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英云集 名家荟萃 | 当世遗泉州邂逅“双周”

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

和第一届海丝泉州文学周

活动相继在泉举办

“大咖”期待深入挖掘泉州文化

3月22日开始,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和第一届海丝泉州文学周活动相继在泉州举办,电影行业精英云集,文化名家荟萃。
泉州的多元文化是影视编剧、文学创作的富矿。图为嘉宾在开元寺内采风。(林劲峰 摄)
作为中国电影界目前唯一一个电影编剧行业盛会,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以“致敬编剧”为主题,在泉州举办了影展、论坛、文学之夜、创作采风、电影大师课等多项精彩活动,表彰优秀电影编剧人才,激发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一批优秀电影作品深入泉州基层社区、公共文化场所展映,多位资深电影从业者走进泉州高校进行分享交流。
第一届海丝泉州文学周迎来了阿来、苏童、白岩松、吕约、谢有顺等文学名家、文化名人、名刊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基地在这里成立,“一带一路”文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里打造,文学之光与世遗之城交相辉映。
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共舞”,名家、大咖的到来,提升了泉州文化形象,他们还留下了许多金玉良言。
许多大咖盛赞泉州。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泉州是一座生活在文化遗产里的城市,你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爱上泉州。烟火气是这座城市用得最好的香水,而文学一定是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里提炼出来的香精,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并且继续下去。”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和著名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都认为,泉州是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这里是影视编剧的富矿,中国电影编剧周落地泉州适逢其时。著名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技术工作委员会会长江海洋则表示,“在中国的历史上,泉州是一个沟通诸国的桥梁,历史地位是难以撼动、无可取代的。”此外,德化瓷器、安溪茶叶都是历史给泉州留下的遗产,它们在人类文明交流上作出了贡献。
一些大咖则表达了深入挖掘泉州文化的期待。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皇甫宜川表示, 泉州是个很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同时它的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可见泉州人的内心一定是丰富的,形象一定是丰满的,值得去挖掘。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坦言,这次来到泉州,他“感受非常深”,这里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有许多精彩的题材和故事有待挖掘,这里还有“爱拼才会赢”的闽南人精神,在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十分广泛。著名作家来到泉州,在泉州乃至福建进行交流、联动,必将激发更多优秀的创作者书写泉州故事、福建故事。

大咖访谈



开启电影新“龙头”

张丕民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


中国电影编剧周是一个可以持续办下去的、非常好的重要活动,这确实是难得的。中国电影文学协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电影文学创作作出了很多贡献。在中国影协的大力支持以及泉州对电影的厚爱下,电影编剧周一定会越办越好。


一个综合的、复杂的、需要共同努力的电影产品,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编、导、摄、美、录、制、剪、化、服、灯、道、效,编剧是放在第一位的,剧本总是起点。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每一个部门都不能塌腰,哪一个部门塌了腰,一个电影就丢分了。前两天,我看了一部片子,觉得这个片子拍得不错,故事讲得也可以,可是服(装)化(妆)道(具)效果却让人出戏。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每一个部门在电影创作中都十分重要,所有部门都要达成共识。我曾经参加过的一个剧组,当导演说准备时,边上的照明师却说还要等等,原来是眼神的光没有对上,这就是电影人需要的敬业精神。


中国电影编剧周就是龙头,把电影编剧周打造好,把文学创作者团结起来,把各方面的故事挖掘好,以电影编剧周为起点,各个门类的活动都活跃起来,大家都尽心了,都到位了,中国电影将会升上更高的台阶。我对此充满信心。


打造“编剧之城”

闫少非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富集区,泉州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电影艺术的优秀表达题材,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是泉州打造“编剧之城”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影协开展编剧品牌活动的全新起点。我对泉州打造“编剧之城”充满期待。


本届编剧周内容丰富。3月22日,中国影协杯荣誉影展开幕,精选了多部优秀国产影片在泉州市鲤城区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面向市民公益展映。同时,活动期间还举办电影编剧论坛、电影文学论坛、编剧创作采风和第十三届中国影协杯年度十佳电影剧作推进活动。与会编剧同仁和电影界朋友在这个崭新的平台上畅谈创作心得,为中国电影编剧事业加油助力。


