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恨了他们30年。”北大留学生何以万字痛诉父母?

2018-01-31 教育思想网 教育思想网

《无问西东》中沈氏母子的对话还犹在耳畔:我只希望你体会人生的乐趣,希望你结婚生子,不是给我增添子孙,是想你知道为人父母的乐趣。


在战争年代,一个母亲劝诫儿子不要参军,不是通过歇斯底里的责令,而是娓娓道来的劝诫,让他先思考人生的意义,自己再做出选择。


而在丰衣足食的和平年代,我们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常常忽略了与他的对话,忽略了他的情感需求。我们甚至把孩子“培养”成了“仇人”。

北大留学生王猛(化名)对父母的万字控诉,想必大家这些天在各大媒体上都略有所闻。

不了解的朋友建议先不要去看那些媒体的评论,而是通读他的原文《一个普通北大人的命运与冒险—怎样避免家庭和学校对人造成的长期伤害重演?》。(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

如果没有读过他的原文,你很难从媒体文章支离破碎的细节中切实体会他的处境,可能会武断地认为他过于决绝,不应该把所有成年后的问题都归因在父母身上。

而事实上,他父母的做法确实存在问题。这虽然是极端个例,但也折射出80、90后与父辈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容小视的危机,即一方面过度控制与溺爱,一方面对儿童权利的无知和漠视。这也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他们不是照顾我,他们只是想控制我”

两代人的不快乐,基本都源于干涉。

作为大院子弟的王猛,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所有的生活圈子几乎都在院子里,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被父母“大包大揽”。

父母的过多干预会让自己“难堪”,王猛列举了几个事例:比如,他上小学时,有一次文艺演出班里要求他穿齐膝短裤,但他父母执意让他穿长裤,结果让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丑。比如,中学时父母每次都在下雨天拿着伞在教室后门看他,让他被同学们嘲笑……

直至上中学的选择问题,他也没有自主权。甚至上大学、出国后,父母的“控制”仍旧如影随形。

教育家科扎克在《如何爱孩子》一书中描写过父母对孩子“爱的迷误”。“当她以‘为了孩子好’之名,实际上却是把她的野心、喜好和坏习惯强加到孩子身上,她让当母亲这件事变得堕落。

这不是某个人的过失,而是整个现代的教育方式都在“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催眠、压制、用强硬的手段毁灭孩子内心的自由和意志,”很乖,很听话,很好,很方便;却没有想到,这样没有个人意志、没有自我的孩子,是不会有健全的人生的。

“我需要的是一个反应,但他们什么都没做”

虽然王猛的父母执着于控制,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不愿在第三方面前作孩子情感的支撑。

在王猛的万字文中多次控诉当他父母目击他被亲戚或他人取笑时,父母从未保护过他,只是冷眼旁观。

小学时,王猛因为不会剥鸡蛋而遭到同学的嘲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多次遭到了亲戚的嘲笑,父母对此无动于衷,而且肆意任之。

胆小和自卑导致了王猛在学校受到霸凌,“课上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课间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语羞辱”。可当他向父母寻求帮助时,反馈却是:

“他(父亲)吼道:‘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李校长怎么会打压你?他在以前那所子弟校时跟我可是老朋友”。

王猛父母在孩子受到伤害,寻求帮助时,都没有给予应有的反馈,甚至还有一丝孩子利益可以不计和割舍的意味。

在王猛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关注他的吃穿用和学习成绩,却忽视了他的人格养成、精神成长,没有帮助他构建一个充实的内心世界,没有给他一个精神健康成长的方向。

在该放手的地方没有放手,在该管的时候没有给予应有的支持,这或许是王猛父母最大的问题所在。

“我们搞不懂,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受“大院文化”影响,王猛父亲那一辈习惯于处处躲让矛盾,甚至在孩子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忍气吞声,但很明显王猛并不认同这种价值观,而且父亲的处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他独立进入社会以后的人际交往。

当王猛被咨询师确认有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拿出心理报告给父母看时,他们还是不以为然,认为是王猛的责任。

在王猛父母看来,他们没有做错什么,都是小问题,孩子不该以这样强烈决绝的方式进行对抗,父母发心都是好的。但从王猛的角度来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价值文化体系在思考,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两代人都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

“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

王猛的父母在读完儿子的万字信后,也承认自己确实忽略了儿子的感受,说道:“这些年,我们搬了四次家,惟独没有丢弃的是,儿子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在家里放着。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

当不同的观点将我们与孩子的距离拉开时,爱,是彼此之间唯一的联结。

对孩子的爱,应该是认可和尊重。对他的进步及时给予回应和认可,即使你还认为有很多不足;尊重他的感受和想法,即使你不一定完全认同。

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站在孩子身旁和他一起变得更好,而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让他觉得自己永远是错的。

在王猛父母没有真正理解儿子的处境之前,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当下流行的“旅行青蛙”APP或许也能给到我们一些启示。

就像游戏中一样,你需要做的并不多,就是为青蛙收割三叶草,让它能远行。至于会到哪里,多久回来,带什么礼物,交什么朋友,都不是我们能够干预的。

孩子早晚要面对“不完美”的社会,我们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全力的支持,在需要鼓励或者取得成绩的时候,为他们在一旁默默地鼓掌,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成都商报《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

胡欣红《留美北大生写1.5万字长信与父母决裂!谁造就了“残废的皇族”?

杨东平《发现儿童尊重儿童》

杨东平《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父母》


推荐阅读

杨东平:发现儿童,尊重儿童

“永别了大家!”分数和手机,是压垮学生的最后稻草

张释文:看不见的教育,看得见的焦虑

李希贵:教会孩子从"追求赢"到"学会输",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育思想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旗下自媒体

读者交流QQ群:299487468

投稿及合作QQ:2039836476



一起分享教育的点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