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聪艺:关注体验的城市设计实践——怀柔科学城城市设计

BIAD 北京建院
2024-09-04
徐聪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与城市设计院院长
代表作品:西安曲江文化创意大厦、大明宫遗址公园中轴广场及中央博物馆、丽泽金融商务区城市设计、中铝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总体规划、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关村国际交流与技术转移中心、北京房山兰花文化休闲公园主展馆、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规划景观综合提升设计、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总体规划、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低碳生活馆、长安街公共空间环境规划提升设计等。


城市设计过程中的思考

作为建筑师出身的我,这些年来和我的团队也介入到很多城市设计当中,随着建筑师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视野范围越来越大,我们尝试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究竟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做一名建筑师,从什么角度去思考职业的工作内容,是我们近期关注的重点。

怀柔科学城项目已经进行了两三年,未来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通过分析在这个项目中不断实践的过程,这里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建筑师在城市设计中应该更多关注的问题。


城市关注点的变化

关注城市物质实体。首先,作为一名建筑师,或者作为一个普通个体,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实际的物质实体,这是在城市里的关注点。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一个城市或是一种人类场所的空间感,故空间的本体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关注城市空间本体。城市存在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我们需要存在于城市中,需要更多地思考:我们在这里面要做什么。

关注城市空间中人的生活状态。例如,怀柔科学城占地100k㎡,大的规模或是小的场所感,应该以哪种尺度去考虑问题?我认为尺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体验,我们需要更多从人的角度去思考这种体验感,以满足人的需求、关注人的体验为出发点对城市进行研究。


怀柔科学城城市设计

01 城市使用者体验的多样性
城市的使用者,实际上是一个很宽泛的内容。存在于城市中的人虽然同属一个族群,但却有着不同的背景,其宗教背景、年龄、存在的空间和时间、行为、需求,甚至是随着时间变化的需求,都会带来很多不同的体验需求。

02 科学城使用者体验的独特性
在怀柔科学城的100k㎡范围内,预估将生活26-28万人(现有人口为4万)。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群体究竟是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时间的维度上发生了什么?这是我们最近一两年到现在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发现,科学城的使用人群可以分为:顶尖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年轻学生、短期访问学者、科学家家眷、城市服务者。

科学城人群结构及需求分析-整体人群


科学城人群结构及需求分析-科研人群


我们对其行为方式做了分析研究。从概念设计开始,我们始终关注着一个题目——“科学家的一天”,也可称为“科学城的一天”。我们已经做了几版关于科学家的研究,比如科学城人群结构及需求分析、科学家群体24小时城市体验矩阵及科学家群体行为模式规律总结。

科学家群体行为模式规律总结


03 蓝绿交织孕育科学灵感
界定族群、时间维度及行为的实际手段比较多,但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借助大数据的可能性,这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一个体验应该是人的体验,人和城市应该是一个尺度感。下图所示范围约是1500k㎡,科学城大概是100k㎡,北京二环大概超过60k㎡。在这样一个尺度感之下,去建造或发展一个城市,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山水本底涵育营城之基


另一个体验是人与这个城市之间的“上帝”视角关系。下图是在长城上,看我们未来几十年要建设的一个场景。

历史文化沉淀人文底蕴


好的自然风貌和个人之间,尤其是环境与科学家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关注的重要体验,同时也包括这里面的风景和生活的人。我们通过四级开放空间体系将山水与森林层层引入,使科学城在100k㎡ 范围内,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60%,建设用地中蓝绿空间比约为15%。通过提供畅想的场所让自然激发灵感,建造舒适的环境让风景触发活力,设置全域绿道系统,让公园带人回家。

森林入城,复合公共空间体系


全域绿道系统


04 复合功能激发城市活力
城市的功能体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人在城市中生活,需要一个很复杂的生态体系。在时间维度上,我们尝试把不同功能在不同尺度上进行不断混合,在不断混合的过程中,试图感受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体验并分层次谋划城市功能。

首先,是城市网络的构建。因为人是要行动的,人的行动与城市建立关系则可能会导致大多数现有问题的出现。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我们试图以2-3k㎡或者1-3k㎡的尺度,作为这个城市切入点。

分层次谋划城市功能


其次,是行走网络的构建。大概在7-8公顷的范围内,我们建立了名为为街区客厅的第三层网络,通过一套整体的逻辑体系,以800m为半径,使人的网络体验更直接。

2-3平方公里的复合功能街区

5-6公顷的复合功能街坊

05 人本网络构建宜人空间
在设计中,我们采用了300m范围的集束式步行尺度,这种公共空间网络的体验应该完全贯彻到城市肌理中去,能够把混合功能与城市肌理有效衔接。

小街区、密路网是现在较为流行的做法,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建立人行走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尺度是60m×240m,从中间穿过实际上是120m左右。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小街区的尺度如果能控制在70-80m的范围是比较好的。

公共空间网络


在怀柔科学城项目中,我们尝试从各类交通和城市功能入手,在一个较为舒适的尺度下把人之间的行进距离做到最优化。理想化的状态是在全域范围内设置慢行网络,推窗见绿,全域游憩步道穿织城区与郊野,下楼5min内即可进入绿色生态网络。

街道空间网络

全域慢行网络


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们设计了一些亲水空间网络,通过和谐共生的水岸为野生动物创造友好的栖息环境,以此提升自然和生态系统的体验。

在南水北调实施之后,怀柔地区的地下水位有明显的提升。在100k㎡范围内就有三条主要河流,长度约为60km,这样一个大尺度的水脉利用,人与水之间的体验也是要着力关注的范畴。其在城市中可能会是分阶段来实现的,但是总体来讲,人与水的互动体验非常关键。

亲水空间网络


06 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模式
作为建筑师、一线实践的设计者、城市的建设者,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真正意义上更有效地去推动城市的发展。所谓人的体验,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体验和那些建设者的体验,而体验本身也是一个体验。

这个地块面积不足7公顷,区域毛容积率在0.8-1之间,要容纳的信息量很大:至少包括5个项目,有着不同的科研院所、不同的投资主体,还要承担很多城市功能。我们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建设问题都在这里呈现,包括用地的划分、投资的主体、建筑的形象、功能的使用、建设的周期等等。

第一步是对用地的划分,这是建立体验的重要过程。在众多条件的制约之下,我们仍然能够在这里面建设与原来规模同样大小的五到六个主体,同时为城市公共空间省下了约1公顷的用地作为城市的公共服务空间。

集约用地布局


第二步,是面对不同投资主体以不同的建设时序进入之后的平衡。每块用地面积约为10000㎡,容积率超过了1,每个科研院所的地上面积都超过了10000㎡,这里面5个项目包括5个地下车库、5 套人防系统、6 个地下车库出入口,最小的一个地下室停车18 辆。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尝试着去整合,尝试在现有投资主体、建设时序、城市形象等众多复杂要求之下,做出正确的城市设计实践和尝试。我们的做法是:试图把一部分公共设施拿出来,比如公共或者市政等相关人防的配套设施作为该区域的部分服务主体,并通过这样的方法尝试去做第六个或者第七个项目,来达到一个优化的集约的结果。这个项目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磨合和探索,去达到更好的城市和人的体验。


设计优化策略


整合公共空间


作为一个设计者,或是一个城市不断前进过程中的参与者,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感受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段的不同体验,也许这个出发点会提供更有趣的价值和感受。

部分内容节选自徐聪艺在“高质量发展的建筑与城市——北京建院成立70周年主旨论坛”上的演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建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