中国电影编剧周的举办,为电影文学创作和编剧交流搭建平台,为优秀电影剧本创作和产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对积极整合资源、深入开局、打造平台等有着重要作用。去年中国影协的一部电影《你是我的春天》很契合此次活动,春天来了,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发展电影,而一部真正的好电影,是从剧作创作上透露出文学的魅力和力量。我希望从现在开始持续发力,进一步做实做好,为中国电影发展贡献力量,也祝愿电影文化的融入,能够为人杰地灵的泉州增添新的光影色彩和人文气象。



“泉州是必然选择”

刘恒 著名编剧、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


第一次来到泉州,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编剧周会在泉州举办呢?”而来到泉州才明白,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必然联系的。当别人提到泉州的时候,总是在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视民营经济、非常重视实体经济的地方。我认为,创造国民幸福的基础就是创造物质财富,最基本的就是抓住实体经济。而创造精神财富同样是这样的,也要抓住脚踏实地的劳动者,编剧正是劳动在第一线的文化工作者,“编剧周放在这里太合适了!”


说编剧是电影的总设计师,作为编剧个体来说,我感到非常荣幸,我觉得这个比喻可能会有不周全的地方,这更应该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只有我们把编剧工作做到完美的程度,才担得起总设计师的光辉名号。对于“编剧——电影的总设计师”这一议题,我认为,如果电影世界有缺陷,编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编剧的工作特点是一个个体,要在写字台前独自克服所有的困难,像冲在前面做侦察、开辟道路的先锋。如果把电影艺术比喻成一场战役,整个战役需要部队整体作战,需要英明的指挥者,也需要英勇的作战者,编剧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是所有链条中的一部分,要保证自己的坚强,让整体事业的胜利得到保障,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为整体的电影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才思泉涌映“双周”

编写世遗新篇章

闭幕晚会上泉州元素节目《有缘来泉州》(陈晓东 摄)


开元寺内古印度教石柱上,体现中印文化融合的石刻图案让参会嘉宾们充满兴趣。


泉州海交馆内,各式藏品仿佛向参会嘉宾讲述着泉州历史。


中国电影编剧论坛《编剧——电影的总设计师》(陈晓东 摄)


中国电影编剧论坛《故事为王,编剧为本》(陈晓东 摄)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笔画排序。)


剧本是一剧之本

卢奇,著名表演艺术家、电影界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吴嘉晓 摄)


十多年前我曾来过泉州,这个城市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富裕、很舒心、夜景很漂亮的小城。十多年后再到泉州,我感到很惊艳,觉得泉州发展飞快,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风貌,经济发展好,环境好,风景也很漂亮。


从前我是演话剧的,话剧强调,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必须要好,剧本不好,话剧排出来不好看,所以专业话剧需要一个好剧本。文学及电影作品到最后还是要通过情节和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命运。以前有很多经典的作品,例如《雷雨》《日出》,有很多代表人物,而要把那个年代的人物表现出来,编剧十分重要。要了解故事的时代和背景,把时代风貌、社会状况和人物状态表现出来,在剧本里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演员以平台和角色,赋予演员表现的空间。


有时间的话,我要在泉州到处转转,吃一吃老街特色小吃和当地的特色菜,比如姜母鸭、猪蹄等。泉州南音起源于晋、唐时期,木偶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梨园戏等,足以说明泉州历史悠久。首届中国电影编剧周在泉州举办,也说明泉州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好剧本才能出好戏。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电影界的人士来到泉州,和当地进行交流,集思广益,在泉州推出好剧本、好作品。


烟火气是泉州最好的香水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作家。(陈小阳 摄)


泉州,是一座让人无法用语言表达爱意的城市;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泉州是一座生活在文化遗产里的城市。你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爱上泉州。烟火气是这座城市最好的香水,而文学一定是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里提炼出来的香精,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并且继续下去。


