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材料行业研究报告
▌大陆电子未来五年新成长机遇:由元器件到材料,显示材料机会大
大陆智能手机周期大市值Tenbagger:主要集中在元器件领域
回顾2010年以来大陆电子产业发展历史和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和市值中长期走势,可以发现智能手机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带来:
(1)苹果、三星、华为等品牌出货量的持续高成长,苹果公司(AAPL.O)股价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间增长超过22倍;
(2)大陆消费电子上游元器件、模组供应链优秀公司的业绩数十倍增长,并诞生了多个高市值的Tenbagger,如立讯精密、舜宇光学、欧菲科技、大族激光、信维通信、歌尔股份、顺络电子等。
根据Wind数据,200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74亿部,2018年出货量达14.2亿部,期间出货量增长8.15倍。
过去十年全球智能手机品牌格局也有较大变化,国际品牌三星和苹果持续领先,国产品牌强势持续崛起:根据IDC数据,2009年Q4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名分别为诺基亚、黑莓、苹果、三星和HTC,2018年Q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分别为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
大陆智能手机上游元器件和模组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国产品牌崛起以及大陆供应链的成本和人口红利的基础上实现了超高速的持续发展,相关公司主营产品的全球份额营收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均有质的飞跃。
站在目前时点,大陆电子行业面临两个大背景:
(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进入瓶颈期,维持在每年15亿部左右;
(2)国内手机上游元器件和模组行业已出现多个百亿级营收和市值的公司。
我们判断大陆电子产业未来系统性成长机会将由元器件、模组环节切换到上游核心零组件和材料环节:
(1)国内元器件和模组业务已经做强做大,具备发展上游的基础;
(2)上游核心零组件业务国产化率、盈利能力好,具备国产化必要性。
大陆显示材料机会大:空间大,国产化基础好
全球电子制造产业主要下游包括通讯、电脑、消费电子、工业医疗、汽车电子等,根据ICInsight数据,2017年全球电子制造产业产值规模约为1.5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其中通讯和电脑市场规模分别为4900亿美元、4040亿美元,两者之和占比超过50%。
全球电子产业上游中,重要的元器件和模组行业包括IC(处理器、存储等)、屏幕、射频器件、摄像头、PCB、被动元件等,以iPhone为例,我们可以发现iPhone的BOM重要组成是显示触控模组、AP芯片、RF/PA、NAND、DRAM、Camera、电池等,均是BOM成本占比较高的。
需求端,面板行业是全球第二大千亿美元规模的电子零组件,仅次于IC。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数据,2017年全球IC行业市场规模为4204亿美元(Gartner数据),面板行业市场规模为1544亿美元(IHS数据),摄像头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IMARC数据),PCB市场规模为588亿美元(Prismark),RF元件市场规模为65亿美元(PolarisMarket数据估算),可以看出面板行业是整个电子零组件行业中仅次于IC行业的第二大产业。
关注微信公众号“报告研究所” ( 公众号ID: touzireport) 获取更多深度行业研究报告。
供给端,大陆面板产能超过韩国已成为全球第一,产能份额持续增加。
从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面板产业从产业化到扩大化生产到国际产业转移,产能基地从日本到韩国和中国台湾再转移到大陆:
(1)根据IHS数据,2017年大陆面板产能面积约1亿平米,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
(2)根据目前各家面板厂的产能扩张规划,全球扩产大尺寸LCD和OLED的厂商多为大陆厂商,非大陆厂商以韩国扩产OLED产能为主,根据IHS数据,预计到2023年大陆LCD产能将占全球产能约60%,OLED产能约占40%。
韩国和中国台湾显示材料产业发展规律
重要规律:面板厂产能扩张将带动上游材料产业发展。
