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墨 | 皮道坚 颜勇:天下·往来——当代水墨艺术的“现在进行时”

皮道坚 颜勇 库艺术 2021-02-13


皮道坚

Pi Daojian


著名当代艺术评论家,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编者按 


皮道坚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就持续关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并为之策划多个重量级的展览,这些展览无疑是中国当代水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的“天下·往来——当代水墨艺术专题文献研究展”可谓重中之重。


在专门为这一展览撰写的文章《天下·往来——当代水墨艺术的“现在进行时”》里,策展人从“天下”的视角观照和谈论了当代水墨艺术,并在“往来”的情境中理解水墨艺术领域正在进行的各种变革,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开放的、面向未来的、全球化视野的当代水墨艺术系统及其发展态势。


“天下”揭示了全球现当代艺术的共存性与多元性,呈现当代水墨艺术进入当代语境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于西方当代艺术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关于“天下”的论述由“味象”“观道”“新世界”三部分组成。“味象”所强调的与传统水墨画距离最为接近,却也与阿甘本所定义的“当代性”相吻合,即通过某种脱节或时代错误而与同时代产生的联系。“观道”藉由水墨艺术的内部方式远离形而下之尘环,静观形而上之虚境——“道”,也可称之为“水墨形而上”。“新世界”则是对水墨当下存在的多重维度的展现。


“往来”是将当代水墨艺术置于横向的文化交流、碰撞与纵向的文化传承、更新的情境中进行观照,凸显当代水墨艺术的时空感和历史文化意义。“往来”则通过“体用”与“通变”两个方面论述。当代水墨艺术于“体用”层面最有价值之处,并非借“中体”“西体”截然划分东西阵营,而是超越古今中西之藩篱,使“体”仍为圆满人性之“体”,使“用”仍为灵动人性之“用”。而“通变”可以是传统艺术语言内部的变革,也可是从观念上消解并重构著水墨艺术本身的形体、边界、范式等既成标准。


“天下·往来”从更大的范围内来观照和谈论当代水墨艺术,也为我们展示了来自中国大陆以外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当代水墨艺术面貌。水墨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当下存在,毫无疑问,当代水墨艺术即是“天下”视野之中的一种“现在进行时”。


关键词: 共存性 多元性 味象 观道 新世界 体用 通变


◎ 宋冬 无痕碑 235cm×150cm×100cm 行为参与装置 石碑 制热装置 水和毛笔 2016







天下·往来

——当代水墨艺术的“现在进行时”

文_ 皮道坚 颜勇



一、天下×Being


在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下”大致等同于“世界”(the world),但其文化内涵却远比“世界”(the world)丰富,在现存的西语词彙中似乎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完全对译的术语。《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当我们从“天下”的角度去看待当代艺术现象时,很难相信会有一种普适性的、置诸四海而皆淮的“世界”标准。在我们看来,在历史的、文化的以及思想的任何领域,按照这样的单元标准建立起来的世界,要么来源于要么是促进了一种缺乏审慎考虑的、与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仅仅一步之遥的整体(unitary)观念。 而我们对世界文化图景、当代艺术世界的设想,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回应。


 志村姐弟 轨迹——树 150cm×150cm×120cm 镜面不锈钢 树 泥土 2016


按照赵汀阳的意见,“天下世界观以及和谐观念暗示了一种中国式的普遍主义……中国的普遍主义是一种兼容普遍主义,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式存在论:共存先于存在”。 我们并非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当代政治理论的每一个细节,但也确实认为其关于“共存”问题的分析具有合理性,并且适用于政治空间之外的当代人类文化各领域。


显然,在借助“天下”“和谐”这一类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去阐释当代艺术现象时,必须警惕此种阐释有可能将我们引入与其初衷相悖的泥潭。因为,从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文化激进主义者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就无休止地制造各种各样嘈杂的声响,它们此起彼落,此消彼长。关于当代文化设想的诸多言论或姿态不外乎是在此二极之间的摇摆:


文化激进主义者倾向于根据西方既存标准批评甚至要求彻底颠覆东方传统;而与此相对待,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往往视外来文化为“异端”,视之如洪水猛兽而拒之莫能,于是便有了一种文化政治学的举措——力图在本土文化资源中发现西方文化之所不及者,是己之是,非彼之非。诸如此类的发现,即如“天下”的观念优于“国家- 国际”的观念,又如“和谐”的观念优于“竞争- 衝突”的观念等等,不一而足,皆备受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青睐。以此之故,比任何艺术品种都更鲜明地与中国传统艺术媒介保持联系的当代水墨艺术确实一不小心就会背上文化保守主义甚至狭隘民族主义的恶名。


◎ 刘子健 南冰洋还在荡漾 -6 180cm×97cm 纸本水墨 2015


事实上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差距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巨大。从根本上说,文化激进主义者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其实是志同道合的文化本质主义者,他们毫无疑虑地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了“西方—东方”“传统—当代”的二元对立模式。这是一切文化本质主义者的立论基础,也是其最不可弥补的先天缺陷。悖谬的是,假想敌及其对立面的凝固存在,恰恰以忽略“存在”(Being)的反凝固性为前提。