我喜欢泉州,我爱泉州这座城市。我曾多次来到泉州,感受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感受这座城市里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


我是一名主持人,一位新闻人;同时又是一位忠实的电影观众代表。新闻人和编剧用的方式不同,但终极追求是一样的。新闻人要用真实的事件去记录真实的社会和人性,所有的编剧要用虚构的方式,但要记录最真实的生活和人性。



文学需要通往人心

吕约,诗人、学者、北京十月文学院原院长。(林劲峰 摄)


海丝本来只是一个历史符号,让我们真正从历史走进现场,就是当时激动人心的大航海时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交流的起点,我觉得这是福建文学的新起点。


泉州有很多故事,让我了解过去的海丝及那个时代的场景体验。这对于文学来说,也是很好的象征。首先,它是一个航海的故事,航海就是有冒险精神、探索性,只有冒险精神才能代表这种开放性,打破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封闭性,才可能出现福建各个时期无论是思想文化中的李贽,还是在文学理念开放新时期的舒婷。我期待福建向未知世界出发的冒险性、开放性,才能出现多元性,打破封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带回远方世界的消息。


其次是历史和现场的关系,文学作品和历史的讲述是不一样的,历史可以写成客观的叙事,文学则是把历史变成现场,就像我们来到这里,海丝这个符号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场,想象航海家如何出发,怎么跟别人交流。文学会把历史变成现场,这是文学的价值和艺术性的体现。通过文学的书写,未知的东西才能变成历史,如果没有新一代作家来叙述这样的生活和精神,可能就无法再开放一个新的历史。


阿拉伯人用文身证明自己来过泉州,这与文学的意象息息相关。物质的交流并不能带来这种文身,文学就是通过这种心态和精神,变成语言和形式,变成很美的花朵。航海的目的和动力都是财富,文学的动力和目的是通往别人的心,通往别人的心比通往别人的钱要困难得多。如何保持这种冒险精神、开拓性,泉州人非常会做生意,但是能不能通过文学精神和语言形式的探索,通往别人的心,不仅是中国读者的心,还有世界读者的心,我觉得这是文学能呈现的、通往人心的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做了好事情

江海洋,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技术工作委员会会长。(吴嘉晓 摄)


参加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我很感慨,泉州做了一个好事情。我感受到了泉州对电影的热爱。在电影创作中,剧本是一部电影的基因。如果基因强大,在拍摄的过程中就经得起各个环节的考验,如果基因天生就弱,也许在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原来好的故事就会衰减。而导演就是一个讲述者,一个好导演可以把剧本讲得绘声绘色,不好的导演会把优秀的剧本讲得平淡无奇。总而言之,电影离不开剧本,电影剧本也离不开电影。


泉州给我的印象太好了!2004年,我曾去过一趟泉州开元寺,特别敬仰李叔同。李叔同是一个“另类”的知识分子,他既是“愤青”,又是“文艺青年”,在三十多岁突然出家,最后在泉州完成了一段悲欣交集的人生历程。知识分子能洞穿社会,他达到了另一个境界,洞穿了整个人生。时隔多年后,趁着此次机会,我期待能抽出一天的时间,安安静静地再去一次开元寺。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历史上,泉州是一个沟通诸国的桥梁,历史地位是难以撼动、无可取代的。作为一个外乡人,比起泉州经济发展,我更关心泉州不可替代的“软实力”,例如,泉州开元寺、德化瓷器、安溪茶叶就是历史给泉州留下的遗产,曾改变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经济是取利,文化是取义,不能见利忘义。泉州应该把“软实力”,发展成自己的“硬道理”。


触发文学新“地图”

苏童,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陈小阳 摄)


虽然在很多年以前,福建这一块“宝地”上的文学生态,并不像这里的植物那样繁茂、茁壮,这种缺失感和文学现状有关,但这不足以评判福建的实力。


文学是有力量的。对于这一点,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认识。以能量来说,有“正能量”和“负能量”之分。很多读者要求文学提供“正能量”,而拒绝“负能量”,而按照人的写作和阅读生涯来看,文学的能量没有绝对的正负,从某种意义上,它很像中国的中草药,起的是调理的作用,并且“是药三分毒”,它的营养是伴随着某种未知的毒性发挥作用的。真正的文学的力量,是通过一个名字来焕发的,成为一个民族某一种个性、某一群人的代称。


