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离歌,松口(从口)出
我哥想去又想转/去时容易转时难
清末,国内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动荡穷困,又恰逢英国荷兰等在东南亚一带加速开发,为了温饱,大批客家青壮年选择离乡背井,集中于松口,并从那里的码头出发,搭上远渡重洋的大船,踏上那不知归期的漂泊之路。
广西有个刘三姐,梅州有个刘三妹,三姐三妹人相似,她们可是同一人?
从《广东新语》的“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山歌)之人。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到广西刘三姐的山歌旋律与客家山歌的相似性,让人不得不把两个歌仙联想起来。
自古山歌松口出
同样的聪明机慧,能歌善唱,妙语连珠;同样的性格泼辣乐观;同样的嫉恶如仇……流传的故事中,梅州松口镇有位歌仙刘三妹,因为机智及客家山歌唱得非常好,智退了意图前来羞辱的秀才。
(图片来自中邮网)
也有传说:这位松口的刘三妹因嫉恶如仇,鼓动百姓抗交重税,受到当地财主迫害,不得不沿江而下,流落到广西柳州定居,又因时常思念松口家乡,于是在漓江两岸唱起山歌聊表思念;山歌打动了当地的壮族百姓,也因此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刘三妹或许就是刘三姐这个秘密,也许从那句“自古山歌从(松)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中,也给了我们一些暗示。
从松口走出的,不止是刘三妹一人,几百年后的客家人,从松口走出了一曲不可磨灭的客家诗歌。
历史离歌,松口(从口)出
清末,国内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动荡穷困,又恰逢英国荷兰等在东南亚一带加速开发,为了温饱,大批客家青壮年选择离乡背井,集中于松口,并从那里的码头出发,搭上远渡重洋的大船,踏上那不知归期的漂泊之路。
那时的松口码头,每天有上百条大船来来回回,它见证了一代客家人的梦想与悲欢。而客家人对于松口和家乡的感情,恰如这首原本讲述爱情的山歌: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藤死树生缠到死,树死藤生死也缠。
远走他方,想走心却难舍,离开松口即意味着从此他乡变故乡,一直心心念念的家乡情、家乡事,只能一直缠绕梦中直至生死——“藤死树生缠到死,树死藤生死也缠“。
松口码头,客家音符
松口,在客家人心中就像一个时代音符,烙印在他们心底,有时一组熟悉的旋律,都能勾起心中的柔软。
当年的松口码头,南洋公司摊点遍地,外币兑换,洋货风行,甚至提供海外招工信息等服务;码头旁的松江饭店大大小小的旅社,住满了临行前的劳工和送行的亲人。
清晨的码头无疑是最动人的,怀揣着几只企炉饼和一小包咸菜干,伴着亲人的歌声相送,闹腾腾的画面里,隐忍着泪水,只望此刻的动情,能陪你度过船中的苦闷他乡的孤独,家中老小勿挂怀,望你平平安安哪日归来。
如今的码头还是百年前的旧模样,不再有旧船停泊也不再有客船远行。旧貌依旧的松口,仍能看到一些老人专程赶来,伫立码头,独自望着那滔滔松江水,泪流满面,歌声从遥远的记忆中传来:
女:
送郎送到火船头,脚踏船头我就愁;
去就年轻转就老,赚到洋钱白了头。
男:
赚到洋钱白了头,莫去心急莫去愁,
细人还细辛苦你带大,甲字上升会出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088ugor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演唱:何秀华 陈善宝
当年那些客家先人,就是在这里告别父母妻儿和家乡,如繁星一样散落在海外。
客家精神 松口名人
松口虽小,却与海外客家人的命运息息相关。150年前,无数客家人从这里奔向异域,引发了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海外迁徒潮。
据《简明中国移民史》统计:从1840年到1930年的90年中,闽、粤两省每年平均输出劳工10万人以上。大量华人涌入,对南洋各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推动,甚至成为经济的主力军。
这些经济主力军中,就有新加坡李光耀家族、圭亚那首任总统钟亚瑟家族、泰国他信家族的客家先祖等。其中,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客家血统,可以追溯到1862年由松口出发到南洋闯荡的16岁客家少年李沐文。
松口诗篇 血脉情浓
客家人走到哪里,就把客家山歌带到哪里。至今海外各地,“讲
当年的松口镇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枢纽,联系着海外与客乡之间的人流、信息和物资往来、熙熙攘攘吐纳不息;而如今的松口是一个情感按钮,承接着历史的情感,开启新的客家文化传递。而我们的客家山歌,也即将“松口(从口)”开始,传唱不息!
《千年客韵-开篇》
演唱:菊子
文/陈菊芬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千年客韵——中华客家山歌》,将以客家山歌为线索,
寻找客家人的古迹、人文以及风情。
《千年客韵》微信公众号,
将同时展示我们的客家山歌、
客家文化,
带大家一起体会浓郁客家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微信管理员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