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 郑国庆:70年代的大学教育是奢侈品,学前教育孕育一个家庭的未来
2019亥猪年
中国 七十周岁了
风劲扬帆正当时
守正创新同前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10月 文传将陆续推出专栏
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专题报道
首辑 倾听
与长辈对话
聊历史 看未来
三年前,一篇《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是我和学生对郑国庆教授的第一次采访。那次的采访在崇州校区小红楼的艺术教室,忙里插空的午间,简单、轻松、有趣。三年后,和我采访的是新媒体中心又一批大二新闻学子,学前教育系搬至绵竹校区,成为学院师生人数最多的系部,在四川地区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与输送上已小有名气。这次的采访,与郑国庆教授的际遇经历有关,小到个体的变化,纵观系部组织的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日趋成熟,大到学院的变化和国家的进步。历史的记忆也是年代的记忆,这一特点在上一辈师长们的身上尤为突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前辈们的亲历为后辈的成长与发展奠基,今天,我们想和郑国庆教授聊一些知心话。
真诚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70年代的大学教育是奢侈品
郑国庆教授生于50代,在辽宁鞍山的一个村庄里呱呱坠地,父母是质朴的农民。儿时在村小里教学的三五位老师中,班主任李老师给郑国庆教授的印象最为深刻,老师的和蔼可亲让他记忆犹新,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好感。“也就是那时候,我明白,做老师的前提是真诚,发自内心的真诚才能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依靠蛮横驾驭学生反倒显得无理无力。”得益于这份真诚和李老师的熏陶,年幼的郑国庆心中种下了从事教育的种子。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推行九年一贯制教育,结束九年教育后的郑国庆成为了村子附近学校的一位民办教师。1977年文革结束,国家恢复高考,郑国庆一直未曾放弃心中的教书梦,填报了师范专业。作为当时录取率仅有1%-2%的高考来说,郑国庆是幸运的。他如愿获得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学习的机会。“现在读大学,基本上是你有这个愿望就可以实现、每个人都有机会,高等教育属于大众化、普及教育。当时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可以说读大学是一种奢侈品,是一种奢望。”回忆起这段经历时,郑教授感慨。
毕业后,郑国庆教授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一转眼,40多年过去,年轻的教师郑国庆成为高校里的令人敬仰的教授。“和同学一起相处,觉得自己活力不减。跟年轻人在一起交流学习保持思想的鲜活,这是做老师带来的资源和享受、陶冶和锻炼的过程。”郑国庆教授如是说。
改革开放的受益人启示
00年代学前教育系从0到1
“因为我就是改革开放高考制度的受益人,如果没有这个的话,我也不可能有什么机会。”说到动情处,郑国庆教授不禁眼眶潸然,转眼好似回到了青年时代。“高考制度有利有弊,但没有哪一种制度是比他更公平的一种方式。”郑国庆教授没有读过、进过幼儿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义务教育发展迅速,学前教育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相对滞后,这也为民办幼儿园提供了契机。公办幼儿园质量好、数量少,民办幼儿园费用高,普惠幼儿园介于两者之间,国家给与一定的补贴,这就给幼儿园提供了发展空间。
在郑国庆教授上小学的60年代,中国鲜有幼儿园。70年代,中国有了少部分幼儿园。2019年,幼儿园遍布全中国,公办民办幼儿园参差不齐。伴随着幼儿园不断兴起的,还有学前教育系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20年前,许多幼龄孩子直接上小学,无形中这为学前教育这块蓝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15年,经朋友的引荐,郑国庆教授来到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工作,结合专业背景与经历,创办了学前教育系并任系主任至今。成立之初,带着系部教师到全国各地调研,练习对接各大幼儿园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实践培训地。从0到1的开拓是有成就感的,也不乏艰辛。“真正决定教育质量的不是物质因素。关键是人的因素!一些基础设施缺乏显然遗憾,我们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有计划的建设。我们的师资队伍、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跟这个是息息相关的。”郑国庆教授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郑国庆教授带领系部教师为学前教育系学子联系了北京和广州的幼儿园进行专业实践。“去实习呀,你是享受一种更丰富、更高层次的教育资源。有的同学就觉得,我在家里附近我们隔了50米就有一所幼儿园还不错我到那里去很方便,其实这个行不行呢?”谈到实习幼儿园时,郑教授脸上扫过一丝忧虑。北京、广州的幼儿园拥有高层次的资源,能更好地开拓学生视野和见识,用人单位会对有过此类实习经历的学生加分优先考虑,许多学生的家长想不到那里去。系部和教师做好这方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学前教育系毕业生会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原因之一。“这些经历和见识是学生在书本上、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有些同学意识到了这一点收获很大。其实,国家的改革开放、人的改革开放,最关键的是思想的改革开放,这一点非常重要,学会有理有据地接受新鲜事物是了不起的品质。”郑国庆教授坦言。
