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行业分析
来源:汽车零部件模具与注塑
我们都说汽车产业是人类第一大工业品,主要是因为包括了整车和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产业,比汽车整车产业还要大,因为汽车在销售出去之后,在生命周期里面还需要更换启动电池,保险杠,轮胎,玻璃,汽车电子等等。
发达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和整车比较往往能够达到1.7:1,而我国只有1:1左右,换句话说,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是零部件配套比例还不高,虽然很多合资品牌,外资品牌乃至于自主品牌在中国生产,但是零部件一样要从国外进口。也就是零部件制造比汽车整车还要落后。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进口,是2017年我国进口的第二大工业品,仅次于集成电路。
就全球范围来讲,2018年6月《美国汽车新闻》在普华永道数据支持下,发布《2018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这里面全球最大的1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日本最多,有26家入榜;
美国第二,有21家入榜;
德国第三,有18家入榜;
中国第四,有8家入榜;
韩国第五,有7家入榜;
加拿大第六,有4家入榜。
我们熟知的全球五大常任理事国,法国只有3家,英国只有2家,俄罗斯1家也没有,其他印度也有1家,意大利有1家。所以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虽然弱,主要还是和美日德比较,另外韩国加拿大也很强。不看美日德韩之类,在世界上一看的话,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还是属于实力较强的一类。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这种,在汽车产业方面去工业化这么严重,对他们也不是好事。
2015年,工信部下达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调查研究”的任务,经过长时间调研,终于形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并且在2018年5月30日在西安发布,里面披露了很多有意思的数据。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非常大,全国竟然有超过10万家企业,其中有统计数据的有5.5万家,而规模以上(也就是年销售在2000万元以上)的竟然有1.3万家。这个1.3万家规模以上企业的数字对单个行业来说就很惊人了,2018年的今天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是37万多家。
这1.3万家规模以上汽车,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一家家看,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看龙头企业,也就是未来十几年还会活跃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骨干力量。
当然这些骨干力量,我们还是看国内的排名更为细致。国际排名里面,例如上面美国人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因为有些中国公司没有提交相关信息,而把一些规模巨大的中国公司遗漏了。这也是为什么每次看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中国公司入榜的数量总是比实际少,2018年只有8家的原因之一。
下图是201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以2017年营业收入为唯一依据。
点击查阅☞201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营收百强榜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潍坊柴油机厂(2007年8月改制为“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境内外投资者设立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是中国第一家在香港H股上市,并回归内地实现A股再上市的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商用车、汽车零部件),在国内各自细分市场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2017年集团收入超过2200亿元,其中来自汽车部分的是1000多亿。就集团营收来说,排在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的第二位,中国第二大机械公司。而排名第一的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国机集团,,由于我们制造业长期缺乏宣传,因此这家公司在公众面前没有太多印象。
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主要受惠于国内重卡市场销量持续增长和集团控股子公司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在重卡细分市场获得突破,销量大幅提升。集团专注主业,不断投入产品研发和有效控制成本,使产品更具成本、核心技术和质量竞争力,主营业务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约21.5%提升至22%。
