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文学界首部“奥维德研究”著作问世

刘津瑜 博雅好书 2022-10-27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全球语境下的奥维德:奥维德逝世两千年纪念”的主题,讨论了奥维德在世界各地的接受史、奥维德在各种媒介(抄本、视觉艺术、石碑等)中的构建、21世纪如何解构及讲授奥维德的作品、奥维德汉译所面临的挑战等话题。作者是来自中国、德国、英国、新加坡、希腊、意大利、美国、俄罗斯、匈牙利、波兰、西班牙、日本的专家学者。每篇文章都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代表了奥维德研究的国际前沿。文集的主体共分八个部分,分别涵盖研究史、接受史、文学研究新角度、流放诗歌研究、文本新发现、视觉艺术呈现、中文译注等主题。本文集是国内关于奥维德研究的第一部著作,但并不满足于译介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而以一种合作与参与的方式尝试中文学界及翻译界对拉丁文学国际研究的贡献,并探索古典学国际化的新方向。上卷包括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探讨了“奥维德与帝国”“文本传承”“爱情诗文学分析新角度”“奥维德《变形记》新解”等主题。下卷包括第五部分至第八部分,探讨了“奥维德与流放主题”“视觉艺术中的奥维德”“奥维德在世界各地的接受”“古典学在中国”等话题。

 主编简介

刘津瑜,南京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罗马史博士,德堡大学古典系教授,古典学会(Society for Classical Studies)理事。出版专著两部:Collegia Centonariorum: the Guilds of Textile-dealers in the Roman West(Brill,2009),《罗马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发表有关罗马社会经济史、拉丁铭文、古典接受的英文学术论文多篇。曾于纽约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访问学者。2011—2014年获美国梅隆(Andrew Mellon)人文基金资助,2018—2019年获哈佛大学洛布古典丛书基金资助。目前为国家社科基金2015重大投标项目“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全集译注”首席专家。曾为诸多国际学术期刊,如Classical World, Latomus, Ancient History Bulletin, Historia, Greek, Roman and Byzantine Studies, Classical Antiquities等担任审稿人。


序言

这部合集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投标项目“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全集译注”(项目编号:15ZDB087,以下简称为“奥维德译注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国际上纪念奥维德(公元前43 年—公元 17/18年)这位影响巨大的诗人逝世两千年学术献礼的一部分。直接参与本书工作的42位作者和译者,来自13个国家:波兰、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日本、西班牙、希腊、新加坡、匈牙利、意大利、英国和中国。本书所包括的32篇原创文章,除少数几篇已由“奥维德译注项目”译成中文并于2017年发表,一篇以英文发表在日本期刊之外,其余皆为首发。这本书因此也可作为近年来在古典学这个领域中外学者国际学术交流日增的见证,以中文发表奥维德研究的一些最新学术成果亦是罗马文学研究史上的一个突破。这篇序言是对合集成书过程的一个回顾,对项目译注理念的简要阐述,也是对诸多热心推动西方古典学在中文世界的发展的国内外同人的感谢和致敬。


缘起


2017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全球语境下的奥维德国际会议”的精选文章构成了本书的核心部分。“奥维德译注项目”成员的译注则是另一核心内容。这一节回顾译注项目和会议的缘起。


奥维德是罗马帝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本人博览群书,对他之前的古希腊罗马文学史有着系统而全面的把握,诗作深受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卡利马科斯、维吉尔、普罗佩提乌斯等诗人作品的影响,是研究古典文化的重要文献。奥维德的诗作对后世西方文化也影响甚巨,是中世纪以来众多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而他诗中广泛的话题,包括两性关系、帝国、流放,等等,让他一直具有相关性、现代性乃至争议性。2015年之前,中文世界对奥维德的研究还处于译介和零星讨论阶段,系统的研究尚未启动。而《爱的艺术》虽有诸多中文版本,但也仍处于从英文、法文等转译的阶段。这不但和奥维德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不相称,也阻碍了学界和普通读者对罗马社会、文学、历史、政治以及文学史的全面、深入理解。我们参与“奥维德译注项目”的初衷,正是希望通过国际化、多语背景课题组的合作,“在奥维德的介绍和研究上立足拉丁语原文,以罗马史为依托,以拉丁语言文学研究为核心,以两千年来奥维德研究的学术史和接受史为纵轴,填补中文世界奥维德研究方面的空白”, 并以此项目为契机,一方面增强从事汉译和拉丁文学研究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并建立翻译梯队;另一方面推动西方古典学的全球化,而中文学术界在此过程中不是将自己仅仅定位为学习者,更要负起贡献者的责任。


