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庆义】 中国如何增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
中国增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间经贸联系的对策包括:中国应和东盟、印度、俄罗斯这三大经济体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式为主;中国应将中西部区域建成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要有所侧重;应花费更多精力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自贸协定要谨慎推进;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联系有待增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经贸往来是合作的基础,经贸繁荣才能支撑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发展。中国也需要通过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来践行互利共赢的理念。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也指出:“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并将贸易畅通列为“五通”之一。中国如何增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联系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为分析这一问题,应首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科学分类。在研究过程中,目前学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类方法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基于地理位置的划分,另一种是基于发展水平的划分。基于地理位置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划分为蒙古、东南亚(东盟)、西亚、南亚、中亚、独联体国家、中东欧等,或者划分为蒙古、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中亚、中东欧、南欧、高加索等。基于发展水平的划分主要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划分为低收入、中下等收入、中上等收入、高收入国家。但实际上,更为科学的划分是,除中国外,可以根据“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重要性和体量大小将这些国家划分为四类(表1):东盟、印度、俄罗斯、其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是指除中国、东盟、印度、俄罗斯之外的“一带一路”国家。从经济总量来看,2015年东盟、印度、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均超过1万亿美元。从人口规模来看,东盟、印度、俄罗斯人口数量均超过1亿。从疆域来看,国土面积最小的印度也接近300万平方公里。而对于其他5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其加总的GDP总量、人口和国土面积等基本变量和中国、东盟、印度、俄罗斯处于同一个数量级。
东盟、印度和俄罗斯作为中国周边的重要经济体,本身就是世界和亚太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经济体,并和中国保持紧密经贸关系。新世纪以来,东盟拥有很强的经济活力,2000-2015年东盟GDP平均增速达7.6%。东盟还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中扮演重要甚至是主导性的角色。一直以来,亚洲经济一体化模式采取了“东盟+”的模式。目前正在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由东盟主导。东盟中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越南还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成员,尽管这一协定已因为美国的退出而暂时搁置。中国和东盟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并成功进行升级谈判。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印度和俄罗斯本身就是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和中国在金砖国家的框架内有合作。印度和俄罗斯均是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而且,印度和中国同属RCEP的成员,俄罗斯和中国同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成员。中国、印度、俄罗斯、东盟中的印度尼西亚还均是二十国集团(G20)成员。
如果考虑东盟、印度、俄罗斯,将“一带一路”所有沿线国家看作一个整体,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确实非常紧密。中国官方并没有给出“一带一路”具体包括的国家,《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相关研究文章普遍认为,除中国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65个国家。但2017年3月上线运行的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官方网站——中国一带一路网给出的国别宏观数据库包含64个国家。也有个别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包括66个国家。上述给出的“一带一路”的范围只存在细微差别,在是否包含个别小国存在不同,在经贸数据上很难体现出来,并不影响本文的分析。2015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5%,超过中国和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所占的比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贸易总额占这些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17%。整体而言,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依赖度较强。
但是如果分类看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发现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有待加强。如前所述,东盟、印度、俄罗斯本身就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近年来发展势头也很好,而且经贸合作平台已经存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在谈判(RCEP)或已有设想(亚太自由贸易区)。即便中国不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会高度重视和这些经济体的经贸联系,并加强合作。如果将这三大经济体合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中,不仅会误判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联系程度,还会看不清整个“一带一路”建设的经贸全景。剔除东盟、印度、俄罗斯这三大经济体后,会发现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的经贸联系较弱。2015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贸易总额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左右,尚不及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总额占比。2015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其他50多个国家中,对中国出口占其出口总额超过10%的仅有4个国家,绝大部分国家占比不超过5%,有17个国家的占比还不到1%。相比出口,从中国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则高些,占比超过10%的国家超过20个,不过仍有8个国家的进口占比不到5%。总之,除东盟、印度、俄罗斯这三个原有的重要贸易伙伴外,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的经贸联系并不强。以下分析主要聚焦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的经贸联系。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强经贸联系的建议