每一个作家都有故乡,每一篇伟大的小说里都有地图。我认为不能把发掘当地文化当成一个任务去做,作家并不是为了“画地图”才去写这篇小说。但无论是普通的佳作还是伟大的杰作,里面的那张“地图”都是在它传播以后才出现的。当它是一部杰作,那么所谓的“地方地图”就会变成“世界地图”,它会走出去,让其他地域的人认识到福建,让福建人的故乡成为人类的故乡,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谈论如何传播当地的文化时,有时候刻意地追求,不如踏实地写好某一部作品更有意义。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本身,致力于写出足够优秀的作品。


从文学通往这个世界

阿来,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小阳 摄)


关于文学的供给,在教育很发达的今天,我们大部分人已经受过非常完备的教育,他们事先就已经获得了一些非常完整的概念。我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因为我生在一个非常偏远的深山当中的一个小小村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


我开始写第一篇小说或者第一首诗,是我在中学教书的时候。那时有不少非常狂热的文学青年。我自己写过一首诗,也差不多是我最后一首诗,或者是关于我自己的宋词,就叫《群山》。我在这些大山当中行走,突然觉得我就是山,所以我在歌颂群山的时候,我也是在歌颂我自己,但自己肯定是惠特曼讲的那样一个宽广的自己,不光是个体,我觉得我也可以代表那片雪山当中,跟我操持同一种语言,秉持同一种血缘的那样一个诉求,我觉得这个是我们通过文学的一种表达。


虽然书写这个行当天然的跟名利结合在一起,但对我来讲就是一个自我建设,自我扩张。我们曾经处于一个文化荒芜的时代,当然我自己在地理空间上也处在一个文化荒芜的地段,如果要往前走,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正如科学家学习跟思考有他的路径,哲学家思考学习有他的理解。


我觉得我们找到了一个特殊的路径,就是从文学通往这个世界,从文学通往这个社会,从文学通往一个更大的人群。我觉得我每一本书都要回答一个我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写作的过程,调查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解开困惑的这样一个过程。


以国际视野向海而生

陈毅达,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林劲峰 摄)


福建文学包括泉州文学,弱项就是小说,这是我们创作上的短板。这些年,福建文学在这一块上也投入了很多精力。我觉得,在改革开放之前,福建被定义的还是山区,更多的作家关注福建的都是农村、山区等这一类的创作;改革开放之后,整个东南沿海城市得到大发展,整个福建同样展开了发展新态势。


福建文学、泉州文学面临“向海而生”的地步,不光是海丝,海丝里的很多元素都代表中国古老的文明传承,包括海丝船上运输的茶、瓷器等,所以福建作家应该考虑如何创作现代性的小说,立足东南沿海,眼光投向大海,用广阔的胸襟写出福建自己的小说。


伟大的文学家是应时代而生的,文学精品有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还是要努力。福建正在不断努力推动文学创作,向海而生,向海奋进,向海奔腾,最重要的是要提升福建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分量。我希望福建的作家要有国际视野,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泉州的很多东西走向了世界,尤其是制造业。文学的眼光和文学的战略对一个作家写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我同时希望福建的小说创作能够站在海丝起点上不断努力,尽心尽力,勇于创作、敢于创作、不断创作,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让福建文学浴火重生、向海而生。


尊重文学作品原著

郁笑沣,电影制片人、坏猴子影业总经理。


当我看到编剧人的时候,非常有感触,因为在电影所有主创里面,有导演、美术指导或者是技术指导,但是我会加一个人,而往往这个人是很重要的,这个人就是编剧。在创作过程当中有太多的焦虑和压力,太多的未知。作为制片人,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分为剧本的创作到制作以及宣发等各个环节,宣发基本上是即时可见的,最焦虑和最困惑的是找到一个非常敬业非常专业同时也有自己信念的编剧,来创作一个剧本或者是改编一个剧本,最终的结果到底怎么样?其实都是未知的。直到剧本拿到了,觉得很好的时候,我才能放下心来。