根据全球面板产业转移路径,全球面板产能制造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大陆,同样带动了日韩和中国台湾的显示材料产业发展。
目前显示材料行业全球知名公司主要集中在日韩地区,例如韩国SDI、LG化学、SKC、Kolon、德山、斗山,日本住友化学、出光兴产、日东电工、DNP、凸版等。
我们从LGDisplay和LG化学以及三星电子和三星SDI的营收增长历史和趋势可以看出韩国显示面板产能的增加和显示材料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
(1)三星SDI公司1995年营收为21.4千亿韩币,2004年营收达93.2千亿韩元,
(2)LG化学2001年营收为40.0千亿韩元,公司营收持续增长,到2017年公司营收达257千亿韩元。
同样中国台湾显示材料知名公司奇美和明基的高速增长期也是下游中国台湾面板厂产能
增加的时期:奇美和明基营收增长最快的周期是21世纪初到2010年左右,该周期也是群创友达发展较迅速的周期。
▌显示材料:全球超过800亿美元市场,大陆市场高成长+弱周期,2019年开启黄金投资周期
真成长:上游材料国产化空间大,处于加速成长拐点
全球FPD行业需求稳定,LCD大尺寸化+新应用以及OLED是核心驱动力
FPD行业千亿美金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稳定增长。
根据IHS数据,按照收入口径,2017年全球FPD行业规模约1530亿美元,其中LCD市场规模约1300亿美元,占比85%,OLED市场约230亿美元,占比15%。
按照面积口径,全FPD市场面积需求为1.85亿平米,其中LCD面积需求为1.8亿平米,OLED需求面积为0.05亿平米。
LCD市场规模相对稳定,OLED行业高成长性。根据目前全球各家面板厂的产能规划以及下游需求来看:(1)未来全球LCD由于产能基数较大,未来面积需求增速每年在5%左右增长,对冲行业asp下降趋势,LCD市场规模保持在1300亿美元左右,(2)OLED产能未来3年左右是大陆产能扩张高峰期,产能面积增加每年在30%以上,行业规模将保持较高增速。
TV 应用主导 LCD 面积需求。按照面积口径,由于 2017 年 LCD 需求占整个 FPD 面积需求 97%,我们基本可以用 LCD 下游需求来分析整个 FPD 的下游需求。
根据 Witsview2017 年 12 月数据,全球 LCD 下游需求主要由 TV、Monitor、手机和 NB 构成,分别占比 74.6%、 9.8%、7.8%、5.4%,可以看出 TV 市场占据 FPD 最重要的面积需求。
TV持续大尺寸化驱动需求增长。
根据ihs数据,2013-2017年全球LCDTV市场每年出货量维持在2-2.5亿,保持相对稳定,LCD市场对LCD需求的拉动主要是依靠TV平均尺寸的持续增加在驱动:
(1)2010年全球TV平均尺寸约为33寸,2017年全球tv平均尺寸约为43寸,每年平均尺寸增加超过1寸;
(2)随着大尺寸TV和tv面板成本和价格持续下降,大尺寸tv销量占比将逐步提升,根据ihs数据,2024年全球TV面板平均尺寸将超过50寸。
同时随着商业显示领域大尺寸LCD显示应用蓬勃,大尺寸面板需求将持续增加,目前重要的商用显示领域主要包括:(1)教育电子白板,(2)会议智能交互终端,(3)电竞显示屏幕等。
大陆将主导未来全球FPD产能
目前全球面板厂产能大陆和韩国基本持平,根据目前各家面板厂的扩产技术可以看出(1)LCD扩产以大陆地区为主,(2)OLED扩产以韩国和大陆两地的厂商为主。
根据DSCC数据,2017年全球FPD产能占比中大陆、韩国、中国台湾分别占比35%、29%、29%,预计到2022年大陆占比50%,远远超过韩国和中国台湾的22%和20%的份额。
我们认为,大陆FPD产能持续扩张的主要原因有:(1)显示面板行业新应用、新产品需求旺盛,(2)大陆电子制造产业集群优势明显,(3)FPD行业有一定后发优势属性,并且大陆技术高速发展,(4)大陆地方政府在资金实力和支持力度上有较大优势。
显示材料市场规模超过800亿美元,大陆需求和OLED材料需求旺盛
目前市面上没有显示材料行业规模统计数据,我们尝试进行初步估算:
(1)显示材料是显示面板的主要营业成本构成,且成本占比相对稳定
(2)面板行业营收市场规模扣除毛利润后即得到营业成本
(3)显示材料行业市场规模=显示面板行业市场规模*(1-行业平均毛利率)*(显示材料/营业成本的平均值)。
我们估算得出全球2017年显示材料市场规模超过800亿美元:全球2017年显示材料市场规模=(1308+226)亿美元*84.8%*65.6%=853亿美元。
基于未来全球FPD产能扩张的变化趋势我们判断,全球显示材料市场:(1)大陆地区显示材料需求旺盛,持续增长;(2)全球LCD材料需求相对稳定,OLED上游材料需求成长性高。
弱周期:需求增长,与宏观经济景气度关联度低
面板制造环节的周期性
面板制造环节由于重资产以及跟下游电子终端需求较高关联性,因此产品价格有较大波动,表现为面板公司:
(1)营收增速与宏观经济景气度较大关联度;
(2)盈利指标例如毛利率净利率跟随宏观经济景气度波动较大。
跟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四家面板厂营收增速波动与GDP增速波动的关联性可以看出面板制造行业的周期性:
