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天天都在看的这个节目,他天天都在挑毛病,83岁了,还没放弃!

动静贵州 2019-08-15

杨高

83岁

贵州广播电视台退休党员

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3次荣获

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剧协授予的“推荐奖”

共发表、播出有分量的

文艺报道、文艺评论等1000余篇

1996年退休

2006年受聘为《贵州新闻联播》阅评员

12年

4000多个日夜 

40万字的阅评

他用这样的方式

见证了一个广电人

对新闻事业初心的坚守 

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停笔

他却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j0895oiqz89

在贵州广电人面前

他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在女儿面前

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封来自杨高女儿的家书

父爱如泉润心田

杨青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而父亲给我的感觉更似一池温泉,身在其中,温暖环抱,滋润心田。这就是我可敬可爱的父亲:杨桐年。

父亲1936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县,从小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1955年考上北京大学,学习成绩优秀,还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唱京剧,演话剧,短短的四年在忙碌中度过。1959年毕业时,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区”去工作。路上辗转多次、耗时4天才抵达贵阳,被分配到《贵州日报》社当实习记者,笔名杨高,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记者生涯。



1968年32岁的父亲迎娶了我的母亲,这个“大龄青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一年后,我的哥哥呱呱坠地,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后来响应国家“一家两孩”的号召,于是这个欢乐家庭中又多了一个我。

父亲个头不高,身材较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酷爱京剧,算是超级戏迷。小时候我们家里有个大大的剪贴薄,里边全是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和文章,这本图文并茂的大册子是我最爱翻看的读本。

父亲时不时的给我讲述京剧戏里戏外的一些典故,什么生旦净末、四大名旦都是出镜率极高的词汇。时间充裕时他会给我讲一些小故事,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白蛇传……这些神话故事从他口中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听得小小的我是如痴如醉,十分神往。

80年代家里有一辆自行车。每到幼儿园放学时,我便早早的跑到门口守候那熟悉的铃铛声。父亲经常为我准备一点小“惊喜”:糖果或冰棍之类的小零食,无论是什么都能让我乐开了花。

回家的路上,有一段长下坡的路程,父亲每次都骑到坡顶停下来,和我一起倒数三个数,“三二一,起飞喽~~”,随后载着我从坡顶快速冲下来。我每次都会乐得咯咯的笑,而含在嘴里的小糖果也会不翼而飞。

因为父亲工作繁忙,我总是幼儿园里最后接走的几人之一,而自行车冷冰冰硬梆梆的横杆坐着也不太舒服,但这些小小的不便难不倒父亲,他总能在第一时间把我逗乐,记忆中全是满满的幸福。



六一儿童节,学校里放假了,可父亲的工作还得继续。无奈的父亲早上把我带到河滨公园在指定区域里玩着,留下吃中餐的钱给我,然后自己去上班,下午下班了再到公园里寻我回家。

有一次我玩得太开心,饭金不知什么时候弄丢了,中午就没吃上饭。不巧那天父亲下班特别的晚,天黑了才看到父亲的身影,又饿又累的我扑到他腿上哭了好久好久……

小学时曾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给我起名为“杨青”,他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希望我将来能比父母更胜一筹的意思。我又问,为什么用“杨高”作为笔名?他说:杨谐音为羊,桐年谐音为童年,羊的童年也就是羊羔,谐音回来谓之:杨高。

一晃我上中学了,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时,问题出现了:我喜欢跟同龄的同学们出去疯玩,乐不思蜀的忘记时间。有一次玩完返家,发现家里气氛很不一般,顿时想起当天是中秋节。

当别人家都围坐在一起拜月赏桂吃月饼时,叛逆的我却在外面和同学们夜游黔灵山。当然要被批评了,父亲痛心疾首地教训我一番,我偷偷瞄到他的眼眶里仿佛闪烁着泪光,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父亲,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自己暗暗发誓,今后再也不让家人伤心难过了。



父亲一直希望我将来能传承他的衣钵,可惜我高考失利,没过多久,台里对外招工,我顺利通过考试,成为技术办一名库房管理员。每天与父亲一同上下班,一起去食堂用餐,听他讲述工作中的奇闻逸事,收获良多。

虽然我们归属两个部门,工作中少有交集,但有时不经意在院子中偶遇,相视一笑,又各自忙去。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难处,一个求助电话打过去,父亲总能给我提供最好的建议。在那个“度娘”还未兴旺的年代,有这么一位值得信赖的“智爹”,感觉真好!

