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倾听|赵曦:行走山间的研究者 记录云朵中的民族
文传,栖居的园地。
分享资深专家的行业经验,
聆听优秀教师的教学感悟,
讲述优秀学子的学霸养成记。
记录砥砺前行的文传人。
本周为您讲述——
羌族文化研究学者赵曦教授的故事。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看今朝,文传人,在路上。
2017年,我院艺术设计系赵曦教授入选国家民族学二级学科排行榜100位优秀人才,排名第91名。今天,文传小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民族学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兼职研究员赵曦教授。
请输入标题 bcdef
十年知青磨砺淳朴少年
理想不灭梦圆大学
1952年,赵曦出生在茂县。父母是旧时黑五类,十六岁时,遇上文化大革命,由于家庭成分原因,政审没有过关。初中毕业的他秉信着毛主席的信条:“我们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怀揣着为祖国奉献力量的青年热情,时年16岁的“老三届”赵曦就这样来到农村茂县土门当起了知青。从1968年到1977知青十年,是赵曦人生的一段芳华时光。作为知青下乡的他,一年365天,有364天赵曦都带领着农户们在地里劳作,寻思着怎样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尽职尽责的工作和服务态度给村里的村干部和村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感。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十年知青的经历让赵曦对底层普通百姓生活的疾苦有了更多体会,这也无形中塑造了赵曦朴素的生活观和世界观。尽管下乡条件艰苦,但他心中的大学梦却一直未曾磨灭。恢复高考制度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到来给广大知识青年提供了契机,赵曦耐心准备,顺利地考入了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进入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阶段。
在大学里,赵曦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非常用功。在校期间,他自学了高中课程,以缩短与同学们之间的差距,并获得了多个荣誉和奖励。毕业后,赵曦分配到了当时的阿坝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尽管专业学习的是文学艺术与美学,但工作之余,民族学——羌族文化却成了赵曦的课余最爱。
请输入标题 bcdef
阿坝师专里的有趣生活
关注端公释比情系羌族文化
1984年赵曦到汶川萝卜寨调查,听到羌语称成都为‘依朵’,不解,便去询问会汉语的羌人。羌人解释道:‘依朵’用汉语说就是成都!赵曦为之震惊,原来羌语这么美,这么有趣。就这样,一次偶然的旁听让羌族文化在赵曦心中种下了一颗有趣的种子。
在阿坝,赵曦对比了周边汉族、藏族、羌族各自的文化历史之后,决定专心研究羌族文化历史。“全世界的羌族都聚集在阿坝,但是羌族没有文字,没有历史的记录,没有断代史,这是个问题,所以我就决定先去了解这些文化。”调查中,赵曦发现,对于羌族的历史,当地的村民都只能讲述一点,谁会对本地的历史了解最多呢?村民建议他去找端公。“端公”专门以歌唱的方式讲述羌族的历史,老端工们对羌族历史的了解就像一部活字典。赵曦在调查研究中对这些稀有的仅存的几位‘羌族活字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端工们接触后,他了解到,“端公”是因为老者们进行一些巫术仪式得来的称谓,实际上在羌语中他们准确的称呼“释比”,释就是个复辅音,比是长辈的意思。对于羌族中这类宗教传承者的称呼,让赵曦觉得非常有趣,也进一步激发了他对羌族历史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一个人,两条腿,风雨偕行。赵曦走村串巷,进入周边多个羌寨了解、调查,收集资料、留存记录羌族文化。并先后发表了《我们不应该叫他们端公,而应该恢复他们叫释比》、《白黑黄:藏羌彝走廊的一个独特的信仰与表达方式》等多篇论文。在民族学中的“羌族文化”这块“处女地”上,赵曦如鱼得水、干劲十足,誓要把羌族文化做真、做透,再传播给世人。
请输入标题 bcdef
行走山间的研究者
记录云朵中的民族
羌族被称为东方的“玛雅文化”,崇尚“万物皆有灵”的观念,视天地日月、山川树木为神祗,是一个沿袭氏族社会多神崇拜的少数民族。虽是万物崇拜,更是感恩,是对大自然馈赠后的感激。尽管饱有对文化研究的热情,但实际行动起来却是现实的。与一些走马观花的研究员不同,赵曦研究羌族文化是在当地村民家中住下,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两三个月,白天就在山腰的土地上帮他们种玉米、种青稞,和他们一起在深山里采集药材、放牧牛羊,晚上就拉着大家聊天,请他们讲讲羌族的历史,渐渐地大家也非常的乐意什么都跟他讲。从简单的了解羌人的衣食住行再到羌人特有的羊皮鼓舞、羌笛、羌绣、羌碉,从端公到释比以及羌人的信仰。
赵曦和羌民们的感情渐渐走近,每次去羌寨,赵曦都会给熟悉亲近的几户村民带些麻饼、大米、挂面这些细粮,表示对他们的挂念。有时因为忙碌一个月没去,关系熟络的羌民会忍不住说“赵老师怎么还不来呀!”在阿坝师专任教时,赵曦会带学生外出采风借宿羌民家中,羌民也因为赵曦的到来对学生们格外关照,都会拿出好吃的热情款待。
羌寨的屋与屋之间、路与路之间的巷道、通道、暗道和墙孔、天井、斗窗起初会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语言交流的障碍渐渐散去。日复一日,年年交替,付出与回报的果实维系了羌寨人一代一代的传承,延续了独特的羌族文化,也让赵曦沉醉其中。一次,赵曦的同学一家来到阿坝看望他,他带着同学一家人游览当地风景,在一巴掌宽的悬崖路上抱着两个孩子来去自如,同学感叹“真像个野蛮人!”赵曦朴实地说到“是真的走习惯了。”