公司共销售12L、13L发动机11.4万台,同比增长12.9%,重型发动机产品在重卡市场、5吨装载机市场、11米以上客车市场的优势地位仍然稳固。
同时,战略产品和战略市场销量增长明显,扬柴发动机销售5.9万台,同比增长20.9%;WP9H/WP10H发动机销售3.04万台,同比增长260.8%;WP13发动机销售2.2万台,同比增长6.7%;农业装备用发动机销售2.1万台,同比增长31.8%;叉车用发动机销售2,164台,同比基本持平。
华域汽车,是上汽集团旗下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017年,按合并报表口径,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04.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7%。
该公司的业务涉及六大领域:电子电器(摇窗机,发电机,起动机),功能件(制动钳,传动轴,助力转向机也就是打方向盘助力的结构,排气,空调压缩机,油箱等),热加工件(发动机零部件缸盖,缸体,活塞),新能源驱动电机,金属成型与模具(主要车身骨架件),内外饰。
虽然写的是什么都做,但是总有个主营业务吧?根据该公司的财报,2017年营收1329.6亿元,增长13.03%。内外饰为904.33亿元,占比68.01%,功能件为290.588亿元,占比为21.86%。然后是金属成型和模具,82.15亿元,占比6.18%。电子电器件42.42亿元,占比3.19%。
在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里面,有一家叫做延锋内饰的企业,就是华域汽车旗下的公司。内外饰主要是仪表板,门板,保险杠总成,座椅系统,车灯,密封件,安全带,安全气囊灯。
当然了,除了延锋内饰这个主力,华域汽车还有个叫做功能件的东西,占了21.86%的销售额,差不多接近300亿人民币。这个功能件是指什么呢?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传动系统,油箱,空调,排气,弹簧。如下图所示。
我们也看出来了,华域汽车虽然背靠上汽这颗大树,关键的发动机,底盘,变速器等业务都很小,有点可惜。
当然,华域汽车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公司里面,已经算是非常出色了,2017年该公司发展有三个亮点,一个是智能驾驶主动感应系统(ADAS)24GHZ后向毫米波雷达产品成功问世,成为国内首家自主研发实现量产的毫米波雷达供应商,这个是一个新领域的开拓,也是技术上的突破,雷达产品是很大的一块市场。一个是华域汽车成立了不少合资公司,但是通过不断持续回购,开始将合资公司变为全资子公司,2017年收购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50%股权,使得汽车智能照明业务成为公司全资掌控的核心业务;同时通过和博世的合作,华域汽车公司所属的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完成对德国博世公司持有的博世汽车转向系统(南京)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整合工作。
华域汽车目前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公司的重点在“3+2+1”即智能与互联、电动系统、轻量化3个专业板块,内外饰、底盘2个集成平台, 国内外协同的1个投融资平台。
可见除了传统的内外饰和底盘2大业务外,发展重点在于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另外轻量化这个词也请记住,在后面你还能看到这个词。
很有意思的是,在华域汽车的发展版图里面,没有看到重点发展燃油发动机,而是强调电动系统,可见很多巨头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都把汽车动力电动化看成是未来趋势,而对燃油发动机,似乎处于非重点发展的态度。
海纳川是北汽集团下属的汽车零部件企业,2017年营收达到512亿人民币,位居中国第三位,海纳川这个名字是2008年北汽集团设立零部件板块时,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起的。
我们可以看出来,从第一名潍柴的超过2000亿营收,到第二名华域汽车的超过1300亿营收,到第三名的时候,营收就只有500亿多点了,断崖式下降。
海纳川公司职业生涯的亮点,一个是收购了全球第二大汽车天窗企业荷兰英纳法集团,并且将英纳法集团的产品引入到中国市场,英纳法集团销售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四五亿欧元,发展到2017年的11亿欧元以上,其中中国区收入占到了该公司的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海纳川公司在收购英纳法之后,也在不断向中国转移技术,实现共同发展。2017年,英纳法中国研发部在研的高端项目,就包括本田讴歌TLX、捷豹X760、沃尔沃全新一代XC60、宝马新1系等天窗开发;推出了首个自主开发平台化天窗项目的产品—吉利博越NL-3A;并且量产了首个英纳法中国研发部设计制造的全景天窗,该产品适配日产高端品牌英菲尼迪QX50车型并且全球供货。
收购英纳法可以说是海纳川第二骄傲和成功的亮点,也让海纳川建立起了全球研发体系。
另外一个是2017年旗下上市公司渤海汽车公司6150万欧元收购了德国TRIMET汽车公司75%的股份。该公司多年来为戴姆勒、宝马、奥迪、大众、沃尔沃等品牌,提供铝合金零部件的开发与生产服务,拥有领先的研发及制造能力。渤海汽车是北汽集团汽车零部件板块唯一的上市平台。
