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10种家庭问题,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所谓健康的家庭,就是分化得好,成员间相互独立,不需要对方也能够独立活得下去,有了对方的意义在于活得更好。


    而不健康的家庭,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没有界限。


   以下是10种典型的中国家庭中存在的界限不清的情况,您的家中或是身边的亲友当中是否存在?


1.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和。
 
  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伪装得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理想化的一个父亲,是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 

   想像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就可以理解已经有了儿女的男人,在孩子们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2.有一个过分唠叨的妈妈


   妈妈对家庭的事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
 
——简单说,这个妈妈还停留在“口欲期”。
 
  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说出来,这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想象一下:一个家庭,爸爸在装模作样地严肃,妈妈在唠叨,孩子的感受是怎样?



 

3.家庭话题被限制


  在很多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
 
   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当父母开口谈学习时,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比如“性”这个是话题,是被很多家庭高度限定的一个。
 
但如果爸妈把自己内心修通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来限定孩子。
 
   当父母在孩子说到某个话题时感到不安,不让孩子讨论,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有可能那里就是自己无意识在着急,有个需要解开的心结。如果父母在此时,能够不断的清理自己的结,那么孩子将获得家族方式的解放,因为这个结,有可能是在自己童年被父母无意识地给植入的,
 
  有时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做父母的要清楚,这个限制不是因为自己的某个情绪,而是为了维持家庭之间必要的界限。这就需要两个人或一家人共同提前约定。


4.过度象征化
 

   很多孩子都在学钢琴。钢琴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代表,中国人给它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家长希望靠钢琴,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另一方面,学钢琴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考级,看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很多孩子没有机会亲近大自然,接近更加原始的东西,比如说象征化低的东西——泥巴、棍子,或一些小动物。
 
   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的降低,还会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时,他不说,反而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



5.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就是:一个人的背景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
 
  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
 
  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孩子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
 
每个大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
 
   只是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个好观众,为了显得逼真,一开始,他们往往也会复制父母的言行,在学校或社会上来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代价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真实的自我价值,因为在虚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记了原本的真实。
 
   同时,社会中,老师和某些同学,会迎合这样一种行为,被华丽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在潜能和特点是什么。
 
   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
 
相反,家庭背景也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
 
   孩子们在父母过度的遮掩中,听到父母心中认为自己不好的声音。善良的孩子也会呼应父母的心声,将自卑的种子种在自己心里,在学校羞于谈及父母。
 
   大家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这样一些可怜的人被欺负,而这种羞愧,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它传递着一种信息,解码出来就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
 
   周围的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
 
   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常常会不平凡,要么成人后,愤怒地来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或者破坏社会背景(极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要么自怨自恨,来吸取周围人的能量,他会无意识地制造出很多事件,让身边的人卷入悲伤的大海,或者带入愤怒的火山。所以,在他身边的人,常常会被动感受到一种无能的感觉。就如当年,体验到父母背景来压低自己,不让真实的自己得到发育。
 
   在家庭中弥漫着中药的味道,父母觉得孩子永远需要吃药,比如吃一些维生素之类的,这就暗示着孩子,你有病。
 
   还有就是,家庭里有一个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心生疾病,比如高血压、牛皮癣、眩晕症、偏头痛,而他本身是没有器官性病变的。
 
   这种情况,往往揭示的是这个家庭有被掩盖的问题,要么是跟上一代,要么是跟下一代,而这个人有很敏锐的感觉,他发现了,但同时很真实的表现出来时,被集体指责,所以,他往往悲哀地选择了牺牲自己,来维系家庭的表面平衡。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每个家庭成员,承担起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用心去感受备受指责的人,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借由他们的勇敢来看看自己的可能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里面往往是被压抑的真实自我,有的时候,人们会很恐惧看到这一点,这常常涉及到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到底是真实的强大,还是虚张的强大。
 



6.过度工作化
 

很多家庭的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但把孩子忽略了。
 
   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工作呢?这个理由一定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
 
   但真相是:家庭里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真实自我的地方。如果家长有很多时间在家,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会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所以,在外面跟别人玩,要安全得多。
 
   很多孩子其实被父母的过度勤奋工作给毁了,因为孩子被极大地忽略了。这样的父母对国家、民族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实在是亏欠伴侣和孩子太多了。


 



7.限制孩子的某一个兴趣特长
 

  孩子如果有某项能力上的缺憾,就说明父母离他过近,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把孩子给无能化了。


比如说,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好,但是学习一塌糊涂。


  孩子是想用成绩不好的方式来跟父母进行病理性的连接,意思是告诉父母,如果我有缺陷的话,你就可以乘虚而入靠近我。
 
这也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的表现。



8.家庭角色错位


  父亲母亲的角色在家庭中错位,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
 
  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势的隐形的状态,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
 
  这种情况最影响的是孩子对于性别的认同,以及成人后的亲密关系。



9.隔代卷入
 

  一个没有分化好的男人,跟一个没有分化好的女人结婚,然后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家庭就有可能是一种很黏糊的关系。
 
   因为他们怕这种黏糊的关系带来的错乱,所以他们有意无意的邀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进入家庭,这就是关系入侵。
 
这样子呢,就稀释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三代人像一锅粥那样的在煮着。
 
  夫妻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轴,一定要把这个轴守稳,只要是这个轴在,家庭的根基就没有问题。但很多家庭是将这个轴的权力,拱手出让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样就可能导致孩子的很多内心冲突。 



10.功利化的关系
 

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你因为你是我孩子,而不是你做了什么才爱,没有做什么就不爱。


  功利化的爱,是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你听话我才爱你。这种有条件的爱,反映在亲情里,尤其变得悲哀。
 
  人格没有成长好的人,在原生家庭没有分化好的人,无条件的爱会让他觉得恐慌,会让他觉得失去自己,所以,他需要用这种有条件的、可以外化的方式,来隔离跟另一个人亲密的关系。
 
分化好的家庭和分化不好的家庭,有什么区别?
 
  举个例子,你住在集体宿舍里,你在凌晨两点钟时,突然想放肆地唱一首歌,结果是你快乐的程度,跟别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你有多快乐,别人就有多痛苦。
 
在没有分化的关系中,某一个人的快乐,就是另一个人的噩梦。
 
  如果你住的是一个独立的房间,隔音效果还比较好,那就是你晚上随便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你快乐的程度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
 
这就喻指分化得比较好的。
 
  在家庭中的关系,如果爸爸妈妈在人格上有依赖,没有分化和独立的能力,孩子的离开就注定损害了父母的利益,所以孩子就会生各种各样的身心疾病,最严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因为精神分裂症永远都无法走出家庭。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wenlin-yd:文琳阅读 

  1. 大数据下的“亲情地图”

  2. 2017年生活服务业消费满意度报告

  3. 2018年中国乳品口味流行趋势报告

  4. 饮料市场谁主沉浮?

  5. 为什么咖啡在亚洲如此受人青睐?

  6. 最新公布的长寿法,喝茶排到第13,排第一的竟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