《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卡尔维诺在里面讲述了几种他欣赏的小说特征,尤其是精确和形象两点,在他这本挺早的小说里就有体现,每一个小故事里似乎都能发现那个能够让人一直记着的场景。就像他自己介绍他后来的小说《帕洛马尔》说的:

 

“我时而练习故事结构,时而练习其他各种描写,不断在这两条路之间切换,每当我觉得已探索充分这条路的可能性时,就赶快跑到另一条路上去,我努力在笔记本上写满这类练习,并从中整理出一本书。”

 

可以想象,卡尔维诺很早就开始这种练习了。

 


 


 

在看《未来之城》被里面提到的这个设定吸引,然后几天就沉迷在了科幻小说里。看了一点点电影的介绍,发现确实小说写得要更好一些,很能够去理解每个角色发生的转变。有些地方还挺触动的,比如一直接受城市达尔文文化的汤姆,真的看到山城千年积累下来的多样,而开始真的发生一些改变,虽然到最后也依旧矛盾着痛苦着。

 


 


 

在科幻小说里,城市似乎总是承担着会崩溃、被逃离、被反抗的角色。但是看着作者从未来城市的各种形态,聊到可能面临的危机,再到城市度过危机的生命力,渐渐地会被这个充满多元性、异质性的文明形态吸引,这里不断有事物、观念在衰败和崩溃,也不断有新的知识和创造在诞生。

 

看不同部分的时候会想到很多不同的人和书,甚至基本也都是作者有提到的:库哈斯在他《癫狂的纽约》中书写的曼哈顿、柯布西耶和光辉城市的设想,雅各布斯和她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还有与之相对的《城市的胜利》,当然也少不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或许,一个很好的总结可以是模仿哈贝马斯的话:「城市是未竟的事业」。

 

正如作者最后说的,逃离可以不用面对很多问题,但或许不是矛盾的解决之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在火星诸城的客栈、走廊和会议室里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来构建公民社会”。

 




朋友家
Our Home

地址
-
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东路594号
福仁东街89号对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