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年一回大戏开场!泉州12场戏剧大会演即将启幕




三年看一次,一次等三年。这个国庆档,泉州戏迷有福了!

“刺桐花”杯泉州市第35届戏剧会演即将开幕,10月1日开始至10月12日国庆佳节期间,共有6个戏曲、曲艺、音舞艺术品种的12台优秀剧(节)目轮番粉墨登场。这是各大院团为第九届福建省艺术节献礼、为戏迷们诚意展现的匠心佳作,是泉州人民用“千家罗绮管弦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诚挚表达。


12部大戏分别在泉州市区、晋江、南安、安溪、惠安正式首演,让我们奔赴山海直达舞台,尽情“追剧”。

  
追剧时间表



12部大戏分别来自不同的6种艺术形式,在欣赏之前大戏之前,不妨做做功课,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的“美点”,提前进入预备状态。





01梨园戏:宋元雅韵 仪态万千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800多年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宋末元初,梨园戏已形成生、旦、净、丑、贴、外、末7个角色行当的表演体制。因为所有传统戏目都是文戏,没有武打场面,需要时都用台词交代,必要时舞而不武,整体风格优雅细腻。梨园戏在音韵上保留了许多古语言,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音乐上则沿用唐代旧制,其中“压脚鼓”最有特色。


缇萦的故事


梨园戏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表演程式,称为“科步”,而这一两百个动作,均源于基本的“十八步科母”。梨园动作多来源于对壁画雕塑和生活形态的模拟,如旦角的基本手姿“螃蟹手”“姜母手”“尊佛手”等皆源自敦煌壁画的手姿形态,生角的坐姿“脚踏金狮”“十八罗汉科”等皆来自佛教塑像,还有如来源于六朝垂手舞的“垂手行科”、模拟生物的“鹤展翼”“猴照镜”、日常生活中的“拱手”等。


剧照:《高文举》


看梨园,看的是它的细腻优雅,仪态万千,感受丰富的情绪和对内心的洞察。

02高甲戏:百般幽默 以丑为美高甲戏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传统剧目多达九百多个。它有丰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闽南的“南拳”“斗狮”的套数,后又吸收了木偶戏、京剧的武打程式加以丰富。

高甲戏原只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这些行当中,以丑最为突出。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分文、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则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几十种。这些丑角以肢体为语言,幽默滑稽,各成流派,各以其独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


剧照:高甲戏《阿旺的幸福生活》


剧照:高甲戏《驯悍记》萧采焕&赵娇娘


剧照:高甲戏《冯谖与孟尝君》狗盗&鸡鸣


剧照:高甲戏《开台新曲》


剧照:高甲戏《七步诗》

看高甲,面对着蹑手蹑脚、“偷感”十足的各色丑角,要有随时捧腹大笑的准备。

03提线木偶:千丝万缕 人偶合一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于泉州为主的闽南语系地区,古称“悬丝傀儡”,在闽南有“嘉礼戏”的别称,即各种仪式中的“大礼”,目前已经是世界级非遗。泉州提线木偶的线一般都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经常出镜的“小沙弥”、“驯猴”、“钟馗”仅仅是片段表演,容易让人误以为泉州提线木偶仅仅是线条多、难度大的技术型项目,其实远不止于此。事实上,它有自己的剧情,也有许多想表达的精神,特别是语言之外的艺术感。近些年的木偶戏也在不断融合突破,在形式上,除了挖掘好提线木偶艺术特点,也会融合运用杖头、歌舞等多种艺术及多空间的舞台表演形式,在非遗传承中找到当代艺术的表达。


剧照:提线木偶《霍去病》


看提线木偶,常常惊叹于背后千丝万缕中的“一丝不苟”,以及人偶之间如此的心意相通。

04掌中木偶:天马行空 指尖艺术掌中木偶戏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代,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因使用的木偶躯干是用布缝制而成,其形酷似布袋,又称为“布袋戏”。表演时将戏偶套入十指,靠手指灵活自如的摆弄,使偶人做出各种细腻逼真的动作,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被誉为“指尖艺术,妙手传神”。

它与提线木偶不同,一只手一个角色,形象较小,群像戏更多,“飞天遁地”更加方便,更适合展现一些“魔幻”场景。又因为只能掌中操作,更多靠身体整体动作来展现,其外在形象就需要更加精美。我们所见的木偶,动时是表演道具,静时又是一件艺术品,泉州木偶中的工艺美术如盔帽、偶头、金苍绣偶服等,大多都以掌中木偶来呈现,小小的偶身,竟要承载这么多“非遗”。


剧照:掌中木偶《一鹤“飞”》


剧照:掌中木偶《惠安张岳传》


看掌中木偶,可以抽离现实,跟着他们“天马行空”,感受指尖的艺术。05南音:寄情弦管 执节者歌南音,又称“弦管”,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如今也是世界级非遗。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是一切泉州戏曲的基础,无论是梨园戏还是高甲戏,提线木偶还是掌中木偶,音乐基底都是南音。南音对音韵的要求极为严格,不管传到哪里,都必须用“泉腔”演唱。南音曲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

南音演唱者手执拍板居中,琵琶、三弦演奏者居右,洞箫、二弦演奏者居左,与汉代相和歌中“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形式吻合。南音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长0.6米,音孔前五后一,延用唐箫规制,音色典雅浑厚、柔和优美。南琵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南琶横抱,有别于北方琵琶竖抱,弹奏时低音淳厚沉抑、中音明快柔和、高音坚实清脆、紧张尖锐。


剧照:南音《弦管雅乐千古传》


听南音,听的是泉州人独有的规矩、生活的节奏,一切尽在悠扬的曲中。
06原创歌舞剧:载歌载舞 海丝气度原创歌舞剧,以剧情为基底,融合视觉艺术、声音艺术、还有舞蹈等身体艺术等,有赖于一群多才多艺的演员表演和舞美道具的加持。歌舞剧不是传统剧种,但在泉州,它代表了传统剧种以外的所有可能性。类型上,它是视觉冲击感最大,可能性最多的,因而内容百变,常有突破,与梨园、高甲、南音、木偶都可以跨界融合。

在泉州,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歌舞剧最为典型,我们常常能看到与海有关的故事,“大船”融于舞台之上,再现了“东方第一大港”的恢弘气势,观众在剧场里仿佛置身其中,沉浸式感受到泉州人“向海而生”的独有精气神。


原创歌舞剧《大海铭记》


看原创歌舞剧,看的是恢弘的气度,沉浸的氛围,身在其中,纯粹享受就完事了!


本届会演对于泉州三年来的舞台艺术创作来说,是一次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创作和表演水平的整体检阅。

对每个剧种来说,这是保持自我的前提下,又一次更新换代。
对于泉州戏迷来说,传统的剧种,年轻的面孔,这一波泉州戏剧新潮,可以冲!


(敬请关注各剧场购票链接)




国庆风物潮 | 来泉州古城清源驿共创非遗新意

哇,流口水!来德化,这桌菜闭眼都要点!


这个国庆,来泉州魁星点斗跃龙门!一举夺魁,趣永春!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一审|轩 轩 

二审|佳 佳 

三审曾世彬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