请输入标题 bcdef
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用时间证明一切
“研究民族文化,不是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做透的,那只是浅层次,更何况是要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必须身临其境,用时间来证明一切!”赵曦感慨。2000年,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将世界各地的异域民族文化保护提上日程,旨在保护面临断代的边缘民族文化,羌族文化是其中之一。2008年汶川地震,羌族、羌民因为地震灾害带来的危机让羌文化再次走入大众视线,羊皮鼓舞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此时,赵曦已专研羌族文化20余年,著有《羌族历史文化集》、《一缕添织在民间文学锦毯上的金线》、《中国民俗研究通信》等多篇学术论文,多位四川省或国内研究羌族文化的专家、学者到访阿坝或四川,都会被建议向一位羌文化研究专家征求意见,这位专家就是赵曦。他被羌文化学界称为“羌族活历史”。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
需要改造的毛坯会戕害生命
2017年,赵曦教授任教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艺术教学的经历也让赵曦教授在学院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赵曦教授在学校教授的是《艺术概论》课程,他主张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朋友,寓教于乐。赵曦教授说:“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在接受同一个知识的教育时会存在千差万别的结果,而这些差距并不能代表学生的价值,一千个学生就要用一千把尺子来衡量。作为老师,如果把学生预设成一个需要改造的毛坯,我们所有的教授都是为他好,他只要没有接受到就恨铁不成钢。这并没有把学生当作发展成长的个体,反而戕害了学生成长的另一种可能。”知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神奇的九寨》的演唱者)是赵曦教授一直秉承自己教育理念培养出的学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赵曦教授说,“在汉文化学习中,藏族学生是初学者,但在藏文化学习中,学生是我的老师。”
赵曦教授的课堂十分活跃,他深知理论课的枯燥无味,更喜欢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着学生们快乐学习。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自己找答案,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性和好奇心。“老师讲课讲得不能太精细,还是要留一些问题给学生去‘嚼’,否则学生们就变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这样的学生容易思维固有化,要不断挑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赵曦教授在省教育厅的课改研讨会上如是说。
记者手记
作为羌族文化的记录官和传播者,赵曦教授既有基层调研的朴实,又有对于民族文化研究高屋建瓴的视角。赵曦教授风趣幽默、学识渊博,在访谈中足以体会到对学生的慈爱。开明的教学理念与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我们。这一场温度与深度兼具的采访让人在采访结束后许久仍难以忘怀,让人回味。课堂教学只是耕耘土壤,学生可以开出万紫千红的花朵,我想这就是老师的魅力。
人物名片
赵曦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客座教授
出生1952 年,汉族,中共党员
1968年初中毕业。10年知青
1979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7年考入辽宁大学修完研究生课程
1991年四川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培训中心文艺美学进修学者
1983 年7月阿坝师中文系任教,艺术系教师
研究羌族文化30余年,赵曦教授是中国民族学科百名中最具影响力学者,排第91名。多次主持省级,国家级社科课题,发表了包括:诗与酒的议会:藏羌彝走廊《羌族妮莎诗经》审美制度透视、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等50余篇论文,并主持四川省2009年社科课题《羌族释比文化生态重建、发展研究》结题专著《圣神与亲和 羌族释比文化》、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文号:06BZJ13)《民族审美文化研究——羌族审美文化研究》等基金项目。
文字 | 1701新闻采编与制作 唐寅 1601新闻采编与制作 马均燕
图片 | 由赵曦本人提供
责编 | 王 婷 刘珥婷
美编 | 冯夏天
学子风采 | 江浩:吉他是手指在琴弦间的舞蹈,我用青春来弹奏
感恩季 · 芸芸倾听 | 教师·专辑:润物细无声,那些让老师们最感动的瞬间......
芸芸倾听 | 无人机飞手董凌:如何从兴趣的“玩”到专业的“飞”?
★ 选择"扫描图中二维码"进行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