1990年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共党员。12年后,我有幸也成为这个光荣组织中的一员。1995年,这一年父亲双喜临门,先是获得高级编辑的正高职称,后又获得“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1996年父亲六十岁,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之后,又返聘在台里继续工作。1999年父亲升级成爷爷,2006年新增外公称号。



2006年父亲受宣传部的委托,聘为《贵州新闻联播》的阅评员。70岁的父亲每天六点半钟准时守在屏幕前看节目的首播,当时的标清机顶盒还没有回看功能,荧屏上的字幕、解说词转瞬即逝,他的精神高度紧张,生怕错过每一处小的疏漏。

《贵州新闻联播》的每一次重播时间他都记在本子上,看完首播看重播,有时一天要守着电视看三四遍节目。有些实在记不下来的标题或内容,只有另找时间向新闻中心相关人员求证、核实。

两年后,有线网络新增加了“新闻荟萃”频道,分不同版块将贵州各个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反复播放,父亲这下终于松了一口气,《贵州新闻联播》在这个频道每天要滚动循环播出几十遍,25分钟看完第一遍,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来一遍,不满意的话看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总有看清楚听明白的时候。

2012年,高清机顶盒开始普及,比原来新增了暂停、回看等功能。父亲更开心了,终于不用一遍一遍地循环看节目了,遇到新闻标题按暂停键,抄完了再继续往下看。

如果觉得哪个地方不对劲了,可以很轻松地回看几分钟,而且可以多次重复。父亲不由得发出感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小小的机顶盒在十年间大变样,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人性化了。


父亲刚开始当阅评员时,我们一家人其实是反对的,当时的他已经70岁,应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偏偏还去做这种费神耗力的工作。就连一年一度的年夜饭也要为父亲看节目让道,有时候家里来了亲朋好友拜访,一到六点半,老同志铁定是抛下客人而去看节目的。

我们有时看他守着屏幕连续看了一两个小时,眼睛酸痛忍不住滴眼药水的时候,家里人真是心疼得不想让他再继续了……随着父亲的坚持,慢慢的家里人也不再说什么了,都把看《贵州新闻联播》当成家里的要事来对待,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这份阅评工作父亲一干就是十年,每年一份万言书,有表扬有批评,既摘花又挑刺。十本阅评稿沉甸甸、意切切。好在他的每一份年终作业都得到台领导和新闻中心人员的高度重视,这给予他极大的鼓励和信心。

年初他交出一份完整阅评稿时,是他最开怀舒心的时刻;当他细心的观察到一些节目中原有的固疾、疏漏,正在慢慢减少,并且逐渐在荧幕上销声匿迹时,这才是他最欣慰的结果。

2016年10月,父亲整整80岁了,精神矍铄。每日流连于书案之间,笔耕不缀。每每看着他微驼着伏案工作的背影,我思绪良多:自己很惭愧未能如父亲所愿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穷其一生也赶不上父亲的成就。但父亲对事业秉持的敬畏态度和敬业精神,我深深领悟到了,并会传递给下一辈人,那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祝愿父亲健康长寿,再写二十年,写满一百岁!


生命不息 阅评不止

向这位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奋斗终身的

贵州广电人

致敬!


记者:欧阳秋月 王玉刚

视频编辑:刘浪

编辑:刘浪

责编:小千

编审:陈薇

新闻多一点:

初心是什么......

贵阳华家阁楼里有个“倔老头”,62年来他究竟守着什么?

扎根基层20多年,他成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