(1)韩国名义GDP增速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三星、LGD营收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中国台湾名义GDP增速较低,群创友达的营收增速处于较低水平;
(2)本国/地区的GDP增速中短期波动会带来面板厂营收增速的波动。
从LGD和群创的季度毛利率和净利率波动可以看出面板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较明显周期性:
(1)LGD从2015年Q1毛利率约20%持续下降到16年Q2的10%左右,再提升到2017Q1的25%,再下降到2018Q2的10%,净利率也大幅波动;
(2)群创2015年Q1毛利率20%左右,2016Q2毛利率为负,2017Q2毛利率超过20%,2018年Q2毛利率约10%,净利率也大幅波动。
显示材料环节的弱周期性属性,大陆需求量持续增加
对行业进行量价拆分后,我们可以发现:显示材料行业的景气度主要由:
(1)需求量主要是由面板面积需求量决定;
(2)价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每年稳定下降,盈利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对全球面板厂的每年CAPEX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展:面板厂每年营收增速受宏观经济影响,但韩国和大陆面板厂CAPEX持续创新高,中国台湾面板厂2010年以后capex下滑且保持在较低水平。
因此我们判断未来需求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下,韩国和大陆需求表现出结构性更高景气度。
从需求量的角度,大陆地区面板产能持续增加,将拉动上游材料需求持续增长。
根据DSCC数据,2017年大陆地区面板产能为0.95亿平米,预计到2022年产能规模增长到2.08亿平米,增长超过1倍,其中(1)2017年大陆LCD产能面积为0.94亿平米,预计到2022年达1.88亿平米,产能规模接近翻倍;(2)2017年大陆OLED产能面积为64万平米,预计到2022年超过2000万平米,增长超过30倍。
▌重要投资机会:偏光片、液晶材料、靶材、OLED材料、PI等
显示材料概述
显示材料,按照制程主要分为Array制程材料、Module制材料和模组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主要分类LCD材料和OLED材料:
(1)LCD上游材料零组件中重要的BOM成本构成中主要有:偏光片、滤光片、玻璃基板、背光模组及其光学膜、液晶材料、驱动IC、靶材等化学品;
(2)OLED材料除了LCD通用材料,有OLED发光材料、柔性PI材料、柔性触控材料等。
我们认为,显示材料中重要关注:
(1)LCD里面BOM成本占比较高、国产化率低的材料;
(2)OLED材料里面的新增材料。
▌偏光片
偏光片,全称为偏振光片,可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自然光在通过偏光片时,振动方向偏光片透过轴垂直的光将被吸收,透过光只剩下振动方向与偏光片透过轴平行的偏振光。
偏光片是将聚乙烯醇(PVA)膜和三醋酸纤维素(TAC)膜经拉伸、复合、涂布等工艺制成的一种高分子材料,是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原材料之一。
偏光片中起偏振作用的核心膜材是PVA膜。
PVA膜经染色后吸附具有二向吸收功能的碘分子,通过拉伸使碘分子在PVA膜上有序排列,形成具有均匀二向吸收性能的偏光膜,其透过轴与拉伸的方向垂直。PVA膜拉伸及碘分子排列情况如下表所示:
液晶显示模组中有两张偏光片分别贴在玻璃基板两侧:下偏光片用于将背光源产生的光束转换为偏振光,上偏光片用于解析经液晶电调制后的偏振光,产生明暗对比,从而产生显示画面。
按照产业链结构,偏光片产业链主要包含上游原材料(PVA、TAC等)、偏光片生产和下游显示终端产品,其中核心的代表性环节以及公司有:
偏光片:三星,LG,住友化学,日东,奇美,三利谱等;
TAC膜:日本富士,柯尼卡美能达等;
PVA膜:日本可乐丽,日本合成化学等。
偏光片是TFT-LCD面板的关键上游材料、在面板成本占比约为10%,目前行业规模超过100亿美元,其市场未来供需状况和成长性与TFT-LCD面板市场息息相关。
随着包括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终端出货量和平均显示尺寸的增长以及新型应用市场迅猛发展,均带动了偏光片市场需求的平稳增加。
IHS数据显示,全球偏光片产能预计将从2014年的5.82亿平米增加到2019年的7.28亿平米,年复合增长率为5.75%。未来五年内,偏光片市场供需均保持稳步增长,基本处于紧平衡状况。
