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整整五层,每层都好神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不正经艺术 Author 林小斌
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泉州东西塔两相对峙,铮铮凌空,气势雄伟,自南宋建成至今,780年来,经受多次飓风、地震的摧撼,依然巍巍矗立,已然是泉州人民的精神象征。
我来开元寺拍过很多次东西塔,对东西塔的建筑结构和浮雕石刻都充满了许多兴趣和不解。因为一直没法进入塔的内部,更对佛教义理不甚了了。在和很多朋友交流中也发现,大家对东西塔和我一样只能远观。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利用无人机来补救不能进塔勘察的不足,也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想和诸君一起来窥探下东西塔上的这些富了艺术魅力的佛教人物浮雕。
泉州开元寺是封建时代钦定的寺庙,也是闽南第一大刹。每逢朝廷圣诞圣节,地方官吏都要来这里举行隆典,祝祷礼拜,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东西塔既作为佛法的象征,自然也是神圣至上的吉样之物,因而东塔赐名“镇国”,西塔赐名“仁寿”。所谓“镇国”,就是镇伏邦国之邪乱以得太平;所谓“仁寿”,意是与人施仁爱得长寿。
为了体现东西塔的佛道与法相,显示出佛法的庄严妙义,当年建塔的时候,董事人就把东西方位纳入佛教的义理,赋子东西塔以妙胜的内容,即以东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以西塔代表极乐世界。娑婆世界即指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佛教认为,这里充满种种不堪忍受的苦难、众生罪孽深重,释迦摩尼和诸天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忍受劳累辛苦,施无畏,行慈悲,教化众生,劝导世人皈依三宝,以脱离苦海。
东塔的表相就是着意适应这种东方娑婆世界的内容。东塔每一层的八个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这些人物浮雕的分布是以佛教修行五种境界即五乘为标准,从第一层至第五层分别为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并按照人物之间“性类相近,相应对称”关系,两个一对地排列在各层塔门和塔龛的两旁,组成一卷尊卑有序、系统分明的佛教人物关系图,体现了东方娑婆世界的佛化精神。
我们从第一层开始,由每层的正南面逆时针来认识一些这些佛教人物浮雕。
东塔的第一层是人天乘。主要是天王神将和金刚力士。
我们这里可以做个归纳。第一层的人物浮雕分别4尊四大天王,4尊天龙八部中的四部众神和8尊金刚神。
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大门旁,分别为东南西北8尊金刚神。“金刚者,即是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为名”他们头盖宝冠,上身赤膊,赤脚套镯,面露怒相。8尊金刚神最特别是的北面的2尊,他们身旁各有一头犼狮。犼狮是佛教的灵兽,象征着勇猛。
东北方的两尊人物浮雕为四大天王的: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北方的两尊为南方增长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
西南方的任务浮雕是天龙八部中的天众与龙众,两尊造型皆是武将相。龙众身后有一条龙,以喻示其身份。
而第一层东南方的一对浮雕算是东塔的最佳作品之一。他们分别是天龙八部里面的摩侯罗伽和阿修罗。
阿修罗的造型是一尊三头六臂的凶煞之神。他头戴火焰冠,粗眉怒目。身穿无袖短衣,袒胸敞怀。正前双手当胸抱拳,拇指翘起,作窣堵坡手印,表示礼佛归法;另两手托举日月,表示与帝释战斗时用日月障蔽刺眼的强光;又两手下垂,右手执宝剑,左手两指指地,有挑战的意味。
摩侯罗伽是八部众神的第八众。他是大蟒神又是乐神。这尊浮雕并没有把他雕成蛇首人身的形象,而是雕成了一位英俊的武将,身后有一条龙喻示他是大蟒神。右手握着一张弓象征着乐器,表示他是乐神身份。
阿修罗是战神,摩侯罗伽是乐神,代表着战争与和平的对立统一。
东塔的第二层为声闻乘。也称罗汉乘。
罗汉原来是指亲身聆听释迦摩尼法教的弟子,后来也把那些忘我牺牲、修持苦行、对佛教事业有贡献的大德大贤高僧分为罗汉。
第二层的人物浮雕皆是相应对称的。
南面是寒山拾得,他们并称“和合二仙”相传是文殊普贤的化身。浮雕上的两人皆是短发僧人,寒山手持念珠、拾得手持经卷,二人都带着笑容。
东南面是降龙罗汉是西域僧人僧涉,能用钵降龙求雨,所以浮雕上刻画的还是穿着异国装束的比丘形象。伏虎罗汉手持锡杖,喝令两虎停止相斗。有趣的是这组浮雕都没有出现老虎和龙,可见古代的匠师很懂得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
北面的浮雕是梁武帝与达摩祖师。梁武帝萧衍是梁朝第一位皇帝,尽其所能弘扬佛教。造型半僧半俗、身穿圆领宫袍却理着光头。
达摩是南天竺人,造型头戴风帽,袒露的右臂拿着一卷经册。赤着双脚准备踏着芦苇渡江。两人因为有一段问法的因缘,所以相对而立。
西北面的浮雕玄奘和法显都是佛教经藏翻译家,都去往天竺取得真经。两人都为中国佛教事业做出巨大贡献。造型上法显手持木杖,身前立着一小童。玄奘手持念珠,身前是一个猴头小人。