总是在寻找一种方法论,但很多方法都不能总结出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依靠自身的感悟。我觉得从改编文学以及我从影之路来说,从制片到制片人,到后来成为总制片人,到后面还有出品人和投资人,并不是所有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改编成电影,这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等因素。在我看来,一是尊重,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魅力,既要坚持尊重原著的精神,又要兼顾情怀和故事,符合时代性,符合观众的需求,这就需要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二是有些文学作品非常好非常棒,但是在创作过程当中,因为要迎合平台或者是一些审查要求,而不得不修正,甚至会变得似是而非,我觉得就不要妥协了。三是有些非常好的编剧改编文学作品后,总觉得还是有些地方不通或者不到位,但这不是编剧、导演和制片人的问题,我就会尽力去协调导演、制片人和编剧。四是贴近观众,除了感动观众之前感动自己之外,还要关注观众的焦虑和希望。


描摹好影片蓝图

周新霞,著名电影剪辑指导,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吴嘉晓 摄)


剧本是一个影片的蓝图,我特别认可这个观点。案头工作是剪辑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剪辑之前要做大量的工作,先要看剧本在写什么、在说什么,这是一个影片的灵魂。剪辑得知道这部影片真正的魂是什么,它是个什么样的故事,都有哪些人物,它的故事大线是什么,人物和人物关系是什么,故事的转折点在什么地方,人物的转折点在什么地方,什么事件推动了故事的变化、人物的变化,每个人物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这些东西在心里都有了以后,才能挑出这个剧本应该有的素材。


剧本已经奠定了未来影片的风格,作为剪辑一定要感受电影的风格,什么样的风格找什么样的技巧,所以剧本非常重要。一个影片是厚重的、有成就的,一定是在剧作阶段就有了对生活的发现,有厚度、有深度。


电影要与时俱进。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影像风格和观众审美,所以从电影的技巧上、从剧作的选择上,都应该注意技巧。用技巧去讲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四两拨千斤。《最后的决斗》这部影片用很传统的表达方式,却带来了很新的感觉。对影片一番拆解,我发现这部电影是在结构上有了新意,从三个人的角度来讲故事。我把影片现有的素材用线性的讲述方式重新剪辑了一遍,发现电影变得平淡无奇,对此大为震动。因此,我觉得,技巧对于电影人非常重要。


打造电影文学新平台

张思涛,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吴嘉晓 摄)


这次来到泉州特别高兴,双倍高兴,第一个是看到了很多老朋友,第二个是看到了电影文学工作的新发展,看到了电影文学工作新的平台开始建立起来了。


我觉得,电影文学是电影发展的基础。一个剧本的产生,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电影编剧是画设计蓝图的,起到总的设计作用。中国电影家协会在2008年成立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的电影文学委员会,当年开展了改革开放30年的30部优秀剧本评选活动,对于电影文学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之后便开始了每年一次的年度优秀电影剧本的推选活动,可以说,这一项推选活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电影编剧是在中国影协杯十来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感谢泉州,在五彩缤纷的电影领域中,选择了编剧这个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职业来搭建这样盛大的交流平台,感谢泉州,让中国电影编剧周比原先的中国影协杯的活动有了更大的发展。过去的中国影协杯主要是优秀剧本的表彰活动,而中国电影编剧周虽然还是以表彰年度优秀的电影剧本为中心,但还增加了编剧论坛,总结交流创作的经验,从理论上探讨电影文学,探讨剧作的规律;还进行了采风活动,包括剧本研讨会等。中国电影编剧周五位一体的发展更加符合电影剧本创作规律,是综合了电影文学的平台,也是电影编剧的盛大节日。


泉州值得挖掘

皇甫宜川,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吴嘉晓 摄)