2016年1月,Displaybank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评估供需状况的glut值分别为13%、10%、14%、15%、11%和7%,2018年、2019年供需状况将更趋紧张,有可能会导致阶段性的短缺。
随着国内新投高世代LCD生产线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和新生产线的陆续投产,国内液晶面板行业预计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目前全球范围内新增LCD产线基本集中在大陆,主要投资主体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等,根据目前产线规划可以判断中国将成为全球偏光片新增需求主要市场,预计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
从生产厂商角度分析,由于偏光片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全球的偏光片市场主要被LG化学、住友化学、日东电工等几大厂商垄断。但随着新兴市场持续的技术积累,日韩厂商的市场集中度有所降低。
在大陆LCD偏光片市场中,主要竞争公司有三类公司:
1)纯外资公司,如日本住友化学;
(2)外资公司大陆子公司,如LG、奇美在国内的生产线;
(3)本土公司和外资公司,例如东旭光电与住友化学的合资公司;
(4)本土公司,如三利谱、盛波光电,在过去是外资公司和外资公司子公司这两类公司主导国内市场,近些年合资公司模式发展迅速、本土公司也崛起趋势显著。
目前国内能具备偏光片量产能力的公司中国主要有三利谱、盛波光电、锦江集团等,其中三利谱规模最大,根据IHS数据三利谱偏光片产能2016年占全球产能6%,领先于国内其他偏光片公司。
三利谱和盛波光电是国内领先的两家公司,规模相当,两家公司营收增长较快的时间是12-15年,之后因为新产品和新产能的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16年后增速有所放缓。
18年之后随着新的产品线的建成和大规模投产,国内的偏光片产业未来几年将迎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
根据三利谱的2018年半年报,公司在合肥的新产线1330MM已经投产,客户审厂工作主要针对电视类产品。
大客户京东方和惠科审厂主要工作已完成,并已经小批量供货,即将进入大批量供货阶段。
我们预计,随着公司产能的逐步释放,2019年营业收入有望实现较高增速,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液晶材料
液晶材料是LCD三大主要材料之一,主要用于液晶面板的生产和制造。
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既有液体的流动性又有晶体的各向异性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制造过程是从基础的化工原料材料合成为普通级别的液晶单体,经过纯化,除去杂质、水分、离子,升级为电子级别的液晶单体,再由这些电子级的液晶单体以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达到均匀、稳定的液晶形态形成混合液晶。
混合液晶经过LCD制造商的生产工序与其他相关材料组装在一起,成为液晶显示器面板,再装上电子部件,即可成为大众所见的各类电子产品——计算器、电子表、手机、PDA、笔记本、电脑及电视等等。
液晶显示面板是一个以电信号控制的光开关装置。
液晶介于两片透明导电之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之间,经由加在(ITO)电极上的电压高低可以控制不同的液晶排列方向,而液晶的排列方向与光线的穿透量有关,进而造成像素的明暗程度不同。
在液晶显示方面,液晶材料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光开关,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鉴于单一的液晶单体的物理性能无法完全满足LCD的工作温度、光学特性、驱动条件等要求,人们开发出了由多种不同液晶单体组成的混合液晶以满足显示器件的需要。
从生产过程来讲,混合液晶材料的生产一般需要经过从基础化工原材料到液晶中间体到液晶单体再到混合液晶的全过程。
国内LCD下游客户主要是各大面板厂商,主要有京东方、华星光电、熊猫电子等。
根据各大面板厂商的重大投资公告,我们预计2018-2020年液晶面板出货量将迎来高峰,对液晶材料的需求也会迎来大的增长。
液晶材料国产化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15年TFT国产化率还不到15%。随着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国内液晶企业增长迅速,且国内液晶材料企业相比国外进口产品具有价格优势,液晶材料国产化率将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目前,全国高端液晶材料的供应商主要以德国MERCK、日本CHISSO、DIC国际三大厂商为主,而国内液晶材料生产商多为中小企业,缺乏明显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具有混晶生产能力的只有诚志永华、和成显示、八亿时空等少数企业。
