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甬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美贸易关系回归正常轨道
美国7月6日开始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发动了迄今为止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针对“这种典型的贸易霸凌主义的贸易行为”,中国新闻社邀请了多名国内知名经济学学者于“国是论坛:中美贸易争端背后的较量”共话贸易战。我院陈甬军教授受邀出席,并发表了重要意见。
陈甬军教授在论坛上表示,贸易战是一个持久战,最后的结果中国肯定会“打赢”,但这个“打赢”的含义不是把美国打败,而是取得中国应有的地位,取得中国发展利益上的胜利。
他同时认为,中国要坚定不移的推行对外开放,通过“一带一路”走合作共赢、做大“蛋糕”的道路来扩大外需;同时,在国内通过产业政策包括一些特殊的政策扩大内需,利用好中国广阔的市场。
中美贸易关系很重要。美国虽然不位于“一带一路”沿线,但它毕竟还是世界第一强国,对“一带一路”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中美贸易战一旦爆发和深化,就会影响全球地缘政治,扭曲国际经济合作,破坏产业分工体系,引发全球文化价值的冲突,阻止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一带一路”中"五通”的实现,这样它就会从整体上阻滞"一带一路"的发展。反之,我们也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内在的合作共赢机制,反制中美贸易战,促进其向正常轨道发展。
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美经贸关系回归正常轨道?陈甬军教授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对“一带一路”的宣传要进一步精准定位。建议在该倡议提出后的第二个五年,着重把它作为一个国际合作计划、一个国际商业模式进行宣传推进,重点突出经济合作,以利于它的推进,争取消化一部分由于中美贸易战受阻的重工和机电产品。同时,要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本控制。项目能否盈利,是决定“一带一路”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第二,适时进行中国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现在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可以为下一轮经济高涨提供物质准备。因为固定资产更新一般是同技术改造紧密结合在一起。固定资产更新可以是原样更新,也可以是以革新的形式来进行。在目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必须采用后一种方式。马克思在谈到固定资本的更新时说:“它们不是以原来的形式,而是以革新的形式进行补偿”。我们可以利用现在这个时机,通过加速折旧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加速折旧既可增加设备采购,消化一部分贸易战爆发后一时出不去的机电产品,又可增加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
第三,积极探索发展新型易货贸易。在"一带一路"框架基础上,可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发展沿线国家相互或多边的易货贸易。这样,一是可以推动一部分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的日用消费品和产能出去,又可换回中国建设发展急需的各种资源,同时又可以平衡进出口差额。一举三得,值得试验后推广。
以上三条建议,一方面是可促进“一带一路”做得更好,发挥其内在的合作共赢机制;另外一个方面,是希望中美贸易关系在经历过这次大规模摩擦之后能够回到比较平稳的轨道上。这符合中国的利益,可以应对当前的中美贸易战,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期盼,️利于新型全球化形成发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滕建群也表示,“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定力和自信。面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一方面要认清本质,另外一方面也要按照既定的节奏前行,修好内功,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中国官方已经多次明确,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护企业家精神,强化产权保护,为世界各国在华企业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万喆、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永等。
当晚,中央电视台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报道,中新网对会议全程进行了图文直播,北青网,北京商报等媒体陆续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更多内容:
陈甬军:中美贸易战底线思维——一千亿美元怎么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