值得一说的是玄奘身前身穿宽袖纱袍的猴头小人,正式南宋时期坊间流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话本中的“白衣秀士”猴行者。也就是后来明朝吴承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前身。
西面人物浮雕是韦陀和道宣。很多人好奇罗汉乘的西面为什么会放韦陀。这里有个故事。韦陀是佛教的护法神将,道宣是唐代高僧。释迦牟尼寂灭后,帝释捧着七宝瓶到荼毗所,一时火灭。帝释就开启宝棺,从释迦牟尼口中取出一双牙舍利,回到天上,起塔供养。这时有二个罗刹鬼,隐在帝释身后,众神都看不见,他们盗走这双佛牙。韦驮得知,急追罗刹鬼,取还佛牙。
道宣在梦中见到一位貌如童子的天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将入涅槃,教弟子来护持南赡部洲遗法。”说罢将佛牙一双授给道宣。因此韦驮才在中国受到佛教徒崇拜。
因道宣梦见韦陀之说,所以一僧一神才并列在一起。
第三层为缘觉乘主要是高僧。
无佛之声教,自性机根锐利,生真空智,斩断烦恼,得辟支佛果,是为缘觉乘,也称独觉乘。
阿难与迦叶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对组合,他们是释迦摩尼佛的左右胁侍。迦叶号称“头陀第一”秉性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阿难年轻俊美,号称“多闻第一”记忆力强。他们都是释迦摩尼的十大弟子。释迦摩尼圆寂后,由他们两人召集佛教第一次结集,阿难背诵出经、论二藏,优婆离背诵律藏。撰成经、论、律三藏。
东南面的人物浮雕是道宣律师和慧远法师。道宣律师是律宗创始人,慧远是净土宗初祖。
东面的目连尊者和蒙山法师。目连落陈百味,救目倒悬,盂兰盆会就是因这个故事而来。蒙山变食施济,超拨幽魂。两者相应对称为一组。
西北面的是法藏和智顗。他们分别是华严宗创始人与天台宗创始人。
西南面的“普化”并不是一个僧人的具体名号,它是指那些云游四方随处劝化的僧人。长眉没第一罗汉宾头卢,因为好卖弄神通,释迦摩尼罚他常住世间护持佛法。与随处劝化的普化和尚具有相同性类。
第四层便是菩萨乘。
如果问我东西塔的哪一层最美,我一定会选东塔的第四层菩萨乘。
菩萨们各个面容庄严慈悲。头上戴着七宝华冠、身上的精妙天衣和广袖博带,胸前垂悬的璎珞项饰。腰具上系的玉佩琼琚,虽然都是石头的雕刻出来的,但也好似闪烁着珠光宝气,令人眼目恍惚。
而这一层也出现了梁武帝的浮雕。这是东塔上出现的第二次梁武帝了。梁武帝虔信佛教,大造功德,亲受菩萨戒,舍身同泰寺,人称“相信菩萨”。这里他与光明菩萨相对,表示他受光明菩萨引渡而往西天。其他菩萨都脚下生莲,他的叫下有升天的祥云,项背后没有圆光,说明他还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五层就是最高境界的佛乘。
顶层确实有五尊佛祖形象,很多人说是五方佛,其实不然。这五尊佛是释迦摩尼在摩揭陀国伽耶城菩提树下修法成道,逐级进入的四种境界,分别为三藏佛、通佛、别佛和圆佛。以及释迦摩尼出雪山的是造型。
南西北东三个门旁边分别站立着镇坛神王、护法力士、金刚力士还有就是东面的两尊哼哈二将。
东南面与释迦摩尼一起的人物浮雕是达摩。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并未成佛。这尊头戴风帽,身穿冕服的达摩为什么不在第三层缘觉乘,而上到第五层佛乘与佛祖释迦牟尼并列在一起呢?根据相应对称,性类相近的关系,可作这样的解释:释迦牟尼出雪山,坐在菩提树下思维四十九日,彻悟因果,证得正觉;达摩渡长江,在少林寺中面壁九年,参透禅机,了悟真谛。虽然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道果不同,但是在修道求法方面都属同一思维性质,所以并列一起无忌无碍。同时也可以看出,宋代禅宗在佛教中的地位。
东北面的一组浮雕是一位长者与居士。头戴风帽,脚穿如意头鞋,手执拂尘的是长者造型,是佛教所指那些积财聚德、心平性直、胸襟宽大、慈悲虔佛、乐善好施的老人。佛教有须达长者建筑祇园精舍的故事,有流水长者负水活鱼的故事等。
而头顶盘髻,身披袈裟,面带笑容的居士形象的是维摩诘。居士是指在家修行佛法的善男子。佛教有释迦牟尼派文殊菩萨向居士维摩诘问病的经典故事。敦煌壁画中也常常将文殊菩萨与维摩诘画在一起。
泉州东西塔人物浮雕姿态如生,百相纷呈,体现了南宋时期泉州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主要应归功于当时的画家、匠师。他们注意吸取生活中的养料,努力刻划物体的细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东塔的人物浮雕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因为才疏学浅所以难免会有疏漏或者错误之处,也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下集带大家看看象征西方极乐世界的仁寿塔。
来源:不正经艺术家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一审|轩 轩 二审|佳 佳 三审|曾世彬
来源:不正经艺术家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一审|轩 轩 二审|佳 佳 三审|曾世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