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特辑 | 最燃的冰——国家体育馆
国家体育馆(冰之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南部,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中承办体操、蹦床、手球等项目。改造完成后的国家体育馆总建筑面积约为97,836平方米,座位数约为18,000席(含训练馆240席)。改造后将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男子冰球和女子冰球部分比赛、冬残奥会残疾人冰球比赛。场馆赛后除开展冰球运动外,还可以开展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项目,并具有开展夏季运动的多功能转换能力。
改造后的国家体育馆从南至北分别包含主馆(竞赛馆)、副馆(运动员热身及更衣)、扩建训练馆三个部分。各个部分既可以整体联通使用,满足大型体育赛事的需要,也可以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单独运行,满足赛后灵活使用的需要。
国家体育馆在改扩建设计中,一方面在延续原有奥运遗产建筑整体风貌的基础上扩建冰球训练馆,另一方面按照冬奥会比赛标准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室内设施。通过新建冰雪主题风格的冰球训练馆、两块尺寸可变的冰球比赛场地、“六室一厅”高标准装配式更衣室、全新升级的场馆座椅、高清曲面斗屏、全线定制的冰球比赛照明系统、国际化的无障碍设施等,升级“硬件”,优化“软件”。升级后的国家体育馆遵循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原则,打造规范化、国际化、信息化、人性化的冬奥场馆。
尺寸可变的冰球场地
根据赛时及赛后的使用要求,两块冰面可以在30m×60m和26m×60m两种尺寸间进行转换,满足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多种冰上运动项目的使用需求。
冰雪主题的建筑立面
扩建训练馆的立面设计上以玻璃作为主要材料,选取双层不同材质与透明度的玻璃,经过两次光线折射后形成类似冰的质感,同时通过玻璃分块的凹凸变化,营造“冰块”效果,突出本次奥运会的冰雪主题。
装配式运动员更衣室
位于原场馆副馆的运动员更衣室,采用装配式集装箱式房。这种更衣室重量轻,不易破坏原场馆地面。可快速搭建,现场无湿作业且无焊接工艺。自带装修,无需进行二次施工。此外可在赛事结束后对场馆迅速复原并将箱式房回收再利用。
集约式空间利用
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训练馆高度受到严格控制。为集约利用空间,将训练冰场上方的结构桁架层与赛时运行的功能房间相结合,将桁架间的空间充分利用。这一举措减小了建筑空间体量,对于降低建筑能耗和节省造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型抗震技术
为提高扩建训练馆的抗震性能,减小超长大跨度结构的温度效应,该馆的桁架支座采用摩擦摆隔震支座。同时为提高耗能减震,在隔震支座处设置电涡流阻尼器,形成摩擦摆隔震支座+电涡流阻尼器组成的大跨重载水平隔震系统,保证结构安全。
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改造过程遵循“绿色、低碳、节能、安全”的理念,场馆改造后达到既有建筑绿建二星标准。改造前进行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地优化了空调系统。设置暖通能耗监控系统,空调机组中设置空气净化装置,并采用排风热回收技术、自然通风等技术措施降低空调能耗。场地照明设计充分考虑场馆现状、优化灯具布置、减少灯具数量、选用轻量化灯具、采用节能环保高效的LED光源,减小了灯具发热量,降低热辐射对冰面及环境的影响,降低照明系统总耗电量的同时,也相应减少了制冰和空调系统的耗电量。
多功能场地灯光控制
场地照明采用先进的灯光控制系统,兼顾赛时与赛后的使用。通过多场景控制,实现场地照明灯具单灯开关、单灯调光控制,满足赛后各种活动的需求。
2022年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国家体育中心将保留两块冰场,搭建冰上项目为基础的体育运动、文化展示综合平台。
建设单位
北京演艺集团
施工单位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主持建筑师:查世旭
项目经理:张学俭
方案设计:查世旭、赵曾辉
建筑专业:吴莹、赵曾辉、李英、李晓菲
结构专业:周笋、周忠发、李培、蔡春杰、张雨薇、王玺、闫晓京、韩凌翔
设备专业:李丹、江雅卉、康健、薛怀坤、安劼、于越
电气专业:申伟、赵宏、徐傲、刘亚宾
景观专业:韦敏燕、陈曦
文:赵曾辉
编辑:赵楠 校对:袁飞
推荐阅读
冬奥特辑-01
冬奥特辑-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