须知推广到广阔的“天下”视野之中,天下万事万物,无不处于调整变动的状态。而就其所在的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而言,它们确实可能具备某种与该历史时空相联系的特性;我们关于“水墨性”“水墨精神”与“水墨方式”的一切论述, 正是力图彰显在广阔的“天下”视野之中当代水墨艺术不断变动调整的存在特性。存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从来就是且将一直是“现在进行时”。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当下存在,毫无疑问当代水墨艺术即是“天下”视野之中的一种“现在进行时”。


二、往来×Inking


在当代艺术领域, 水墨的身份既模糊又清晰。对西方而言,它似乎代表了某种异国情调;对非西方尤其是东亚地区而言,它又可能凝聚着某种当代乡愁。事实是当代水墨的真正意蕴,远比此二者之总和更为丰富复杂。新世纪以来水墨性、水墨精神与水墨方式的各种现当代呈现,不仅是东方传统水墨艺术本身的自律性发展,也不仅是东方文化基因在西方观念不断冲击之下的自我调整,更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馈赠、东西方历史相互参照的纷繁情境中,由东方传统文化精髓为当代天下纷繁图景增添“另一种现代性”(other modernities)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当今天下是各种历史文化交互往来的天下,那么,当代水墨则是往返游曳于古今东西之间的精神之舟,既在文化层面牵引我往你来的交流,也在历史层面上承载着继往开来的希望。


 蛋糕 动画影像 6 分 02 秒 2014


强调当代水墨与东方传统的联系, 很容易被归类为一种水墨原教旨主义(Inkfundamentalism)。根据上文谈到的理由,我们谨慎地与一切本质主义的东西保持距离。我们并不否定水墨原教旨主义的一些艺术实践的成就与意义,但更愿意视之为当代水墨艺术多元共存状态中的一元。皮道坚在策划2013 年香港艺术馆的“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展览时曾经写道:


重视本土传统艺术媒介的文化身份和传统文脉的现代演进,不仅不应导致一种封闭的语言观,相反更应保持一种开放、多元的语言观,唯其如此中国当代艺术才能更加彰现出新的活力。水墨、漆艺、陶艺以及装置、行为、影像和新媒体艺术的内在和外在结合都可能成为既能和当代生活方式、体验相匹配,又同时具备东方气质和传统文脉之意义传达功能的语言形态。


我们相信,对于那些探索水墨性、水墨精神、水墨方式在当代複杂文化情境中各种新可能性的艺术实践,采取更宽容开放的态度来看待,是比坚持某种具有封闭排他性的立场更合理可取的做法,因为我们观照的对象本身产生于一个开放多元的艺术格局。我们不得不谨慎地与一切本质主义的东西保持距离。这种开放多元性需要我们具备重新审视水墨艺术的胸怀与气魄。


 尼可拉• 汉纳 水书法器 视频 4 分50 秒 2011 


我们并不指望能借助西方的既成概念来界定和解决本土产生的问题,但从“天下”的视野观看,“本土”问题就是“天下”问题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要求为“当代水墨艺术”创造一个特定译名,它将清晰指出,当代水墨艺术的问题既是非西方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天下的。为此,我们杜撰了“InkArt”这一术语,它并不等于ink art。我们在汉语中使用词组“当代水墨艺术”,在英语中使用这个新杜撰术语“InkArt”,来指称各种与水墨性、水墨精神与水墨方式相关的当代艺术,这种艺术至少包括如下类型:


(1)延续传统水墨画的形式(绢本或纸本绘画)与材料(水墨、丹青颜料、宣纸、绢等)、技法(毛笔、水墨、设色),但内容为应对当代文化和艺术问题的作品。其体现当代性的途径可以是拓展传统艺术语言的表现范围,使之与当代社会生活产生联系,也可以是推进艺术语言内部在形式要素、材料质地甚至制作过程等方面的实验变革,使之与西方现当代艺术中各种艺术手法尤其是抽象艺术语言同中有异而相互辉映。


(2)脱离传统东方绘画类型,但仍然使用其它东方传统媒材(例如水墨、天然漆、陶瓷等)的当代艺术。这种类型当然也可以某种方式表现当代社会生活,或强调艺术的社会介入,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以水墨性、水墨精神与水墨方式为差异性特质的艺术表达。



 以上为图书精彩内容节选,欲了解完整内容,

欢迎购买图书观看,现火热发售中





 《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

正式开始发售 


  • 一本以亚洲范围为核心的当代水墨文献图书

  • 400多页彩色高清特种纸印刷,带来全新阅读感

  • 收录亚洲最富代表性的17位批评家与30位艺术家

  • 本书以独立视角重新解读“水墨现代性转化”

  • 采用繁体中文呈现,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同步发售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也可进行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