第三个亮点是为北京奔驰供货,海纳川李尔公司是北京奔驰座椅模块供应商,海纳川海拉为北京奔驰E级、C级改款、MFA2平台的多款车型提供前大灯、高位刹车灯、牌照灯、内饰通用小灯等产品的配套供货。海纳川旗下的渤海汽车与韩国翰昂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为北京奔驰定点生产汽车空调系统。当然,不管是海纳川李尔,还是海纳川海拉,都是合资公司,像李尔是美国汽车零部件公司,海拉则是德国汽车零配件公司。
总体来说,海纳川的主要业务还是来自于北汽集团自己,2017年其来自北汽集团的收入占到了70%。比如北汽旗下的BJ越野车,海纳川为BJ40、BJ80系列车型配套提供了车身、内饰、座椅等产品。北汽新能源旗下ARCFOX品牌首款量产车型——LITE,其内外饰、线束、空调、车灯、底盘、车身、安全件等八大类产品均为海纳川同步研发配套。
海纳川总的来说,发展速度还是很快,2008年刚成立时,只有31亿元的销售额;而到2017年,已经发展到两万多名员工、销售额达到512亿元。发展速度可谓惊人。不过其研发能力仍然是短板,海纳川旗下比较强的企业,可以说基本是合资公司以及新收购的公司,比如天窗的英纳法,座椅的李尔、车灯的海拉,此外海纳川还和安道拓、天纳克、莱尼、海斯坦普以及国内的江南模塑,航盛,延锋等零部件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海纳川公司在官网提到自己的研发能力的时候,是这么写的:“截止目前(2018年),海纳川已经拥有以英纳法天窗为代表的全球化研发体系、以渤海活塞为代表的国家级研发中心、以北汽模塑为代表的省级研发中心……此外,海纳川海拉、延锋海纳川等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两级研发队伍数量超过千人。”
这里面只有渤海活塞(目前已经更名为渤海汽车)是海纳川完全自己旗下的国内企业,其他四个名字都是合资或者是收购的外资天窗企业(英纳法)。而且海纳川自己把英纳法天窗,作为自己全球研发体系的代表。
当然,海纳川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全国范围内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发展,公司在全国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沧州、江苏镇江、广东增城、江西景德镇、湖南株洲、重庆,云南瑞丽,山东滨州和烟台等地都建有生产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其高端的研发能力,主要集中在北京总部和上海研发中心两个城市。可见高端的就业机会还是在一线城市。
海纳川的前景,主要还是要看北汽的发展,而北汽的自主品牌发展并不如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海纳川还是要依靠北京现代,北京奔驰等合资品牌的发展而壮大。不过海纳川已经足够成功了。
前面说海纳川成立十年来,收购英纳法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盈利和技术提升,是海纳川的第二大可以骄傲的事情,那么第一大骄傲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实现对北汽合资公司的供应商替代。
以合资公司北京现代为例,在2002年北京现代成立之日起,北京现代的零部件供应权就被韩国方面牢牢控制,现代摩比斯是垄断性的零部件供应商,中国供应商很难进入,同时还通过零部件形式将合资公司整车的利润转移到了现代摩比斯这样的零部件企业身上。北汽成立海纳川汽车零部件公司,可以说成功的实现了逆转,一举实现逐步给北京现代批量供货,海纳川公司也成功的实现了高速度发展,短短十年就从31亿的营收,变成一个500亿级别的公司。
目前,海纳川公司也把全面新能源化和轻量化作为主要方向,这和上汽旗下的华域汽车可以说不谋而合。
中航汽车本来是中国整合汽车产业的“失意者”,2008年,中航工业雄心勃勃的筹划组建中航汽车,将旗下昌河、哈飞、东安发动机等整车及发动机生产企业纳入该公司,计划在汽车产业进行一番作为。但是在2009年,在国家统一安排下,中航工业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进行汽车资产重组,组建“大长安”,中航汽车整车及发动机等主要资产划拨到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中航工业旗下只剩下数十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单独看每一家,业务,规模和技术都很弱小,销售收入累计不到百亿元。
可以说这一年是考验中航工业在汽车产业走向和生存的一年,由于当时欧美各国刚刚经过金融危机,很多优质的企业估值很低,业绩也不好,经过审慎的考虑,中航工业决定通过收购和兼并海外知名企业来反哺自身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
在辗转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中航工业看中了通用汽车旗下的耐世特,这是一家优秀的转向及传动系统供应商,主要为宝马,通用,标致雪铁龙这样的欧美汽车公司供货。这家公司也是2018年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2011年4月,中航工业联合北京亦庄国际汽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完成对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的全资收购,耐世特成为中航工业旗下中航汽车的全资子公司。
