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女孩又怎样?继承不了你家的“王位”吗?

2017-05-15 M 如是书店




看到标题,书友们就不难猜出,如是君今天要说的必须是这部电影——《摔跤吧!爸爸》。



这是一部,我读了几遍片名犹豫再三要不要去看的电影;这也是一部,当我看了十分钟被电话打断后,恨不得把这位致电的朋友拖进黑名单的电影。



憋尿两小时,热血120分钟,一个情绪宣泄和生理感知之间的微妙平衡,在这部电影的观赏过程中你可以体会得到。



影片是由阿米尔汗投资并主演的,如果米叔大家不熟悉,那么提一下《三傻大闹宝莱坞》,你们对应一下人物海报,有没有找回点失去的记忆?


《三傻大闹宝莱坞》


米叔可以说是印度电影圈里的标杆也不足为过,他拍了近50部电影,获得无数荣誉褒奖。但对他而言,最恳切的评价则是——“印度的良心”。


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呈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傻》是学校教育抹杀学生个性现象的讽刺,而新片《摔跤吧!爸爸》是对“生儿生女都一样”这一观念的伸张。



虽然也有部分人不认同片中的教育理念,认为“父母不该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子女”,对此,如是君的确表示赞同。(前阵子如是君也曾推过一篇反对此类教育观念的文章:有一种伤害,叫作“我是为你好”。


只不过,米叔在本片中想要输出的主要价值观,似乎并不在于“教育方式”上,而是单纯的在于改变印度这个直男癌国度,对“女子不如男,只能锅边转”的偏见上。


米叔也不认同这种教育

但只能一带而过


再来说说这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


马哈维亚(米叔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他毕生的梦想就是为印度在国际比赛上赢得金牌,而因生活的种种困难被迫放弃了摔跤,于是他想把未竟的梦想延续至下一代,万万没想到的是,老婆一连生了四胎,清一色女孩儿。


起初,爸爸也存在着惯性的性别观念


俗话说事不过三,摔角场三回合定输赢,再坚强的冠军也抵不过命运的四次打击。


他的梦想就此破灭,收起过去的一切荣耀,变成了一个浑浑噩噩颓废发福的中年妇男(米叔为电影增重50斤,此处请某些偶像包袱过重的大明星们反思几秒,何谓“敬业”)。


青壮年时期的爸爸

对比“前凸后翘”的中年爸爸


直到有一天,被自己家女儿一顿揍成200斤、两拳变成熊猫眼的俩男孩告状上门,父亲的梦想被重新撩起了点点星火——谁说摔跤场上只有男人,两个女儿也可以是摔跤的好苗子!



因此他跟妻子商议,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培养两个女儿摔跤,如果不行,那就让他们跟普通印度女孩一样:嫁人、相夫教子,与锅碗瓢盆共度余生。


在印度的风俗中,马哈维亚的决定无疑是一场对传统观念的抵抗。也是男女平等这一意识的萌芽。




马哈维亚开始对两个女儿进行特练,跑步、力量加强、沙里来土里去,像男孩子们一样艰苦。而穿着男装的姑娘们,在这个小村落的乡间田野里奔跑,不知遭受了多少白眼和嘲笑。



她们不被允许进摔跤场,父亲给他们亲手在田地里搭建了一个沙场,她们没有力气需要增肌,父亲打破宗教吃素的习俗,用家里所剩不多的钱,给她们做了鸡肉。


甚至为了免受虱子的骚扰,父亲狠心给她们减去了长发。



看到这,观众开始愤恨:这爹也太狠了。


不用大家说,剪头发是底线,姑娘俩心态彻底崩塌,开始搞事情闹“革命”。最后绞尽脑汁,逃脱训练去参加同村女孩儿的婚礼,结果被爸爸发现,满是失望。


然而当她们抱怨父亲的“暴行”时,那个正在嫁人的14岁新娘却说:


“我倒希望我有这样的爸爸,他为你们遮风挡雨,就是为了让你们能有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都在批判这位父亲的自私,但如是君想说,真正让两个女儿成为摔跤手的主因,并不是父亲的“霸道强制”,而是她们身为“只能嫁人”的女儿,却没有被看轻、被放弃,所以想要争口气的骨气。


这是她们甘愿与自己的命运,所做的抗争。


在此,不得不普及一下影片的真实背景地——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的一个村庄。那一带地区是著名的“男性霸权区”,村里的大小制度都由男性掌管,“男尊女卑”的观念世代相传,更有甚者,会在生育时选择性流产(留男不留女)。


可想而知,两位穿着短裤和男人扭打在一起的姑娘,被戳了多少脊梁。而现实中的马哈维亚,也每天忍受着羞辱。


现实中的马哈维亚和女儿们


“我曾经因为听了太多的废话而感到无比愤怒,可后来我开始忽视这一切批评。因为我知道自己必须证明大家错了,我必须向人们展示一些事情,那就是女性也能做到。”


最终,女儿们取得的成功,也成为了改变印度男女观念的开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02v4w88z&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0年,Reeta在英联邦运动会夺金


如是君想说的是,当你在讨论一个现象时,不要把他放到你所置身的环境,而是把他就放在所发生的社会环境下,去体谅,去感受。


我们姑且不要用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来苛责这部电影,要知道,在印度,女性是没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的,而它的重点,是在于打破男权社会偏见和束缚,是父亲让女儿们从力量上、精神上都强大起来的一种身体力行。


就像片中的父亲后来对女儿说的:


“你不是在为你一个人战斗,你要让千千万万的女性看到女生并不是只能相夫教子。”



事实上,这场斗争的意义早已超脱出父亲自己个人的梦想。


当大女儿最初参加摔跤比赛赢了男孩时,她高昂着头的在掌声中走过,你可以看到她脸上的自信,那是赢得所有人的认可后,获得的尊严感。



女儿们在成长中,感知到了自己的力量,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她们意识到,女性是完全有能力去主宰自己的人生的。


她们的“反叛”,也给了无数困囿于命运的女孩们以拼搏的勇气。


用成果告之世界,坚强而努力的生命,是无需以性别来区分的。


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