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泉州非遗焕新计划vol.2 | 独树一帜!看源自泉州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等,总结出一套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并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占据着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2009年9月,由文化部捆绑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选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
鲤城区清末著名华侨杨阿苗民居坐落在江南街道亭店社区,是院落式闽南民居的典型,其营造技艺集中展示闽南民居的特点、建筑装饰的精华和闽南文化的底蕴,属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
杨阿苗,原名杨嘉种,旅菲经商,当地华侨称他为杨苗哥,本地乡亲称他为杨阿苗。该民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历时18年,至宣统辛亥年(1912年)完工,属泉南典型的“皇宫起”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阿苗民居总面积1349平方米,其布局和风格体现闽南建筑文化的“风水”玄理,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并讲究雕刻装饰风格。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东西两侧前为三开间,后为护厝单列,对称护厝单列,进深三落。整座民居前铺大石埕,石埕外围为砖砌围墙,东西两侧各有大门直通内外。
这座民居的独特之处,就是主体建筑中东西两侧梢间与厢房之间,各自形成两个小巧直向的内庭院,共五个庭院,俗称“五梅开天井”。又在东侧花厅前加造一个卷棚式的方亭,方亭内设有美人靠的木栏杆,将两侧庭又分两个小巧的庭院。
“五梅花井”布局
图源:红砖古厝博物馆
厅堂壁垛摹刻唐颜真卿、宋苏轼、明张瑞图、清吴鲁等古代书画家的书法艺术作品,散发出浓厚的闽南文化气息。整座建筑物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工艺精巧,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闽南的民居中,也是很少见的,是明清时期泉州“皇宫起”官式大厝闽南传统民居的代表作。
摹刻名家书法艺术杰作
建筑构件配以饰件,石、木、砖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闽南建筑追求吉祥、和谐、堂皇的区域特征。
杨阿苗民居外墙
封闭而有院落,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营造样式,民间称之为官式"皇宫起"建筑,它的起源有一个盛传千年的传说。相传唐五代时期,闽国(909~945年)闽王王审知爱妃黄厥系惠安后边村人氏,其娘家居屋简陋,难抵御风雨。闽王对黄妃宠爱有加,特恩准"赐汝母皇宫起",即允许黄母按皇宫样式兴建宅第。由于泉州方言中"你母"和"你府"近音,当地误解为"赐你府皇宫起"。于是,"皇宫起"官式民居由黄妃娘家扩散开来,成为泉州府的民居建筑样式。这种高贵堂皇、精美华丽的民居自此遍布泉州城乡,继而传播至闽南地区及海内外。
"皇宫起"是闽南传统红砖民居起源的说法之一。业界和学界尚有"地理环境说""海外舶来说"等,见仁见智。
“皇宫式”古大厝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广泛分布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对港澳台同胞、东南亚等地区的华侨、华人的认祖归宗、文化认同有重要影响。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于2008年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鲤城)”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由文化部捆绑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一审 | 佳 佳二审 | 轩 轩 三审 | 曾世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