可以说到今天为止,中航工业公司在汽车领域最大的功绩,就是一举收购了耐世特公司。中航工业在收购耐世特后,由中国航空汽车系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桂彬兼任耐世特CEO,并且带领耐世特实现了营收的利润的高速增长,2011年耐世特营收为22亿美元,到2017年今天已经上涨了76%,同时收购之初耐世特是家纯正的美国公司,为了实现融合和管控,除了由赵桂斌担任CEO之外,中航工业指派柳涛担任耐世特公司全球运营官。2017年,耐世特公司营收38.78亿美元,同比增长0.9%,股东净利润3.518亿美元,同比增长19.4%。耐世特公司的营收占了中航工业汽车系统控股公司的三分之二左右。
同时,中航工业公司也对耐世特的研发体系进行了改造,耐世特每年的研发投入高达数亿美元,中航公司在并购耐世特之后,对研发中心所在地进行了调整,在中国建立“核心”研发中心,让中国研发团队引领耐世特管柱式和有刷式电动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董事长赵桂彬在2017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立这样具有原创开发能力的研发中心要经过多年的努力,要得到技术授权,实现试验计算能力的逐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核心技术应用到原创开发引领的转变。”
中航工业并没有止步,该公司在2015年9月,成功收购了美国瀚德汽车,一举拓展了自己的车身密封件业务,此次收购金额5.72亿美元。这也是当时(2015年)中国有史以来对美国汽车产业最大的并购案。
瀚德公司是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国际化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是世界一流的汽车密封和防震产品供应商,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8.25亿美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拥有15个工厂和5个技术中心,其关键客户包括通用汽车、福特、大众集团、宝马、戴姆勒、克莱斯勒等主流整车厂和北汽、一汽等自主品牌。
中航工业公司是我国的国家队,我国的国家队有一个特点,就是千万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谁能想到,中石油,中远公司不只是卖石油的,搞运输的,其实也是制造业公司。中航工业也是一样,他不只是搞航空的,也是中国前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实际上中航工业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就是并购狂人,在我之前的文章里面,就写到过中航工业在海外的并购,可以说是到处出击,充分利用中国积累起来的资本优势,淘到了不少优质欧美制造业企业回来。像现在一年两百多亿人民币销售额,20多亿人民币净利润的耐世特,2010年签署收购协议的时候,中航工业只花了4.4亿美元,真的非常划算。
该公司是上市公司,2017年均胜电子实现总营收266亿元,同比增长43.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5亿元,同比下降12.75%。
均胜电子非常年轻,2004年才成立,当然我们也能看出它和前五名的不同,那就是它是一家民营企业。均胜电子本来是国内汽车电子的龙头,但是目前已经成了一家以汽车安全业务为主的汽车零部件公司。
2016年2月,均胜电子宣布斥资9.2亿美元收购美国公司KSS Holdings,Inc.(简称 KSS)并以1亿美元对其增资。还记得上文2015年中航工业5.72亿美元收购美国瀚德汽车,创造了有史以来对美国汽车产业最大的收购案吗?到2016年这个记录就变成了9.2亿美元,记录的打破简直不要太容易。
KSS总部设在美国密歇根州斯特林高地,是安全气囊、安全带和方向盘等汽车安全系统和其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及制造者。该公司从上世纪50年代起,涉足汽车安全产品市场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有约11000名工人,在美国、德国、中国、韩国和日本拥有五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过900人。2015年实现营收超过15亿美元。
全球汽车安全领域四强,分别是美国天合汽车(TRW,后来被德国采埃孚收购),日本高田气囊,美国KSS,瑞典Autoliv。均胜电子通过收购一举成为该领域全球四强。
KSS在被均胜收购后,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16年营收增长了22.2%,2017年营收更是进一步达到了138亿元,并且手持订单量更是超过100亿美元。
除了被动安全外,KSS主动安全产品也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获得新增订单超过1亿美元,在手订单总量超过2.4亿美元。目前拥有环视系统、前视系统和内视系统三大摄像头类ADAS产品。
收购KSS,也让均胜电子的体量上了一个台阶,2015年,均胜电子实现营业总收入80.83亿元,同比增长约14.21%;到2017年营收就变成了266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均胜电子进一步盯上了全球四强之一的高田气囊,2017年11月,均胜公司发布公告,将以不超过15.8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日本高田除气体发生器 资产以外的主要资产,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预计不少于4.35亿美元,以及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 的资产包,不承担其债权、债务。目前到2018年均胜发布2017年财报为止,高田资产已完成交割,均胜公司获取原高田客户集团提供的约210亿美金订单,其中2018年预计订单量不少于50亿美元。
