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 OurHome

其他

没有审核 | 七月已读

这个月我看的书,都没在豆瓣上写书评,直到今天三十让我补,说「我们没有审核」,立刻就来精神了。依靠着一些聊天记录回顾这些书,过了一个月,在更全面了解后,对这些书又多了很多新的角度,找回了一些最初的激动和鸡皮疙瘩一地的感觉。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访问,每本书都有单独的页面可以继续点开哦。
2022年7月31日
其他

书籍弥补缝隙 | 五六月已读

过去两个月的生活被打扰中断了几次,可能原本挺好的状态就这样被强制切割,一下子又陷入紧张、焦急、不知所措中。还好还有书籍,还好还有对方,被切割的缝隙又一次次被弥补起来。五月已读在公众号上空缺了,这次连同六月的一起补上。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访问,每本书都有单独的页面可以继续点开哦。
2022年7月3日
其他

一种生活是另一种生活的延续

现在是第三年的生活,尽量不通过购买来满足需求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起搬来的家具也让现在的房子很舒服了,每件物品都各安其位,好像本来就属于这里,没有这一年的跌跌撞撞也不会懂得怎样去处理遇见的问题。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我不是受害者

昨晚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像《越狱》里的小哥一样剪了个寸头,还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叫BB头。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的坚定,拒绝来自外界的期待,中途离开学校,结束一段复杂关系,做了很多曾经心里很想但不敢的决定,醒了赶紧写字。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似在陆上行舟 | 四月已读(下)

发布「每月已读」后的周末会做一场「朋友在看啥」,邀请朋友们一起来更即时地聊聊各自最近看的东西。(本次待定)2021年:八月已读
2022年5月1日
其他

鸡蛋碰石头 | 四月已读(上)

这本书也不单单是在说戏剧,戏剧只是一种媒介。他还讨论到一些城市化带来的不良后果,随着农村变空村,一些传统的东西也跟着不见了。借由戏剧媒介想要探讨的是关于人类心灵状态的问题。最后的演讲和访谈十分精彩。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让更多对话发生 | 三月已读

Home预约微信:Onion-zy
2022年4月4日
其他

放慢阅读,尝试书写 | 二月已读

最近看萧红的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她对于生活、感受的体察十分细腻,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说:“她打开了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壁垒,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她的作品是诗话小说的精品。”
2022年3月4日
其他

重估一切价值 | 一月已读

总觉得杨磊是个很好贯彻尼采思想的人,活出来的那种。阅读过程中,很多的过往经历跳出来,十分感动于他陪着我度过教会,以及和带着满身的怯懦、懒惰、没有个性、不把自己看做独立的个人的我一起生活真是辛苦了。
2022年2月6日
其他

送大家一个微信红包封面。

上周五和很多朋友一样收到了定制红包封面的份额虽然不多但还是做了一个阿虎哥的封面送给大家祝大家春节快乐过年我们也在广州有空可以来玩
2022年1月24日
其他

好看好玩的鲁迅 | 十二月已读

毛姆对于人物的刻画真是细致,那些攻击他看不起女性的内容,我想或许是用「男人」「女人」比「他」「她」表达更加激烈而对立。坦白说,毛姆书里人物上的很多点自己身上也是有的,能否觉察和接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2022年1月4日
其他

这个月得到了好多新的眼睛 | 十一月已读

这本属于比较通识的那类,着重在介绍编辑的工作,对于我想要了解的内容并没有直接的讲述。但在看的过程中却也真实的有了不少启发,比如如何寻找一个好奇的主题讲述的点,也让我对编辑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21年11月30日
其他

有些人让了我200多集电视剧 | 十月已读

虽说不是全部的时间都在看书,还是要接一些活工作,但看书和聊天几乎也可以贯穿我们的每一天。所以就试着标记一下我们每个月的已读,如果也有你感兴趣的书,下次可以来和我们聊聊。
2021年11月1日
其他

我这个月不算丢脸吧?| 九月已读

关于这本书在聊什么,可能得先聊聊雅各布斯写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那本书可以说是很多对社区或者城市改造感兴趣的人都很喜欢的一本书,她称赞社区里的邻里关系,为城市里的老旧建筑争取存在的价值。
2021年9月30日
其他

我这个月丢脸了 | 八月已读

“我时而练习故事结构,时而练习其他各种描写,不断在这两条路之间切换,每当我觉得已探索充分这条路的可能性时,就赶快跑到另一条路上去,我努力在笔记本上写满这类练习,并从中整理出一本书。”
2021年9月2日
其他

把家变成公共客厅,然后躺平式经营 | 欢迎来朋友家坐坐

以前我和Echo总是设想:把自己家的客厅开放出来,偶尔做做对话、观影、展览、工作坊……在接待朋友和尚未成为朋友的来访者的过程中,让这个空间进入灵活流动的状态。客厅是我们吃饭、看书、聊天的地方,也是和朋友们一起包饺子、聊感兴趣话题的地方,所以为什么它不能再接待一些更陌生的人呢?它完全也可以是一个对外的小小美术馆,一个讨论解决方案的作战室……正如客厅在房屋中的定位,本身就具有私人和公共的双重属性。不过这种说法有点拔得太高了,想把家变成公共客厅也藏着我们的一点私心:我们都不喜欢社交——或者说不喜欢无效的应酬式社交——很难从中获得能量,甚至会变成一种消耗。但如果在家里的话,我们就可以相对自在地和朋友们相处,即兴地聊天,一起看个电影,坐累了就一起出门走走,饿了就去买些菜回家一起做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见不同的想法,不断地深入认识朋友们,也不断地重新看见自己,不至于封闭在两个人的小世界中。现在这种设想开始变成现实。五月底,我们在海珠桥下找到了一栋合适的小楼,经过一个多月的尝试和调整,也熬过了漫漫的雨季和疫情,终于把一楼的客厅收拾好,可以正式地向你发出邀请:欢迎来「朋友家」坐坐。
2021年7月11日
其他

关于书店的另一种想象 | 异方试运营

从书店诞生起,似乎按照文学、社会、科技……这样类别来分类摆放便是定局,便于公众查找想看的书籍。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思维,希望公众以类别来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那是否存在另一种摆放方式呢?日本的一家独立书店——惠文社一乘寺店——给了我新的启发。店主把书店里的书架交给店员自己去规划,每个店员都有一个书架,可以去布置自己喜欢的书。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发现确实有挺多书是因朋友推荐,或发现一位喜欢的人看过而看的。所以能否用人而非类别去规划书店内的书籍摆放呢?一个书架就代表一个人——他读过、想读和推荐的书。比如这个书架是一个艺术家读过想读和推荐的书,那个书架是一个70多岁还在做着木艺的手工匠人读过想读和推荐的书。这样以不同感觉的人为分类的方式,或许可以指引来找书的人去发现一个和自己对味的人,在这样一个对味的人的书架上,说不定更能让他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书店的创新一直徘徊在非书的部分,比如巨大的空间、咖啡店文创产品的加入……而以人为书架分类的方式,或许可以给这个行业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把发现自己喜欢的书的喜悦与惊喜,重新还给公众,并让他们在一个个喜欢的人中,慢慢找到自己的阅读足迹。很巧,在有这个想法的几个月后,遇到了
2019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