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轮”病毒感染又双叒叕来了,听说亲吻能传播?
“新的一轮病毒感染来了,孩子高烧不退,嘴里全是疱疹,疼得吃不下饭,太可怜了!医生警告家人,不要亲吻孩子,孩子抵抗力太低,这次病毒是大人通过亲吻、唾液飞沫传染的……”
最近,这条消息又开始在朋友圈疯转,这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小编怎么觉得……这段话怎么这么眼熟呢!
于是,小编翻了一下朋友圈,发现它在去年8月、12月,以及前年,都非常活跃过。
有时候是提醒父母“换种爱的方式”
有时候经过包装,借某医院“主任”之名,重出江湖。
看来,这种“新型病毒”可能是个“老朋友”了。既然每次都能引发大家的疯狂转发,说明老母亲们见了它还是会瑟瑟发抖的。那么,它到底是啥?文中提醒的内容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别亲孩子嘴巴!
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陈和斌看了文章内容,推断作者想提醒家长们注意预防疱疹性咽颊炎。
他说,如果大人身上携带病毒,亲吻孩子后的确有可能造成传染。
一旦感染,多数会伴随人类身体中,可终身携带病毒,但抵抗力强者不一定发病,而年幼体弱者则容易发病。
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陈和斌介绍,疱疹性咽峡炎实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近距离说话、面对面睡眠呼吸、亲吻接触等。
它好发于夏秋季节,如今正当时。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7岁,以发热、咽红、咽痛、上颚粘膜水泡为主要症状。好在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症状轻微,病程一般在1-2周。
如果孩子有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症状,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的话,极可能就是它了!
这些疱疹周围还有红晕,1~2日后会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
这不是很像手足口吗?要怎么区分呢?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属于肠道病毒感染。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2,A3,A5,A6,A8和A10所致,手足口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为常见,两者同种不同型。
在发病部位上也有所区别:
另外,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是先发热再发现疱疹,突然性的高热不退,体温在 39-40 ℃ 左右,发热时还可能伴有抽搐,随后就诊时发现口腔有疱疹,孩子咽痛明显,吃东西哭闹难受。发热时间会持续 3-5 天。
大多数的手足口是先发出疹再发热(有的也会无热),一般是中低热,体温不高于38.3℃,咽痛症状比较轻,甚至有的孩子没有咽痛症状,发热 1-2 天就恢复正常。
疱疹性咽峡炎是无特效药的自限性疾病,大多数会在发病7-10天后自愈。
和大多数感染的疾病一样,不需要用抗生素,也没有任何抗病毒的特效药。但是,疱疹性咽峡炎会令宝宝非常不舒服,比如咽喉痛、发烧等,还是需要采取一些对症处理的方式。
发烧:精神不佳或高热,给予退热处理,推荐对泰诺林(乙酰氨基酚)或美林(布洛芬)。
咽痛:可以吃冰棍、冰淇淋或凉的水果和粥给予缓解,给宝宝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要咀嚼的食物,保证水分摄入。
如果宝宝持续高热、咽痛无法进食导致脱水、体温正常的时候精神状态差或出现肢体抖动、呕吐、抽搐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疱疹性咽颊炎的传播途径以“粪—口”的途径为主,也可通过呼吸道途径(飞沫、咳嗽、打喷嚏),可因接触患者粪便、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此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所以,近距离说话、面对面睡眠呼吸、亲吻都是有风险的。幼儿抵抗力差,一些消化道、呼吸道疾病,比如支原体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可能通过亲吻传播。所以,爸爸妈妈最好不要嘴对嘴亲吻宝宝哦。
如何预防,看这里!
1、少凑热闹
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已经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至少需要隔离两周。
2、勤洗手
孩子在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打喷嚏后,家长或看护人在接触孩子前,或替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3、勤清洁
孩子餐饮具、奶瓶使用前要煮沸或高温消毒;玩具及地面、家具等表面要每周清洁;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
4、多通风
居室要经常通风,家中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5、有分寸
与孩子亲热要“亲密有间”。
很多常见病原体无处不在,很多成人可能都是隐性感染者,而婴幼儿免疫力还未发展完善,与孩子太过亲密,有些病原体就通过唾液、飞沫传播悄悄传播给了孩子。
一般亲亲宝宝脸颊、拉拉宝宝小手不会有什么问题,蹭蹭小鼻子、或者抱抱宝宝等来表达对宝宝的爱意也不错,但绝对不要亲吻婴幼儿的嘴巴,也不要和孩子共用餐具,不要用嘴吹孩子的食物。
监制:邓志宏、王琛
制作:高琛琛
部分内容来自:好妈手册、丁香妈妈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