均胜电子公司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产品生产厂商,目前均胜电子正在将高田公司和KSS公司进行整合,整合为均胜安全公司,在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领域,均胜安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瑞典Autoliv公司,均胜安全年销售收入近70亿美元,市场份额接近30%,彻底改变产业链格局。
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均胜电子总营收为266亿元,可以预见,当2018年高田气囊的报表合并完成后,均胜电子的营收将会大大上一个台阶。目前均胜电子的客户涵盖宝马、戴姆勒、大众、奥迪、通用、福特等全球整车厂商与国内一线自主品牌;并通过购买高田主要资产,成功进入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供应体系。 均胜电子2017年的销售额,65.16%来自海外地区。
除了汽车安全的主业务外,均胜电子还有其他三大领域。
一、人机交互产品(HMI)和智能车联业务(connectivity)。这个人机交互并不难理解,比如说你调节广播音量和频率的几个旋钮和按钮,就是人机交互产品,其他例如控制空调温度的按钮,中控屏等等都是。2017年公司在人机交互产品实现全年营收54亿元,同比增长5.76%,随着 HMI形态从按钮、旋钮式逐渐转变 为屏幕触控式的趋势,均胜电子的触控反馈技术已率先在奥迪 Q7、A6、A8 等车型上实现量产。
智能车联业务方面,2017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保持强劲增长。这个车联业务是什么呢,我们最常见的汽车导航系统,汽车娱乐系统,以及汽车自身的信息处理上报到手机APP等等。
均胜智能车联主要是以下功能:1)能实现诸如实时交通、天气、导航、实时定位等基础服务及其在线更新,和车内信息加密和身份认证;2)通过手机用户端,驾乘者能移动操作无匙进入、个人问候、无匙启动、停车及通行费支付、共享汽车、所有权转让、私人数据收集等。3)实现与有关车辆或单位的后台联通、数据交换,比如实现系列实时预警,包括信号设备识别、突发事件预警、堵车预告、危险位置报备、违章提醒、道路施工预告、弯道预警、变道预警、碰撞预警、绿灯通行时速提示和排队提示等。
以上功能的电子控制单元需要综合GPS、无线、云端、蓝牙等基础技术。在这方面,均胜电子主要通过之前收购的德国PCC公司,融合PCC公司的软件和算法技术优势,实现自主研发,同时由于旗下德国PCC的客户主要为大众公司,因此均胜电子在车联网方面2017年一举获得了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40亿人民币的订单。
在汽车电子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普瑞公司,在2018年该公司仍然是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2011年5月,均胜电子以1.2亿欧元的价格,嗯真的很低,收购了普瑞74.9%的股权。普瑞是一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主要研发和制造驾驶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电控单元和传感器系统等汽车电子零部件,2010年销售额为3.5亿欧元。在2010年汽车电子行业发明专利排行榜上,普瑞公司更以98项发明专利高居行业第七,位列德尔福技术、大陆汽车系统等汽车零部件巨头之前。宝马iDrive和奥迪MMI系统多项重要技术专利都由普瑞拥有。2012年,均胜公司进一步通过收购获取了普瑞100%的股权。
二、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BMS)。新能源汽车电子业务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5.9亿,同比大幅增长33.5%,新增订单约12亿元。尤其是均胜电子公司是宝马新能源汽车BMS独家供应商,伴随着宝马新能源车在全球范围内的火爆销售,成为全球唯一可能挑战特斯拉的高端电动车品牌,均胜电子BMS销量实现大幅增长。
不仅如此,均胜公司和奔驰合作开发的48V混合动力系统于2017年第三季度量产供货,均胜自我评价称这是在BMS软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巩固了公司在电动汽车电池管理领域上的领先地位。 除宝马奔驰外,均胜公司实现为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的量产供货,并获得国内南北大众MQB平台新能源车 BMS 订单,另外还是保时捷无线电池充电,吉利和沃尔沃的BMS供应商。
三、功能件业务。2017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6亿,同比增长8.7%,子公司Quin 新客户开拓顺利推进,到目前均胜公司已完成对Quin剩余25%股权的收购。
2014年12月,均胜电子发布公告,以9000多万欧元,收购德国汽车零部件优秀企业Quin GmbH,该公司是德国高端方向盘总成与内饰功能件总成供应商。Quin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9200万欧元,2014年1至9月营收达7.78亿元人民币,并购当年较去年增速超过20%。客户包括BBA三巨头在内的众多整车企业。在所在行业细分市场,QuinGmbH排名全球领先。收购时拥有员工超过1000名,是高端汽车方向盘总成的领军企业,
