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遗焕新计划vol.1 | 走进南音,感受“闽”风雅韵
南音
泉州南音原称“弦管”,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一次次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泉州,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华古乐南移的历史积存。
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是汉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宝贵遗制;其工乂谱记法自成体系,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是隋唐以来的遗存;曲颈琵琶横抱、十目九节的洞萧、二弦、三弦、拍板等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
南音演奏演唱形式
工乂谱
南音表演《百鸟归巢》
1
Part.1
南音“大谱”
大谱,即纯器乐曲,有标题、曲谱和琵琶弹奏法,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大谱原有十二套,后来发展至十五套。其中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和《阳关三叠》等最为著名,又有三套佛教音乐《金钱经》,深具研究价值。
演唱者执拍板坐唱
2
Part.2
南音“散曲”
散曲,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由歌唱者执拍板坐唱,也可以手抱琵琶自弹自唱。散曲的数量最多,其中有一唱三叹的“大撩曲”和“顺口而歌”的“草曲”。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的人物故事,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基本愿望。
南音“指套”《直入花园》曲谱
3
Part.3
南音“指套”
指套,亦称“套曲”,或被简称为“指”。每首“指”都有曲词、工乂谱和琵琶弹奏法和撩拍符号。通常只用于演奏,少用于歌唱。原有三十六套,后来发展至五十套。套曲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由洞箫主奏的,称为“箫指”;由嗳仔(小唢呐)作为主奏乐器的,称为“嗳指”。
1992
直至 1992 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辑录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在台湾出版,人们才知道明代万历年间,已有弦管戏曲刊本的印行,但国内荡然无存袁其孤本却珍藏于英国和德国图书馆。
1995
经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与龙彼得教授合作,1995 年出版了北京版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
2003
2003 年又有点校本《明刊戏曲弦管选集》的出版。
《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 图源:泉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海内外南音弦友同台献技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一审 | 佳 佳、小 谢二审 | 轩 轩 三审 | 曾世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