中国电影编剧周落户泉州是一件特别好的事。编剧在整个电影创作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创作一开始,编剧就开始了。在某种程度上编剧兼具了作家和导演的思维。如何在整个电影发展当中,把编剧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如何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显得特别的重要。电影编剧周的举行,就是在总结以往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在寻找更有效的培养青年创作者的一种方式。编剧周让电影制作各环节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围绕着编剧来集思广益,来进行交流,这对未来中国电影创作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电影的“创作之海”中遨游,电影人们需要真正地生活,只要沉浸式投入当下的社会发展实践当中去,就一定会从丰富的生活里,提炼出不同的电影表达主题,和更广泛的受众形成共鸣。同时,电影人也应该向历史走去,在本地区、本民族的“宝藏”中汲取养分。此次我初访泉州,不仅看到了自然之海,更看到了电影赖以发展的生活之海、历史之海。


泉州是个很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同时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可见泉州人的内心一定是丰富的,形象一定是丰满的,值得我们去挖掘。泉州可以发掘的东西特别多,不仅能从电影的角度入手,更能形成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生态。


泉州电影将迎爆发期

高雄杰,中国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主任、教授。


第一次来泉州,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和白岩松是同学,他曾经说过,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所以对泉州非常向往,但一直没有机会,这次中国首届电影编剧周,恰好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一个走近泉州、了解泉州的机会。泉州,我终于来了。


在泉州短暂的行走中,我与泉州本土的影视机构有过接触,我发现他们对电影怀着满腔热情。我自己手头上也有一部关于明朝闽南一带民间打倭寇题材的电影,通过平民的视角,呈现当时闽南一带的民族气节。我非常期待通过电影的创作,融入泉州元素,讲述泉州故事。我期待与泉州有更多的合作,有更多的碰撞。


从我下飞机的那一刻,我就感觉到泉州的热情,以及泉州人对于电影的热爱。中国首届电影编剧周包括“影协杯”在泉州的落地,充分体现了泉州地方政府对电影编剧、电影文学以及电影产业的关注力度。我相信,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有泉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有泉州强大的民营资本作支撑,泉州的电影产业一定会迎来属于这座城市的爆发期。


我国整个文学体系作为母体给电影以滋养。做电影需要坚守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相信中国电影在泉州这样一个平台发起和延续之后,对于电影剧作也好,电影文学也好,一定会产生一个非常重要且是有效的影响。


重视电影创作的文学性

唐科,电影监制、CCTV-6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


从工作的角度,我与电影频道业界的很多朋友都合作过,大家都知道对一个项目的判断,决定一个项目是否立项,首先要非常重视剧本,非常重视编剧的工作。在这个意义上,这次能够来参加编剧周以及主办电影学论坛,我觉得在新时代新征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家都在反复强调电影和文学的关系。从电影到处理日常工作,我认为由小说改编创作的剧本,往往有很多优势,因为这样一个作品,已经融汇了两个人,包括作者和编剧,而不是一个人,他们对于这个事件的认识,对于生活的认识,再通过他们优秀的技巧,转化出来传达给观众。


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创作中再一次来强调文学性也是正当其时的。其时,我很不想单纯地从电影回到电影本身,我们要再次重视电影文学,我们的前辈早就提了,在新时代的今天再次提出来,具有特殊的意义。


对文学原著的情节限制,包括人物关系线,肯定有一个选择和重构的过程。在选择和重构的过程中间,肯定是选择出它能有效支撑起从这部文学原著中领会到的主题和时代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根据故事去进行人物关系和起始线筛选还不够,这是需要进行创造的,做出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当下,具有方向性的、有创意的改变,这才是最重要的。


孕育编剧的富矿

黄建新,著名导演、编剧、监制,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吴嘉晓 摄)


西安“丝路文化”的世界性与泉州“海丝文化”的世界性是一致的。在宋元时期,泉州是发达的商埠,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表现出经济发达与文化丰富的一致性,从这一角度而言,泉州是经济和文化发展并行的“样本”。


