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百年前贵州乡间的“主旋律”是什么?没有才子与佳人,至今活跃在民间

余未人 动静贵州 2019-08-15

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有戏之地詹家屯

      一个有戏班、戏师的村子,听去就令人神往。它是历史文化氛围极其浓郁之地,不去看看,心欠欠的。安顺市旧州镇詹家屯村便是有戏之地。寨上有古老的“叶氏宗祠”,村民家的水缸用整块石头凿出,眠床周边有褪色的木雕花架子。妇女穿着的“长衣大袖”,六百年来式样依旧,还散发着先辈的生活气息。宗祠院墙斑驳,上面贴有一纸“戏告”,遒劲的楷书写出剧目《精忠传》,尽显儒雅。这种几百年前的演出公告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这些,你只能在屯堡村寨里看到。

      詹家屯地戏队演出 网络图片

      地戏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有六百年的历史,剧目娱神又娱人。但其剧情皆张扬英雄、爱国的激情,没有才子佳人儿女情长。詹学彦的先祖是一位征南将军,率众来到詹家屯以后,战事剧减,就地屯守。先辈们练武的同时,还传习地戏。

      地戏的剧目极为规范,詹家屯三百户,就是两堂地戏,一堂为詹、曾二姓的《三国》,另一堂为叶姓的《精忠》。每一堂都是数十集的连本戏。在安顺,许多屯堡都有地戏师父,而詹学彦是其中名声赫赫的一位。

      詹家屯戏师詹学彦 网络图片

      詹学彦从九岁起就跟随父亲詹绍先学戏,从“打小童”开始,已经六十余年。十一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叔父曾建章继续辅导这位地戏苗子。詹学彦说,自己是村里《三国》戏班第十七代传人。在贵州的非遗普查中,能够这样完整地数出一项艺术长达十七代传承谱系的,凤毛麟角啊。

詹家屯地戏队演出 网络图片

      詹学彦高亢洪亮的嗓音盖群雄,扮相一副英雄范儿,记忆力超群,能熟练运用各种刀枪剑戟,演技蒸蒸日上。成年后,他饰演了赵云、马超、吕布、周瑜、关羽等主角,被人称为 “活马超”。

      学地戏真是要“台下十年功”啊。这不仅是指演员的唱、打功夫,地戏更有一套神圣的仪式需要传承。比如开箱、跳神、封箱等。如果没有仪式信仰,那就失去了地戏的灵魂,地戏的生命也绝不可能延续至今。詹学彦说,自己不仅能扮演剧中主角,还能把“开空门”“参庙”“参水井”“送行”等一系列仪式都全部“拿下来”。

      詹家屯地戏队演出 网络图片

      1989年安顺县举办首次地戏大赛,詹家屯的《三国》戏队声誉平平,但他们并不气馁,以英雄之气饰演英雄,从参赛的一百八十支队伍中过关斩将,最后以一折《战潼关》夺得赛会的最高奖——特等奖,观众贺喜如潮。赛后,他们参加了上海国际舞美艺术节的演出。

      地戏最重要的道具是面具。文革中,由工作组出面焚烧“四旧”,两个小时烧毁了六十多面四百多年前的古老面具,屯堡人泪往心里流啊!但天下醉心于传统文化的智慧人,各有各的招数应对。聪明的屯堡人悄悄藏起了张飞、黄忠、张郃等三堂面具,如今成为演出队的传世之宝。

      詹家屯地戏队演出 网络图片

      改革序幕拉开后,地戏艺术全面“井喷”。有三个艺人为詹家屯《三国》戏队雕刻了几十堂面具,技艺最好的童师傅一个人就刻了四十多堂。

      詹家屯《三国》的剧目非常丰富,在传统的正月、七月的“演出季”,每次都要演出数折折子戏,全部演完要连续演上一个多月。但剧目多多日月苦短,演不完啊!我访问过的安顺、平坝、贵安新区的若干支地戏队头儿,都说队里的几个剧目从来没有一次全部演完过。

      贵安新区党武镇当阳村《精忠岳传》地戏队

      2005年,应张艺谋之邀,詹学彦率领《三国》地戏队的5名演员、2名锣鼓师到丽江参加电影《千里走单骑》的拍摄近两个月。詹学彦饰演关羽的替身。这一段难得的经历让詹家屯地戏队的队员们技艺长进眼界大开,当时也是詹家屯人引以为自豪的事,他们希望这样能提高安顺地戏的知名度。但当时詹学彦他们并不知道剧中的移花接木——把贵州屯堡的地戏生吞活剥地搬到了云南丽江。电影公映后,不少观众慕名到丽江去寻觅地戏,却失望而归。农民艺术家们就这样被大艺术家忽悠了一场。2007年5月,詹学彦等人曾表示,他们将保留起诉的权利。后来,官司果真打得激烈又热闹,一段时期成为全国各地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让地戏再次闻名遐迩。最后,地戏这方输了,但有种虽败犹荣的感觉。

贵安新区党武镇当阳村《精忠岳传》地戏队

      凡事都有两面。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消磨了怨愤。詹学彦告诉我,自从拍摄了《千里走单骑》之后,就常常受到重庆、湖南、福建、澳门、台湾等地的演出邀请,央视10台、湖南卫视还经常给予资助。地戏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詹学彦豁达地说:“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是发展第十八代、十九代传人。将来有一天我跳不起了,就当顾问嘛。”


撰文:余未人

编辑:彭瑾

责编:飞宇

编审:铁流


猜你想看:

它,是百余年前亮相世界的一张贵州名片,是我国首获国际荣誉的乐器!

端午节?不是!它与端午节迥异,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独树一帜

你知道苗族历来判断解决民间纠纷的依据是什么吗?答案就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