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麦琳气到了”

西坡 西坡原创
2024-11-21

文|西坡

聊聊《再见爱人》。我没完整看这个节目,没会员。但是话题热度实在太高,刷到很多片段,不过主要是读了很多长长的分析帖子,围观了很多评论区激烈的论战。有些话想说。

没什么高明的见解。说一说我的困惑和偏见吧。

先说困惑。我看到很多人说“被麦琳气到了”,那语气不像是在看一个综艺节目,而像是自己身边出现了这样一个人,其言其行让自己无法忍受到了身体难受的地步。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她真的让人这么难受,不看节目不就完了吗?显然不是这种情况。所以这种“气到”大概是节目组预期到的节目效果。哪里有病,哪里就有药。如果没有意外,节目后期应该会为观众受到的这种“精神伤害”提供解药。

观众这头呢,肯定也有一些话没说出来。当一个人长期抱怨一份工作、一个环境或者一个人,却一直都不离开的时候,他很可能没有讲他得到了什么。贼会挨打,贼也吃了肉,说别人是贼的人自己可能也是贼。

层层叠叠的魅影,无穷复制的目光。嘉宾也好,观众也好,甚至节目组也好,没有一方是客观的,但每个人又都希望自己给人“我很客观”的印象。

我在犹豫要不要充个会员,把节目从头完整看了。应该还是有意思的,把它当成一面感知时代水流与温度的镜子。

那么观众从这里边得到的,而又不便言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有一个猜测,可能有点诛心,平等地诛每个人的心。我感觉这个节目引起这么大的热议,可能因为我们太多人需要一个“不可救药”的人物的象征,来平衡我们与世界之间不共戴天的关系。

我们过得很辛苦,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主要是精神上的辛苦。我们不管怎么努力,似乎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的生存方式,从城市到乡村,这种焦虑快速地扩散。尤其感到痛苦的,其实是家境良好、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而他们的核心焦虑又是婚恋、亲密关系。目前的状况是,越是体面的人群,内心积攒的焦虑越多。

麦琳的出现正当其时,她扮演了这么一个从每个角度都无法理解、无法原谅的角色。人们可以安全地把所有内心的焦虑投射到她身上,这些焦虑可能是自己平时都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说:“是的,就是有这样的人存在,世界才好不了。”“她什么都得到了,但她还是不知足,这只能说明责任都在她自己身上。”

“被麦琳气到”是一个表象,“麦琳”作为破坏世界秩序的幕后力量的象征符号,终于浮出了水面,进入了大众视野中。人们其实感到了一种宽慰。

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社会面对疾病、自然灾害或其他无法控制的情况,人们倾向于寻找一个明确的原因或罪魁祸首。社会集体将焦虑投射到一个具体的对象上,实际上是为了减少面对不可控的无力感。

最后再说说我的偏见。我的偏见源于我的自身经历。我是一个长期以输出观点为志业的人,但我在生活的很多具体方面又是很弱的,我后来发现,我经常陷入“我很有理但我就是解不开眼前这个结”的痛苦。我经常在一些很小的事情上被卡住,久病成医,慢慢地我就发现,生活不是靠讲道理来推进的。相反,生活经常是被讲道理困住的。

所以我慢慢形成了一种反向的偏见,它完全偏离我的直觉,但我发现它好像很好用。这个偏见就是,在生活的冲突中,表现得很有道理的人,可能并不是真的有道理。说实话,这让我感觉很分裂。按照我的性格也好,经历也好,我一开始就是很共情李行亮的,但到了后面,看到网络对麦琳的声讨越来越激烈,我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这种共情。我在想,会不会麦琳也有自己合情合理的苦衷,只是她不会说?我是一个直男,我无法想象她的内心世界,只是思考把我推到了这个想要怀疑一下的位置。

说实话有些帖子看多了,我是感到一点对于理性主义的恐惧的。大家用那么理性的坚固的观点去分析一个活生生的人,你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这些素材结合各种各样的心理学黑话、社科流行语,编织成人们最想要相信的故事。从节目里到节目外,分工明确,有人负责高屋建瓴,有人负责复制粘贴。

当然也有人把麦琳当成受害者,把李行亮指控为元凶。我觉得那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操作。

有没有可能,他们只是两个普通人,像你我一样普通,名利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普通。他们都有私心,也都有苦衷,也确实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呢?必须分出一个极坏,一个极好吗?或者必须做实他们“一个被窝里睡不出两种人”吗?

大家可能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他们都没有那么奇葩,只是普通人卡在了常见的问题上。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和世界之间的不共戴天,可能是无解的。

继续阅读
精神按摩,免费
很多人的精神链条正在断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坡原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