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全省排名连升3位!解码象山经济最新“成绩单”
快追赶、攀新高,万象山海活力澎湃;勇超越、谱新篇,半岛人民踔厉奋发。
2021年,象山经济发展成绩斐然,GDP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县实现GDP669.8亿元、增长8.3%,高于全市增速0.1个百分点;GDP总量居全省第44位,较2020年前进3位,创十年来最好成绩;GDP增速全省排名提升36位,全市同期上升4位。
从经济数据常年徘徊不进到GDP总量、增速排名“连连升级”。逆袭的背后,蕴含着全县上下的拼搏与努力,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象山人民追赶跨越的步伐愈加坚实有力。
2021年,在半岛大地,一场场攻坚行动的开展,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落地、一处处乡村集镇的蝶变……书写着开启新征程的崭新故事,展示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开局之年,象山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县第一产业增加值85.4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81.3亿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303亿元、增长11%、增速居全市第一。从贡献率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速贡献率为5.3%、第二产业为35%、第三产业为59.7%。
“这当中,全县工业增加值208.8亿元、增长11.5%,对GDP贡献率达40.9%。全年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50.1亿元、同比增长12.9%,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61.8亿元、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市平均0.4个百分点;实现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速13.4%,高于全市平均1.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一。”县统计局副局长陈志文分析,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工业能够强势增长,充分起到了“定盘星”“压舱石”的支撑作用,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
工业兴则经济兴。加速项目招引、推动项目落地、促进企业升级,是稳定经济运行基本面的“定海神针”。去年,我县坚持“月月有项目、季季抓开工”,创新实施重大项目“政策处理、基础配套、审批服务、中介服务”四张清单推进机制。日星铸业大中庄区块扩建、锦浪科技分布式组串并网逆变器和研发中心等一批高端装备项目顺利推进,以激智、勤邦为龙头的光学薄膜、特种薄膜等新型膜材料制造的新材料行业发展势不可挡。全年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8个,创历史新高,其中制造业项目53个,占比77.94%;新出让工业用地2341亩,11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新增规上企业125家、净增73家、总量达656家。
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新产业增势强劲。去年新增市场主体1.6万家、总量达7.2万家。32个行业大类增加值“21升10降”(除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中,通用设备制造、电力热力生产供应、针纺织、专用设备制造四个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3.6%、8.9%、12%,分别贡献规上工业增速2.8、1.8、1和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17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7.7%、22.1%和7.9%;“246”产业集群增加值113.57亿元、增长13.4%,比全市高1.8个百分点。产销衔接和外销增势向好,规上工业产值750.06亿元,销售产值713.26亿元,产销率为95.09%;实现国内销售产值580.49亿元、出口交货值132.77亿元,分别增长10.7%、21.2%。
▲滨海蓝图 石春光/摄
“全县规(限)上服务业企业达到481家,全年净增127家;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47.1%,比全市高16.5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一。”从统计数据分析,2021年我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7%。
业内人士认为,服务业是绿色朝阳产业,对拉动经济、稳定就业、满足人民群众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
除服务业增势良好,现代农渔业发展稳中有增,特色主导产品获较好收成。实施农业“亩均超万美元”工程,农渔业总产值达到152.59亿元、稳居全省第二,农业亩均产值、劳动生产率超全省平均水平2倍。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增长0.7%、14.2%、7.4%和4.7%。水产品总产量62.03万吨、增长5%。国内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远洋渔业产量分别增长5%、5%、4.5%。
生产供给持续优化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也呈现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从投资看,工业投资增速领先,去年全县工业投资额完成99.15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速位列全市第二;其中,技改投资66.24亿元、同比增长42.7%、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从消费看,旅游和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全年游客接待量为614.20万人次、同比增长12.9%;旅游总收入105.39亿元、同比增长2.9%;餐饮业营业额增长37.6%、居全市第二;住宿业营业额增长25.8%、居全市第一。外贸外资发展势头迅猛,去年全县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5家,投资总额5105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5629万美元;外资实际到位资金13186万美元,同比增长626.9%,增速列全市第一。其中前三季度全省规模排名34名,增幅排名14名,实现规模进位20位,增幅进位67位。
从发展的“含绿量”来看,我县持续推动科技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发展。聚焦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推动现代海洋绿色产业加速崛起,绿色能源规上企业达50家,海洋经济占GDP比重超过30%。全市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全国最大的海岸滩涂渔港互补光伏项目——长大涂滩涂光伏项目建成并实现全容量并网供电;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风电装备产业园项目一期已完成基础承台建设,预计今年8月建成并投入试产。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突出扶强扶优,华翔电子等3家入选市“大优强”培育企业,锦浪科技入列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戴维医疗等3家入围省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钰烯腐蚀等5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全县新增规模企业125家、净增73家、总量达656家,其中26家企业实现中途上规。
GDP“成绩单”是否硬核,最主要还是落实在城乡协调发展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从统计数据看,去年我县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全体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6312元、66425元和39077元,比上年增长9.5%、9.3%和9.9%,两年平均增长6.8%、6.3%和8.1%,分别位居全市第五、第四、第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7:1,比上年缩小0.0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379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7844元,同比增长17.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770元,同比增长16.5%。全县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8%,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回顾过去一年,面对发展瓶颈制约,我县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攻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七大“象有”行动深入实施,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低位,新增就业2.5万人、创历史新高,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23%;教育“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县人民医院成为浙大一院重点托管分院,县中医院迁建投用,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推进拆迁城中村、清零钉子户、盘活闲置地、激活烂尾楼、打通断头路,倍受群众关注的人民广场区块征迁画上句号,停滞多年的创意大厦等项目复工,环城西路即将全线贯通,全县拆迁面积累计突破百万平方米。
同时,对外交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沈海高速石浦连接线建成通车,象山南部地区进入宁波一小时交通圈;宁波市域铁路象山线节点工程开工,铁路梦想照进现实。全域美丽的滨海花园城市增添了标志性场景。“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品牌进一步打响,旅游百强县荣登全国第四;亚帆中心、沙排基地建成投用,十四运帆船赛事成功举办,象山全速跑进“亚运时间”;“精特亮”创建入列全市第一方阵;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全市第一,大花园示范县考核全省优秀……一幅全域美丽的新时代“万象山海图”正徐徐展开,为全县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增添了靓丽色彩。
乘势而上,再攀新高。聚力一二五,走好共富路,跑出加速度,干出新气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全县上下将以向东是大海的豪情、山高人为峰的壮志,继续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阅读更多:
● 【新春走基层】看象山“浙江海运第一村”潮起潮落,探共同富裕秘籍!
● 【新春走基层】象山电力“红马甲”踏雪巡线,守护山区百姓温暖
来源:象山县传媒中心
作者:马振
一审:应霞艳
二审:吴启超
三审:赵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