中国应和东盟、印度、俄罗斯这三大经济体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如前所述,东盟、印度、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经济体,同时也是中国周边的经济体,重要性非常强。同时,这三大经济体的发展也有利于作为中转,增强中国和“一带一路”其他国家的联系。如果这三大经济体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推进将比较困难。因此,应考虑加强和东盟、印度、俄罗斯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中国和这三大经济体之间的双边关系要加强。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创造新的平台增强和这三大经济体之间的联系。目前中国和东盟已签署自贸协定,并共同积极推动RCEP谈判。中国和印度正在研究自贸协定问题。未来中国可加快和印度的自贸协定研究进程,并尽快推动进入谈判阶段。中国也应考虑和俄罗斯签署自贸协定,并及早进入研究阶段。对于合作平台而言,中国、东盟、印度均是RCEP成员,中国、印度、俄罗斯均是金砖国家成员,中国、俄罗斯、东盟还均是APEC成员。但这些平台并没有将中国、东盟、印度、俄罗斯都包括进去。中国可以提议建立新的合作平台,包括这四大经济体。在中国的主导下,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有利于消除它们对于中国单独主导“一带一路”建设的误解,增强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式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产品内分工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开始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分工模式产生的原因在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运输成本的下降,以及信息技术的兴起使得信息沟通更加方便。“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普遍存在贸易便利化程度低和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中国和这些国家间的运输成本也很高。因此,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不宜成为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模式。在中短期内,中国和这些国家间的经贸合作还是应以传统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为主。传统的分工模式和“一带一路”其他国家的现实条件较为吻合。由此,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曾经占据“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模式并不适合“一带一路”国家,因为这些国家附近并没有合适的提供中间品的发达经济体。而对于中国而言,当时是由日韩等经济体提供的中间品。中国可以帮助“一带一路”其他国家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中国向这些国家出口资本和密集型产业。
中国应将中西部区域建成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中国应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西部省份的对外开放,从而达到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目的。中西部地区本身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具有地理方面的优势,更加靠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另一方面,为建设“一带一路”推进的设施联通、陆上运输也有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为此,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自身应加强和“一带一路”所有国家的经贸联系,另一方面,也应该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起相应的产业。中国还应推进东中西之间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降低从中西部运输到东部港口的运输成本,让中西部地区更加便利地通过东部港口出口和进口货物。同时也方便东部地区货物从陆路运输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增强和“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联系的重要条件。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要有所侧重。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是路上的国家和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经过东盟沿印度洋到北非的路线。在中短期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可以有所侧重,侧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方面是因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东盟起重要作用,而中国和东盟已经有很强的经贸联系;另一方面沿海国家经济更容易发展起来。当然,这并不是说忽视丝绸之路经济带,而是先投入更多精力发展更容易建设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然后通过其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最终实现“一带”和“一路”的齐头并进。
中国应花费更多精力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国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绝不应放弃对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反而是要花费更多精力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国家中的东盟、印度、俄罗斯本来对中国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对于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一方面可以加强中国和、东盟、印度、俄罗斯的对话,另一方面也能对冲美国在亚太地区对自身的限制,甚至可以将美国吸引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还有利于北美和南美其他国家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因此中国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建设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未来中国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具体而言,中国可考虑在积极推进RCEP完成谈判的基础上,吸纳俄罗斯以及TPP中的美洲成员加入RCEP,从而最终完成亚太自贸区的建设。与此同时,还可以在APEC的框架内,直接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
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间的自贸协定要谨慎推进。目前已有学者提出建设“一带一路”自贸区的建议。但是应该看到,“一带一路”国家差异很大,对于东盟、印度、俄罗斯,中国理应通过自贸协定增强经贸联系。但是对于其余50多个国家,如果要协调构建一个大的自贸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要投入非常大的精力和成本,投入和产出比例严重失衡。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这些国家基本都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在WTO框架内实施贸易自由化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当然,中国可以选择性地和它们中的代表性国家签署自贸协定。毕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水平、开放程度、风险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不可能和所有相关国家都保持紧密经贸联系。除和巴基斯坦已经签署自贸协定外,目前正在谈判和研究自贸协定的包括海合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格鲁吉亚、以色列、摩尔多瓦、尼泊尔等。事实上,中国可以优先和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度高、辐射能力强的沿线国家谈判自贸协定。这有利于带动整个“一带一路”的贸易与投资。
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在国际贸易中,不可避免涉及使用何种货币进行交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绝大部分国家存在贸易逆差,仅有少数国家存在贸易顺差,而且顺差规模有限。和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相同的情况,中国是顺差国,“一带一路”国家是逆差国。对于这些国家而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持续性地获取外汇购买进口品。中国利用自身储备的美元对这些国家进行贷款和投资是非常必要的,毕竟美元是当今第一大国际货币。但是,即便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也只能拿出一定比例用于“一带一路”建设,可使用的美元有规模限制;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国家大量使用美元,反而会稳固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不利于推广人民币跨境使用。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可以增强这些国家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同时降低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和投资的交易成本,还有利于提升人民币国际货币的地位。
(原文发表于《国际贸易》2017年第4期,此处有删减。点击“阅读原文”,可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