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大家!”分数和手机,是压垮学生的最后稻草
今天小编在群里看到了深圳一名学生跳楼的消息,孩子最后的朋友圈读起来让人心碎。
这已经不是近期的第一例了,临近放假满屏都是类似新闻,在痛心的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沉思。是什么造成了这些悲剧,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在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如此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分数和手机,是压垮学生的最后稻草!
文 | 王开东 来源:王开东(ID:heimawangziwkd)
每年开学和放学,都是跳楼的高发期。
开学,尤其是暑假开学,暑假实在太长了,学生悠闲惯了,开学恐惧症更加强烈,再加上开学要收各科作业,各科老师像黄世仁逼债。
为了收心,很多学校开学还会放大招,一个期初考正在磨刀霍霍。所有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没有活路。生无可恋。
从2017年暑假来看:
9月7日,南京珠江路某小区一初三学生跳楼;
9月14日,汉中一高一男生坠楼;
9月14日凌晨2时许,城固一中一学生从学生公寓楼五楼坠亡。
9月16日,合肥十岁男生,留下书包和遗书,从34楼坠楼;
9月17日,杭州一初三女生坠楼,因为使用手机发生争执而跳楼;
9月17日,杭州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突然从学校教学楼的四楼跳下,所幸双脚骨折,没有生命危险。
9月18日清晨6点40分左右,无锡一初三女生坠楼,从6楼坠楼;
9月18日湛江一名高中生跳楼;
9月20,南京某学校一初中学生跳楼;
……
放假之前都有期末考,既然是考试,那就必然有考得好的,也有考得不好的。考得好的扬眉吐气,考得不好的垂头丧气。学生本来已经很压抑了,喘不过一口气来,忧伤得不得了,回家父母再给点气,这日子更加难过了。孩子多么想暂时放松一下,忘掉一切,从头再来。
但父母往往因为孩子考得不好,出于着急或者惩罚的目的,给孩子增加任务,禁止电视和手机,让孩子大干一个假期。
孩子得不到发泄,很可能就会逆反,进而产生厌世情绪。最近临近放假:
1月19号,南通一高三学生,因为手机与父母产生争执,跳楼;
12 月 8 日清晨 5 点,南京江宁发生一起悲剧,16岁男孩因为玩手机与母亲发生争执,小孩从16楼跳楼,其母随后跳楼;
1月7日晚6:30左右,南昌市新区凤凰城,年仅15岁的师大附中高一学生付某,从顶楼24层楼坠亡;
跳楼身亡后,付某的一条定时说说,疑似遗书:“当你看到这条说说的时候,大概再也见不到我了,这是我为数不多不带滑稽的说说,我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不少欢笑,但无法给自己带来欢乐,我想离开这个世界,在我逝去之后,不要有人为我哭泣,希望你们能继续欢乐的走下去,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但孩子,一个活生生的人走了,父母和朋友怎么能像没发生过一样,这怎么可能呢?
孩子与其父亲感情很好。儿子发生意外后,父亲悲痛欲绝。在处理好所有的事情后,1月14日晚8时左右,孩子父亲,选择在孩子的头七祭日跳楼身亡……
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幸存者和悲痛者?其实,这还只是我们看到的已经被传播开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孩子悄无声息地死去。很多消息被有意无意的遮盖了。
如果每年把坠楼身亡的孩子,都统计起来,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带着泪与血,让我们不忍直视。
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大家都认为那只是故事,别人家的孩子。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是灾难。我理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绝望。因为一切再也不能挽回了,中年丧子,是人生最大的惨痛。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悲剧?这些悲剧留给我们那些思考?
其一是叛逆性格。
每个人都有叛逆期,叛逆期在14岁左右达到高峰,往前一两年,往后一两年。
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处于向成人的心理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以成人自居,迫切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进而对父母的任何意见都持反对和批判态度。
老师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的叛逆,是人的心理发展常态。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影响,比任何人想象中都要来得大。如果孩子心智不健全,就很难靠自己的力量从阴影中逃出来。叛逆期相当于孩子是一个病人,需要我们体贴和呵护。
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尊重和平等。如果这时候沟通出现问题,那么问题一定在成人。
因为我们经历过叛逆,但孩子没有经历过成年。所以我们要以过来人的身份,设身处地理解孩子,为孩子的行动寻找根据,然后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办法。
其二是人生无望。
千万不要认为成绩好就没有问题。很多跳楼的都是优秀学生。一个成绩很烂的学生,已经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和摧残,他早就无所谓了,他练过来了,皮糙肉厚,抗压性强。
一个优秀的学生,自我要求过高,自我评价过高,往往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闪失。一旦考砸了,问题会更大。还有就是,优秀生一门心思学习,往往会感受到人生无趣,刻板枯燥。
家人和老师如果仅仅关注其成绩,他们就有一种不被理解、不被关心、不被爱的错觉。如果失去了这些精神的支撑,一个人的存在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优秀的孩子,之所以决绝地告别人生,就因为那些人生只是我们大人选择的人生,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其三就是压力山大。
我们还发现,这些孩子一般发生问题,除了在青春期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初三和高三,或者是起始年级。之所以如此,就是毕业季和起始年级,考试压力最大。