泉州是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这里是孕育影视编剧的富矿,中国电影编剧周落地泉州适逢其时。来到泉州之后,得知第一届海丝泉州文学周也在泉州举办,很多文学家齐聚泉州,我认为泉州能够给编剧及文学家带来诸多启发,相信文学家对泉州一定十分感兴趣,因为泉州对文化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这里厚重的历史、独特的闽南文化,还有多种宗教文化和谐共处,其文化开放性对今人很有启发。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做编剧,后来执导或监制《投名状》《建国大业》《长津湖》等作品,对电影和文学的密切关系有深刻的了解。张艺谋的成名电影《红高粱》就是从文学改编过来的,导演经常是站在作家和编剧的肩膀上创作,一个好的剧本能为一部好电影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有非常多的好作家,也有很好的编剧,这是支撑中国电影发展良好的基础。希望中国电影编剧周的举办,让更多人对电影、对编剧有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促进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观空者而观时

谢有顺,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林劲峰 摄)


中山大学一位很有名的教授陈寅恪,有一个观点叫做“以观空者而观时”,就是要用空间的观念来看时间,用时间的观念来看空间,能看清楚很多问题。那么福建的文学,我们可以看到丝路是有一个时间轴,从时间轴里来看福建这样一个空间,或者把福建文学这样一个实体放在时间轴里来看,有些东西能看得很清楚。


福建在宋代的文化里,是非常鼎盛的,当时像朱熹、吕惠卿、蔡襄、柳永等大量人物,这些人物在当时都是变革者和改革者,吕惠卿是政治变革,柳永的词也是一种变革,朱熹也是一种思想的变革。再到近代,常说的“福建三杰”:严复、辜鸿铭、林纾,林纾给人的感觉非常保守,但在保守里恰恰将很多新的思想介绍进来,用一种古老的方式,介绍的是最新的西洋小说。还有“福州三才女”:冰心、林徽因、卢隐,她们都有鲜明的特点,有现代的思想和变革的意识。这些都看得出福建每个历史时期最灿烂的部分,其实都和开放、前瞻、探索、前卫和现代有着很大关系。


如果要发扬福建的文学优势,我觉得还是要重申一些变革的、前瞻的、开放的、传播新思想的、现代的、探索的精神。我觉得这才真正能够探明福建的文化和文学的优势,不断回顾和追溯先辈们一脉相承的传统。在时间轴中看整个福建最灿烂的部分,可能多多少少能得到一些启发。


文学得持续发力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林劲峰 摄)


这次来到泉州,我感到非常震撼。这里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有许多精彩的题材和故事有待挖掘,这里还有“爱拼才会赢”的闽南人精神,在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十分广泛,但实际上,这些东西在文学作品里的呈现十分有限。文学不能急,得持续发力。我希望本地作家可以踏踏实实地写作,认认真真地打磨地方题材,把这些故事写出来。


我是做出版的,谁的作品好,我就关注谁,哪个地方的文学发展快,我就关注谁。从事出版行业,自己对文学的看法和作家们有所差别。有时候一个作品并不差,但由于宣传推广没做好,就会淹没在每年大量的作品里,因此,也要加强文学作品的宣传。近年来,我也在持续关注东南沿海的文学创作,福建的文脉十分深厚,但要有更多好的作品,尚待优秀人才和地方政策对创作的支持。


目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基地”“人民文学出版社蔡崇达出版工作室”已在泉州成立,未来将陆续邀请著名作家来到泉州,在泉州乃至福建做更多的交流,加强联动,激发更多优秀的创作者书写泉州故事、福建故事,也希望人民文学出版社能与福建有更多的合作,关注泉州乃至福建的创作活动,把真正好的东西推广出去。


  今日话题


你的“双周”印象有哪些?


  往期回顾


众神之城丨深挖泉州“祈福游”宝藏攻略】

视觉盛宴!2023首届泉州城市IP插画大赛获奖作品公布

文旅经济 | 泉州城市IP插画大赛颁奖仪式暨泉州城市创意图库发布系列活动成功举行


综合自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一审|佳 佳   

二审|圈 圈   

三审|曾世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