2015年夏,项目组在撰写“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译注”投标书时,在上海召开国际会议的想法已经萌发,特别是因为项目的第二年(2017年)恰值奥维德逝世两千年,为在我国举办以奥维德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所以项目组所提交的投标书中明确地将国际会议纳入了2017年度进展计划。2015年11月,投标书很幸运地入选重大项目。《立项通知书》第三页第5条特别强调对项目的宣传推介 :“重大项目课题组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加强对研究成果的宣传推介。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以及举办学术研究会、成果发布会等方式,宣传介绍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在《立项通知书》的鼓励和上海师范大学以及美国迪金森学院的支持之下,项目组在开题论证之后随即开始了会议的酝酿和筹备工作。


奥维德译注及研究在欧美历时已久,硕果累累,洋洋大观,所以选取会议主题殊为不易,但最后经课题组讨论将主题确定为“全球语境下的奥维德”,以中文和英文为会议语言,并建议了19个针对性较强的专题。会议意向和征稿在古典学学会(Society for Classical Stud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nline 等网页推出之后,迅速引起关注,项目课题组收到大量文章摘要,并邀请以下七位学者组成评审团:美国迪金森学院克里斯托弗·弗兰切塞(Christopher Francese)、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洛雷尔· 富尔克森(Laurel Fulkerson)、新加坡耶鲁 -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史蒂文·格林(Steven Green)、美国德堡大学刘津瑜、美国布朗大学丽莎·米尼奥内(Lisa Mignone)、英国华威大学博比·新月(Bobby Xinyue), 以及复旦大学张巍。评审团以原创性、选题的独到性和完成质量为标准,选择了57篇文章。


2017年5月31日至6月2日 “全球语境下的奥维德国际会议”(Globalizing Ovid)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会议的主要组成部分为7个全体会议环节(包括欢迎致辞、5个大会主题发言、总结致 辞)、13个专题小组以及一个圆桌讨论环节。所有全体会议和专题小组综合而言,其主题可总结如下:奥维德在世界各地的接受史,奥维德在各种媒介(抄本、视觉艺术、石碑等)中的构建,21世纪如何解构及教授奥维德的作品,奥维德汉译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的梳理、反思和讨论等 。这是我国国内举办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有关拉丁语文学的会议,拓宽了在拉丁语言文字方面国内与国际古典学界之间的近距离交流的范围。会议发言人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国际古典学界多位重要的奥维德研究专家,来自博洛尼亚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洪堡大学、罗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图宾根大学等众多奥维德研究国际学术重镇的学者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有一些重要发现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了全球首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罗兰大学(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当时的人文学院院长、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拉斯洛·博尔希(László Borhy)教授以及达维德·鲍尔图什(Dávid Bartus)博士的报告,首次系统发布了匈牙利境内最新发现的带有奥维德名字的铭文。


国内学者在会议上承担着重要的输出角色。5位大会主题发言人之一为当时在厦门大学的张治,题目为“奥维德与钱锺书”,并以中文发言,复旦大学张巍担任那一场的主持人,用英文总结了发言 要旨。张治老师的发言引发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讨论十分热烈。而 最后一场克里斯托弗·弗兰切塞“全球古典学之新方向”的主题发言 则由古代中世纪史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晏绍祥主持。