除了以上几大主要业务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均胜公司还在2014年6月,通过控股子公司德国普瑞以1430万欧元购买瑞士Feintool公司持有的IMA公司100%股权和相关知识产权。IMA公司是全球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公司。成立于1975年,总部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安贝克市。IMA在工业机器人细分市场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客户包括汽车、电子、医疗和快速消费品领域的一线跨国集团。2013年,IMA实现销售收入3398万欧元,净利润134万欧元。
工业机器人项目是均胜产品系的一大亮点,可以在均胜众多工厂里面形成内配套效应,提升竞争力。
主营业务是铝车轮轮毂,同时还做铝汽车底盘,装备,模具等等。技术含量肯定是有,在该公司网站上,是这样写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铝车轮和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出口量第一; 2017年,中信戴卡取得收入人民币260亿,较上年增长32%。在欧洲,半数以上的汽车上都有戴卡制造的零部件,具有较强的供货能力。”
该公司位于河北省,可以说和长城汽车一起撑起了河北汽车工业,同时也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以后提起河北的汽车工业,不要只想起长城汽车。下图是中信戴卡的核心产品轮毂。
中信戴卡不只是汽车行业最大的铸造企业,2018年5月14日,中国铸造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揭晓中国铸造行业综合百强企业榜单,中信戴卡被排在中国铸造行业综合百强企业榜单榜首。另外该公司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如果不计算耐世特这种虽然被收购,但是仍然保留了一定独立性,带有美国特征的公司,应该说中信戴卡是具有最高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信戴卡公司除了做轮毂以外,还做起了装备和模具制造。下图就是中信戴卡的低压铸造机自动化产线。
事实上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还有很多希望之星,这个以后再分析。这里做个简单的总结。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体量上其实已经很庞大,但是集中在外围部件。2018 年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里面的中国企业有延锋内饰,耐世特汽车,海纳川,中信戴卡,德昌电机,五菱工业,敏实集团,普瑞总共八家。这里面普瑞已经被均胜电子收购,耐世特已经被中航工业收购。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仔细看,会发现中国最大的潍柴,还有均胜电子之类都没有上榜,并不是因为体量不够,而是因为没有递交足够的数据和信息。
这个全球百强榜里面,最后一名的营收是13.88亿美元,按照2017年6.75的汇率,大约就是93.7亿元人民币,我们仅仅看2017年的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榜,会发现有18家企业可以超过这条线,2017年的排行榜用的还是2016年的数据,今年的中国百强榜还没有发布,否则肯定还会更多。
当然,量是在逐渐往上,但是差距的确还是巨大的。我们从宏观上来看,根据工信部2018年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只是统计规模最大的2000多家汽车零部件汽车,产值(销售额)分布是这样的:
车身内外饰440家(21%),产值规模12270亿元;
动力系统612家(29.1%),产值规模6147亿元;
悬架系统148家(7%),产值规模1730亿元;
制动系统131家(6.2%),产值规模1476亿元;
铝车轮54家企业(2.6%),产值规模1450亿元;
转向系统175家(8.3%),产值规模1225亿元;
新能源汽车系统68家(3.2%),产值规模1222亿元;
空调系统22家(1%),产值规模346亿元。
可以看出,我国在比较大的子系统方面,只有内饰外饰做的最好,这恰好是最低端的。
另外一个是发动机,主要是我国卡车之类的商用发动机有很高的占有率,轿车发动机暂时还不行,不过总体而言发动机也算是我国汽车产业比较争气的领域之一了。其他的子系统,总体销售额都很低。
二、国外的技术来源正在逐渐对中国关闭。从本文可以看出,中国在2008年之后,利用欧美产业处于低潮,在危机过后经营不利的情况,凭借着强大的资本力量,从欧美购买了不少优秀制造业企业,而且价格总体都很便宜。
三、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是真的把电动化作为方向。另外看这些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的发展重心和规划,都是以新能源汽车系统和智能化互联为方向,也就是把汽车做成一个移动的电子产品,重点研究电驱动,电控,智能互联,汽车电子产品等
四、国产整车是国产汽车零部件的基本盘。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