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猪肉消费的确来到传统淡季,商家纷纷加大促销力度。前几年的非洲猪瘟,也对居民的猪肉消费造成了很大冲击。近些年非洲猪瘟疫苗取得的进展,更是广受关注。的确,畜产品在丰富我们饮食选择的同时,其供给与价格,也牵动人心。我国畜产品的供给是否稳定?具体产量如何?来源又是否广泛?这些关系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大问题,都能在《中国禽畜工厂养殖:对营养、环境和动物福利的影响》(以下“中国畜禽工厂养殖报告”简称)中找到答案。
01
端上我们餐桌的各类肉制品,究其来源,主要是猪肉、家禽肉、牛肉等。
首先拿猪肉来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据统计,我国有 60%的人口会购买猪肉。
“提升生猪等畜产品供给能力,加强生猪产能调控。开展生猪产能调控工作考核,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4100万头左右的合理区域。”“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防止生产大起大落。”保证猪肉供给有多重要?我们不妨回到2019年看看。那一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生猪出栏量急剧下降 , 只维持在 5 万头以上。这导致当时的猪肉价格持续波动,对居民的生活都造成了一定影响。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大家一定感受到了猪肉价格的总体平稳。纵观2007-2019年,中国生猪出栏量总体都呈波动增长趋势。 更让人放心的是,除生猪外,我国家禽和牛的出栏量总体也呈现平稳上涨趋势。
从2007年开始, 除2013年和2014年家禽出栏量相较前一年略有下降以外, 其他年份均保持稳步。中国牛出栏量由 2010 年的 4138 万头, 增长至 2020 年的4565. 5 万头, 增幅 5. 72%。2007-2020 年, 禽肉、牛肉整体均呈现波动上涨趋势。猪肉则在2014年到达产量高峰。而我国畜禽养殖在供给侧相对稳定的增长,则离不开规模化养殖带来的效率提升。
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这种低水平规模饲养存在生产方式落后、畜产品安全质量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可以说,低水平规模饲养已不能适应全社会对于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规模化养殖成了破局之道,而这首先需要建立一系列基本标准。各省对于规模化养殖的标准基本类似,但略有不同。以养殖第一大省山东为例, 《 关于进一步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通知》 指出:“规模养殖标准是生猪年出栏 500 头, 肉牛年出栏 100头, 奶牛年存栏 100 头, 肉鸡年出栏 5 万只, 蛋鸡年出栏 1 万只。”由于规模化保证了效率和产量,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也呈逐年上升态势。当然,不同种类畜禽之间, 规模化率水平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规模化率最高的是肉鸡和蛋鸡, 分别为 80. 7%和 76. 2%;接下来是奶牛和生猪, 分别为 61. 4%和49. 1%;综上,在国内畜禽产品供给中, 规模养殖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在规模化养殖的趋势下,我国畜禽养殖也面临着多元主体缺乏和系统韧性有待提升、带动小农户压力大等挑战。当然,除了国内生产,进口贸易在满足我国畜禽产品需求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03
虽然规模化养殖解决了供给问题,但摆在你餐桌上的肉制品,都来源于国内生产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 以来,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畜禽产品进出口品种不断增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金额不断增长。其背后反映的则是,进口畜禽产品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选择。《中国畜禽工厂养殖报告》指出,中国牛肉、 猪肉、 禽肉和乳制品消费的进口贡献度呈现增长趋势。以猪肉为例,2008-2020 年, 中国猪肉始终处于净进口状态,并且净进口量呈持波动上涨状态 。2001-2020 年, 中国猪肉出口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 且出口主要流向的是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比如2020年,出口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猪肉就占了当年中国猪肉出口总量的99.77%。此外, 乳制品和牛肉的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2020 年进口贡献度分别为 34. 96%和23. 96%。综上,在国内国际 “双循环” 背景下, 进口贸易在满足我国畜禽产品需求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随着中国在国际肉类进口市场所占份额逐年增长,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不仅我们吃上了进口肉,外国人也吃上了“中国肉”。总而言之,畜禽产品的稳定供给,既关乎我们的一日三餐,还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老百姓能吃得上肉、吃得起肉,并且吃得放心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