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泉州非遗焕新计划vol.1 | 走进南音,感受“闽”风雅韵


南音

    

泉州南音原称“弦管”,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一次次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泉州,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华古乐南移的历史积存。

  

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是汉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宝贵遗制;其工乂谱记法自成体系,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是隋唐以来的遗存;曲颈琵琶横抱、十目九节的洞萧、二弦、三弦、拍板等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


南音演奏演唱形式

工乂谱

南音乐器图



泉州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是一个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


南音表演《百鸟归巢》

1

Part.1

南音“大谱”

大谱,即纯器乐曲,有标题、曲谱和琵琶弹奏法,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大谱原有十二套,后来发展至十五套。其中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和《阳关三叠》等最为著名,又有三套佛教音乐《金钱经》,深具研究价值。


演唱者执拍板坐唱

2

Part.2

南音“散曲”

散曲,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由歌唱者执拍板坐唱,也可以手抱琵琶自弹自唱。散曲的数量最多,其中有一唱三叹的“大撩曲”和“顺口而歌”的“草曲”。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的人物故事,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基本愿望。

南音“指套”《直入花园》曲谱

3

Part.3

南音“指套”

指套,亦称“套曲”,或被简称为“指”。每首“指”都有曲词、工乂谱和琵琶弹奏法和撩拍符号。通常只用于演奏,少用于歌唱。原有三十六套,后来发展至五十套。套曲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由洞箫主奏的,称为“箫指”;由嗳仔(小唢呐)作为主奏乐器的,称为“嗳指”。


南音曲目的传承,除了口传身授之外,就是靠曲簿传世。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曲簿都是用手抄的,又几乎都没有纪年,所以无从判断其历史渊源。


1992

直至 1992 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辑录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在台湾出版,人们才知道明代万历年间,已有弦管戏曲刊本的印行,但国内荡然无存袁其孤本却珍藏于英国和德国图书馆。



1995

经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与龙彼得教授合作,1995 年出版了北京版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



2003

2003 年又有点校本《明刊戏曲弦管选集》的出版。



《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 图源:泉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从明代以来幸存的弦管“指”“谱””曲“二千多首,都经过认真校订、用电脑软件编排、由出版社正式出版,不但有效地保存了弦管曲目的家底,为普及传播南音提供了大量读本,而且为南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交了重要的历史凭证。



泉州为南音发祥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民间南音社团两百多个。南音为本乡本土的听众所喜爱,并随着历代泉州人的足迹,传播到漳州、厦门和三明等地,进而跨越海洋,流播至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形成一个约有五千万闽南人口的南音文化圈,受到海外朋友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海内外南音弦友同台献技


错过拍大腿!2024古城徒步亮点大剧透!泉州文化云“秋日游学计划”第二季完美收官!快来一睹精彩瞬间~ 泉州非遗焕新计划 |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负责人庄丽芬:“两条腿”走出新未来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一审 | 佳 佳、小 谢 
二审 | 轩 轩 三审 | 曾世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