亲历40年幼教观念的转变
从被动灌输到尊重是第一位
从2015年到2019年,经过4年的苦心经营,学院学前教育系有了显著发展。以2016级学生为例,1118名同学毕业,有83.6%的同学都取得了幼儿教师资格证,毕业时取得的1+x证书平均每人有3.6个。幼儿教师持证率的高比例在公办本科院校中也不多见。谈到这时,郑教授的神采有了更多欣慰和自豪。“虽然我们只是一个专科类院校,一些教学设施没有公办院校完善,但我们最后取得的成果不比本科院校的同学差。”这也给了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信心。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取得新进展,“办好学前教育”,这为我国0-6岁学龄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国在幼儿教师培养中的上课方式上发生着巨大变化。主动将教学交给同学,既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也对幼儿教师的素养和幼教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身为50年代生人,郑国庆教授也亲历着国家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变化。七八十年代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老师上课习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教育学生,没有系统的教育理念。九十年代,照本宣科,告诉小朋友们游戏知识和原理,但小朋友们根本不想知道这些原理,也听不懂这些原理。到了2010年,学前教育系老师会在上课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指导幼儿尝试一些简单的集体游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没有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就容易抹杀他们的创作力。”
“比如做游戏为例,以往是跟同学讲游戏,现在是领着大家做游戏,提高操作能力。就像牛顿说过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郑教授说到。同学们喜欢游戏,在游戏中找到兴趣后,潜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挖掘和发挥。“教学生如何做游戏,通过分组做合作游戏,提前告知这样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上课了都抢着上来做游戏。我们的同学还有求异思想,这样他们会追求不同的游戏,会动更多的脑子去想如何做游戏,而学生的创意远比老师的创意更丰富。这也是对老师的启发,所以这也是教学观念的变化。”幼儿教师的师德是学会尊重,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前辈教育人的走心建议
高校教师要沉下心来探索问题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学前教育专业工作会上,陈宝生部长提出要在2020年年底之前增加普惠幼儿园百分之十个百分点,为老百姓解决一个是幼儿园难、幼儿园贵的问题。对高校老师而言,这是一把成长与发展的双刃剑。
“我们的高校教师有一些浮躁,有一点沉不下心来,”郑教授说。“我们的每一个专业、每一个课程在发展中都会面临各种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戒掉浮躁,一起沉下心来齐心协力解决一些问题。”面对当下学前教育教学与发展的高校生态,作为一名高等教师,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只有不断去探索问题,始终保持一种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并且对我们教师的职业生涯起到帮助。
俗话说“三岁看老”,幼儿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这个阶段对孩子们的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前教育也叫养成教育。幼儿的可塑性很强,每个幼儿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情况,幼儿教育具体化、因材施教成为近期郑教授关注的问题。沉下心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引领学生、引领同事,共同成长。“作为大学教师,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引起质的飞跃。所以知识分子要去琢磨问题、思考问题,研究幼儿教师如何做、怎样引导小朋友,小朋友才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集体的努力与思考会推动专业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文字丨王婷 侯雪婷 吴雪梅
图片丨由郑国庆本人提供
责编丨刘珥婷 王婷
美编丨冯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