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件时尚品牌服装的背后,有多少人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吗?最近,瑞典媒体跟踪报道了知名快时尚品牌H&M旧衣回收项目的真相——10件旧衣服的真正归处,揭开了一场赤裸裸的环保骗局。
01
所谓“快时尚”,就是用当下流行的款式和元素,以价低、款多、量少为特点,进行饥饿营销的策略。
它确实可以让普通人在最低的预算内,享受到物超所值的极简时尚,但“快而多”必然会造成浪费。生产一公斤的棉花,需要耗费多达两万公升的水;制作一件衣服,从染色到最后处理,可能用到多达八千种的化学物质。而全世界每年要生产1000亿件衣服。你没看错,是1000亿件——全世界的人口加起来还不到70亿。而在快时尚品牌泛滥的美国,一件衣服平均只穿着7次就会被丢弃。那些没被穿过几次就扔掉的衣服,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早已凸显。这些快时尚品牌也心知肚明,便纷纷开始打着“环保”的旗号,启动旧衣回收项目。直接回收的旧衣服存在各种缺损、污渍乃至病菌,显然不能直接再利用。于是他们声称,品牌方会将二手衣服交给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分拣、修复和再利用,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可是,瑞典一家媒体却发现,品牌们并没有履行自己的环保承诺。媒体的记者在H&M品牌设置的旧衣回收箱中捐赠了十件衣服,这些衣服上都被附上了GPS定位器。追踪数据表明,这些二手衣物从未进入品牌合作方的处理机制,而是直接被运往了东欧和非洲的落后国家。它们被二手衣物进口商收购之后,就会被进一步打包,出售到当地的批发市场或走私到邻国销售。幕后的批发商因此获利,品牌方也省下了处理二手衣物的麻烦,看起来两全其美。可是,为了他们的黑色利益,无数人正在承担生命的代价。
02
大量的二手衣物被转运到非洲、南美洲等落后地区之后,它们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质量好点的可以被卖掉,或者升级成新的面料,但更多的只能被当成垃圾堆积起来。H&M 官方数据显示,回收的棉制品中最多只有 20% 可以做成新的牛仔裤,因为纤维在处理过程中都被切碎了。而那些没有用处、被当成垃圾堆积起来的衣物,只有棉质的可以被降解,由聚酯纤维制成的衣服,要完全分解需要200年。在这200年的时间里,这一堆堆无法分解的垃圾山就成了病菌和老鼠的温床。随着主要材料的降解,服装中的染料也被慢慢释放到环境中,污染当地的大气和水源。据统计,服装行业已经成了全球第二大污染源——第一是石油化工业。预计到2030年世界人口增至85亿时,服装行业就会超过石油化工业,成为全球第一大污染源。在印度坎普尔,每天有至少五亿吨的有毒废水从加工皮革厂流出。污染的水源从工厂流入农田、村庄,悄无声息地渗透着饮用水源,又不知不觉地进入儿童和成人体内。胃也越来越不好,消化功能日益减退。
一辈子生活在闭塞乡村里的他们,从未穿过那么光鲜亮丽的衣服。各大服装品牌在劳动力廉价的落后国家开设工厂,以极低的成本榨取穷人的最后一丝价值。皮革厂的工人们,长期被气味刺鼻的化学染料包围,患上各种各样的怪病。多年打工攒下的积蓄,全都送给了医院。
只好继续打工,继续在致癌物质的重重包围下,受着无穷无尽的苦难。或许就在几个月之后,他们将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再次花光无数日夜换来的血汗钱。黑色幽默,让人笑不出来的黑色幽默。
03
如今,快时尚品牌的服装有97%被外包出去,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留意衣服里的标签,你会发现它们基本都产自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他们只要成本低的工厂,至于劳工权益和生产环境,并不在考虑范围内。每个工人只有10美元的工资——这些钱甚至不能买下一件快时尚品牌的T恤。在服装厂里,工人不被看作人,而是被视作“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只要生产得够多、够快就好了,谁管他们的死活?2013年4月,一栋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8层大楼发生倒塌事故。1138人丧命,2000多人受伤,堪称服装业史上最重大事故。这是一栋专门做服装厂的危楼,事发之前就已经有人发现墙壁上出现了裂缝。可是上级接到汇报之后不以为意,把撤出大楼的工人赶回去工作。最终,大楼垮塌,3000人伤亡。
讽刺的是,就在这起重大事故之后一年,时尚行业迎来了史上的最高峰,那年的收益高达3万亿。只是我们不知道,这3万亿利润的背后,有多少悲惨被掩埋。23岁的史玛就曾组建过工人联合会,反映生产安全问题。反映的结果是:管理层带着三四十个人,拿着椅子、棍子、剪子把她们狠狠揍了一顿。也有记者曾经向加拿大知名快时尚品牌Joe Fresh的前采购经理凯特提问,问她怎么看孟加拉的危楼灾难,是否为此感到不安。“没有这个,他们只能从事更差劲的职业。”
光是隔着屏幕看看这些冰冷的回答,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当压榨和剥削被美化成了应该,任何的不公都会变成合情合理的存在。香港NGO组织Students and Scholars against Corporate Misbehavior曾发布过一则《品牌企业社会责任伪善背后的真实现状:中国供应链调查报告》,就揭露了快时尚代工厂里的劳工真实的生存现状:"虽然快时尚品牌们标榜会给代工厂工人们合理的福利和休息时间,但实际上品牌下达的巨大工作量让代工厂们只能加班加点完成,福利只是一纸空谈。"这样的不公平待遇,几乎成了快时尚代工厂里约定俗成的规矩。从来如此,便对了吗?
04
看完这些环境污染和工厂压榨的悲剧后,再回到H&M的旧衣回收项目上来,不难发现,旧衣回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企业和消费者的一场自我感动,它并不能真正解决“快和多”造成的种种问题。如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标语写的那样:“尽量减少、重新使用、循环利用”(reduce, reuse, recycle)。不难发现,明明减少才是首要任务,我们却总是执着地寻找利用的最大化。王尔德说,“时尚就是一种丑,丑得我们无法忍受,以至于不到六个月就必须更换一次。”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消费习惯出了问题。在快时尚的营销策略下,我们开始心安理得地“喜新厌旧”。不贵又好看,旧了还能捐出去。这么一想,买买买便有了相当合理的理由。商家有利可图,可以更加专注“又多又快”。消费者享受的欲望,企业逐利的欲望,互相推动,最终,谁来买单?所以要想真正终止这场灾难,要做的不是打着回收的名义自我感动,更不是搞一些往灾区捐二手丝袜、高跟鞋、滑雪装备、情趣内衣这些荒诞的事情,来彰显自己的善意。益美君曾写过的环保博主壹个袋子,1条牛仔裤穿了10年,妈妈衣柜里70%的衣服也都是10年以上。那些过时的衣服,她也会拿出来重新改造一下,变成新款,又能再穿好多年。她坚信,如果自己经常购买衣服,那就是在给一些“无良”企业释放一种信号:只要你生产的产品足够便宜和时尚,无论它带来的代价有多大,都是ok的。但是穿二手衣服就不会背负这些“肮脏的制造史”,因为延长一件衣服的寿命,就可能减少它带来的污染和浪费。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像壹个袋子一样,过无痕生活,但少买一点,买好一点,穿久一点,既能让自己安心,也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在你买衣服和扔衣服的时候想想,那些堆积如山的垃圾,被污染的水源,因污染致病的弱势群体,以及在生产线上被压榨的劳工......真正的个性何须奇装异服支撑,在这个时代,心怀善念本身就是特立独行。出品 | 益美传媒
作者 | 鸣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