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村,不只是海淀人的,更是北京人那回不去的青春记忆!
印象中北京的地名中有几个“村儿”来着?
东边儿的幸福一、二、三村、塔园村。。。
还有就是在北京西边,有一个号称“新疆村”;
从曾经只有十几户居民的村落,
变成今天的繁华市区的--魏公村。
长在海淀的,骑自行车能到过的地方,
一定包含着这里--
两边有着伟岸的毛白杨的白石桥;
民大西门外的法华寺、
万寿寺、李四光纪念馆。
还有原来这里孩子爱去的天成小商品市场。
北京当年那些全国知名的学府,
全都在这一片了。。。。
出名的中央民族大学,
可是云集了全国各族兄弟姐妹。
还有东边儿的北方交通。
稍北的中央财经,再远的北师大。
正北理工,对面农科院,军艺。
更别说北边的人大,北大,清华,
这些世界闻名的学府了。
西边儿的北京电视台,北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往南的舞蹈学院,国图,首师大。。。。
这里有多少人整个青春的回忆啊。。。。
往往回忆多的地方,故事就一定多,
而今天的魏公村,
是“畏吾”即维吾尔族的旧称。
村以族名。后音近叫魏公村。
新疆维吾尔人在北京一带的活动,
最早始见于唐代的记载。
后来正德年间,太监墓志铭称"委兀村",
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畏吾村",
万历年间成书的《宛署杂记》称:"苇防护林地",
这些个都维吾尔族的译音。
"民国四年(1915)绘制的《实测京师四郊图》
标有魏分村,"文革"被发言权成"为公村",
1982年又恢复"魏公村"原名。
而今天的魏公村,早已成为繁华的市区。
也是几代人生活的家园,和求学人向往的高校聚集地。
而我们这一代,从一句玩笑的
“要成陶然亭,要分紫竹院”的谣传,
到现在再转到国图,突然觉得特别清寂。。。
还记得当年上学时去的首体的太阳阳?新潮流?
更多回忆还是当年手拉手的女同学吧。
还有那时大学生中流传过,找美眉去“火山”,
民族大学旁边的火山迪厅,在夜晚降临之时,
也是成为当时大学生们最爱去的地方。
到后来这里也被拆除,
以全新面貌示人~
不知道,到时候那些记忆还在不在?
多少人第一次约姑娘吃饭,
第一次和哥们儿喝的烂醉的青春记忆在这里,
那些刷过夜的网吧,
吃过多少回的金孔雀、泰家菜、蒙菜
还有最正宗的新疆羊肉串儿,
好像都没了吧。。。。
不知道今后这里还有没有“民族大融合”的美食天堂?
还有曾经著名的新疆村,除了好吃的的馆子,
也有“混乱”的印象抹不去,
有人开玩笑,说你要是在这点20串儿羊肉串儿,
然后烤完了说不要了,整条街的新疆人都追着你跑。。
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好笑。
不知道“新疆村”这三个字,
会不会今后只能以文字出现在人们面前了。
北京的魏公村,拆了,
就算您没有生活在这里,
也可能会在这里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
至少,您会路过这里,或是在这里下过馆子,
最少,您地铁也可能路过过这里。。。。
再来到这里时候,请来看看它的新颜,
然后回忆回忆那个年代。。。
-END-
本文来源:海淀这些事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