会议第二天的下午安排了一个圆桌讨论环节,议题为:“The Ovid Project: Translating Ovid into Chinese(奥维德项目:奥维德汉译)”。这既是一个“奥维德译注项目”各课题组间以及与外来专家的交流平台,也是共同探讨奥维德研究中尚未开发的议题的良机。与会的“奥维德译注项目”成员围绕如下题目进行了发言:译者的翻译经历、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奥维德在中国的接受和研究情况等。有许多中文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西文翻译中不太普遍,项目成员的讨论引起了国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在上海会议之后,“奥维德译注项目”的团队也得到了扩充,比如在会议上宣读论文的肖馨瑶加入了项目组。与会的国外专家推荐了杜恒、谢佩芸、翟康、金逸洁等参加项目。在会议之后的几年间,项目组多位成员多次受邀到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做学术报告、参加国际会议、担任工作坊的主讲。此外,后续活动还包括国外学者在中国举办的学术交流,比如与会的哥伦比亚大学古典系主任加雷思·威廉姆斯教授积极推进举办相关国际工作坊,与刘津瑜、刘淳(北京大学)、陆扬(北京大学)合作成功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全球计划基金(President’s Global Innovation Fund)的支持,并由迪金森学院及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学者中心协办,于2019年5月20日至24日在哥伦比亚大学驻北京中心举办以拉丁文学汉译、流放文学(特别是奥维德)翻译工作为主题的工作坊。


内容结构


本书虽然和 2017 年上海的国际会议有着直接的渊源,但并没有设计成会议论文集。而会议上用英文宣读的论文,在会前以及会后不久便选出了 10 篇翻译成中文,其中有 5 篇作为期刊文章另行发表;另有 5 篇论文(包括 3 篇主题发言)的中文版发表在期刊之后又经修改收入本合集。遗憾的是,张治的主题发言“奥维德与钱锺书”未能在本合集中发表,我们期待这篇细腻而有深意的文章早日在他处与读者见面。


合集中有 9 篇文章并非会议文章,其中日本京都大学高桥宏幸的《刻法洛斯的故事:奥维德〈变形记〉第七卷第661-865 行》(葛晓虎译)为特约之作,可让读者一窥西方古典学在日本的研究水平,其余8篇非会议文章皆来自项目组成员,包括两篇有关学术史的文章,王忠孝《奥维德与奥古斯都》、王晨《奥维德〈岁时记〉:时间的政治划分》,以及选篇译注,如刘淳《拟情书》、石晨叶《黑海书简》、王晨《岁时记》、肖馨瑶《爱的艺术》、翟康《变形记》。这些译注在合集中作为相关文章的“附录”出现,但这并非是把译注设想为附属篇,而是旨在凸显译注的文献价值,并鼓励读者结合译注来阅读文章或者结合文章来阅读译注。


本合集的主体由8 个部分组成,主题分别为“奥维德与帝国主题”“文本传承”“爱情诗文学分析新角度”“奥维德《变形记》新解” “奥维德与流放主题”“视觉艺术中的奥维德”“奥维德在世界各地的接受史”“古典学在中国:欧美古典学家的视角”。覆盖面广、跨越时间长、角度多样,大部分文章都包含文本的细读功底与手法,多篇文章也蕴含着理论因素,包括叙事学分析的运用、“空间转向”、记忆研究等。合集聚集了一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发现,除上文已提及的来自潘诺尼亚行省的奥维德铭文之外,这里再举几例:吉安马可·比 安基尼(Gianmarco Bianchini)、弗兰克·库尔森以及帕特里克·芬 格拉斯表明现有的文本并非已穷尽所有可能,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需要去做,而碑铭中的引文、修道院中散落的抄本、新发现的纸草文书 都会继续修正文本或令人重新审视奥维德的灵感渊源;加雷思·威廉姆斯的文章提出对流放诗的全新解读,强调奥维德的“流放”心境在他遭受实际流放之前已然存在,流放作品与之前的作品存在着很强的延续性,流放诗是对奥维德流放之前罗马氛围的一种回顾再现;艾莉森·沙罗克(Alison Sharrock)在对奥维德的虚构世界里的权力张力与性别张力的分析中,努力区分罗马时代读者的阅读体验和21世纪读者的角度,区分奥维德的人格面具和他作为男性的角度,她写道:“我不会排除某位古代读者对本章中所讨论的问题有所感受的可能性,但是在公元1世纪,也许很少有读者能留意到那种由诗歌所建立并使之持续存在的对女性的操纵、禁声和控制所达到的程度,并对之加以谴责。”(曾毅译)


本合集所面向的读者群相对广泛,特别是从事古典学、拉丁语 言文学、罗马史、西方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跨文化翻译、诗歌研究的学者。“参考书目”部分包含800多项参考资料,包括专著、合集、文章及电子资源,希望对读者有所助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