成人往往会以为,这个世界上哪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如果连死都不怕,难道还会怕困难和学习?其实,这个观点很有问题。因为学习持续时间太长了,太苦了,压力太大了。
如果作业太多,智力跟不上,用了吃奶的力气,但还是老师批评,家长嘲讽,同学冷淡……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多年,日复一日,你说可怕不可怕?但只有慢慢熬下去,更何况还有一个高考这个终极大限在等待。
孩子跳楼了,我们会说孩子脆弱。但孩子真的脆弱吗?一个能够从几十层高楼上往下跳的人怎么会是脆弱的人?其根本原因还是孩子压力太大,感觉活得太沉重了,生命没有意义。
所以作为老师,我非常在乎学生的爱好,给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感。一个孩子只要还有自己强烈的爱好,那孩子就是安全的。
我告诉孩子,如果他们考得好,我很高兴。我告诉他们,我允许他们下一次考得不好,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常胜将军。
考得不好,只要他们找到错误原因,我一样非常开心。我还带着他们从头再来。我坚信自己能够让他们更好。但我同时告诉他们,考试不是最重要的。人生不是一场考试,生命的价值也不是考试决定的。
我还告诉孩子,每晚到了11点半,就一定要睡觉,为了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一个长期睡眠不足的人,身体垮了,生命气象就会削弱。孟子就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以我对他们说,到了这个时间点,如果作业做不完,就不做我的。我不在乎。我会带着他们,在课堂上细细地做。
但光靠我们老师一个人肯定不够,我希望整个社会不要给老师太多压力,也不要给家长太多压力,因为这些压力最终都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去。一旦压力带来的痛苦,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那问题就大了。
在假期与孩子的相处中,有三个最容易引爆的问题,希望家长们注意。
一是考试成绩。
这几天正在大考,马上就要放假了,家长们会互相交流孩子的成绩。考得好的一笑了之,考得不好也没关系。天塌不下来。千万不要不放过孩子的成绩,我发誓,没有一个孩子不在乎自己的成绩。但有时候真的就是不灵。
比如我高中时的英语。我把整整几本书都背下来了,但就是不灵。实在没办法。我最后考取的是专科学校。而且英语一辈子短腿,连人家免试让我读博,也不敢接受。害怕将来还要英语过关。但我不也是活得自在逍遥。
家长也不妨想一想,我们做孩子时也走过麦城。人都有起起伏伏,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就值得肯定。永远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只要孩子活得健健康康,有手有脚,将来孩子就会有饭吃。我一个朋友说得真好,有腿还怕没有裤子穿?
二是手机问题。
在很多个跳楼的孩子中,或多或少都有手机的影子。北京的那个孩子,因为一次考试不佳,被家长剥夺了使用手机的权利,孩子跳楼。母亲跳楼。刚才上面说了很多案例,也都与手机有关。所以我恳求家长,千万不要收缴孩子的手机。
在这样的青春期,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手机成了孩子放松的唯一渠道和方式,如果被堵塞,很可能会激化矛盾。
有家长认为孩子用手机玩游戏,一旦是玩游戏上瘾,家长收缴手机,那激化矛盾的可能性会更大。一定要三思而行。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考清华女生的作文,她也特别喜欢游戏。她爸爸就限定了手机游戏,并且在电脑上设置了开机密码。小姑娘说,爸爸,无论你设置任何密码,我在几秒钟之内就会破译,这根本没有意义。
后来双方商定,每周只玩两次,每次一小时,到时候自动关机。小姑娘的自制力极为强大,果然言出必行,玩一会调节一下就关机。高考中,她以苏州文科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并且获得李政道奖学金。
三是手机+成绩。
很多家长把手机和成绩关联起来,考得好就给用手机,考得不好就禁止手机,这让孩子极为愤怒。
如果考得好,孩子本身获得了巨大快乐,手机的吸引力反而降低了。正是因为考得不好,心情难受,孩子才更需要手机随便看看聊聊。你把孩子最后的依靠剥夺了,让孩子怎么不难受。
当年女排主教练袁伟民说:“打得好,要低着头走路;打得不好,一定要抬着头走路。”为什么?因为考得不好,更需要昂着头,充满信念。如果自己都低着头,夹着尾巴了,那也就更没有希望了。
在我看来,父母的温暖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假期一定要创造机会,一家人在一起活动,出游,看电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和谐,人生的美好。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给孩子希望,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你们会给他们托底。
让孩子知道,这世上没有真正的绝境,珍惜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努力地活着,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就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面对那么多孩子的鲜血,任何人都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家长、学生、老师和学校都要有立场。
家长立场是宽容、信任、看长远,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学生也要有立场,那就是节制、理解、有方向,要为自己的梦想奔跑;
老师的立场则是尊重、平等、有规划,不跪着教书,但跪着考试,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和人格教育;
学校的立场是立人教育,而不是分数教育,要把人的教育与发展写在高高的旗帜之上。
孩子只有对学校没有恐惧感,爱学校,才能在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推荐阅读
王雄:我们踏雪而来
为什么农村小规模学校不能撤并,且必须办好?
张释文:看不见的教育,看得见的焦虑
李希贵:教会孩子从"追求赢"到"学会输",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育思想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旗下自媒体
读者交流QQ群:299487468
投稿及合作QQ:2039836476
一起分享教育的点滴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