2018年上半年,和成显示营收3.67亿元,是国内三家主要液晶材料供应商营业规模最大的,八亿时空和诚志永华营收规模基本一致,分别为2.0亿和2.1亿元。
八亿时空公司从12年到18年营收增长趋势来看,保持持续较高增长的一个势头,特别是从16年开始,营收增速均超过60%,2018年H1增速接近200%,说明我国液晶材料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
▌靶材
靶材是溅射过程中高速能离子束流轰击的目标材料,是制备薄膜材料的原材料,由靶坯、背板等部分构成,其中,靶坯是高速离子束流轰击的目标材料。
在溅射镀膜过程中,靶坯被离子撞击后,其表面原子被溅射飞散出来并沉积于基板上制成薄膜材料。
按原材料材质不同,靶材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单质靶材、合金靶材、化合物靶材等。
靶材制备的薄膜材料适用的终端领域有:平板显示器、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光学元器件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等终端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溅射靶材的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根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数据,2016年全球高纯溅射靶材市场规模约为113.6亿美元,其中平板显示(含触控屏)用靶材为38.1亿美元、半导体用靶材11.9亿美元、太阳能电池用靶材23.4亿美元、记录媒体靶材33.5亿美元,到2019年,全球高纯溅射靶材市场规模将超过16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
国内市场来看,大量扩产的晶圆厂和面板产线、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国产化的政策导向,将大幅提升对溅射靶材的市场需求。
全球范围内,具备规模化靶材生产能力的厂商主要集中在美、日、韩,霍尼韦尔、JX金属、东曹、普莱克斯、三井矿业、住友化学、爱发科、世泰科、贺利氏、攀时、优美科、佳能、默克等企业处于靶材行业强势地位。
我国靶材行业起步较晚,处于发展初期,有研亿金、江丰电子、阿石创、隆华节能等已突破技术门槛、在国内高端靶材市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根据2018年中报,国内溅射靶材主要供应商中营收规模最大的是江丰电子,其次为阿石创,营收分别为2.96、1.12亿元,有研新材全资子公司有研亿金、隆华节能子公司四丰电子、晶联光电规模相对较小。
▌OLED发光材料
随着显示应用的扩展和显示要求的不断提升,过去30年LCD把控全球显示行业的格局将会往LCD/OLED/MicroLED/QLED全面开花的趋势发展。
从巨头投入、产业化进展角度看,目前新型显示中OLED趋势最明朗、市场空间最大。
根据各面板厂官方公布柔性OLED产线规划,全球产能前三格局初步确立:三星165K/月产能排第一(A3产能135K/月+A4产能30K,A5设计产能180K/月暂缓、未列入统计),京东方144k/月产能排第二(成都B7+绵阳B11+重庆B12各48K/月产能),LGD67.5K/月产能排第三(E5产能22.5K/月+E6产能45K/月)。
此次京东方正式通过绵阳G6柔性OLED产线,充分反映国内OLED面板产业在产业集群、资金优势以及技术储备的综合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除了京东方,大陆地区柔性OLED产能在继续推进:国显光电/华星光电/深天马/和辉光电/信利均至少有一条30K/月产能在建,产能扩张后劲十足。
显示产业链全球范围内韩国领先(三星/LGD及其上游材料设备配套供应商),从产业规模、技术储备、人才、资金支持、产业集群等核心竞争要素方面看,大陆显示产业链综合实力与韩国相差不大,我们认为随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和产业集群逐渐完善,大陆显示产业链综合实力将在未来3-5年实现追赶韩国。
大陆将是未来全球OLED面板生产的重要生产基地,随着面板厂和材料厂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专利保护的到期以及本土产业链优势提升,大陆本土OLED材料厂商将在2020年左右迎来快速增长,长期看好国内具备专利、技术和客户资源的OLED材料厂商。
目前大陆从事OLED发光材料的公司主要分为四类:
(1)由中间体起家,往下游延伸到OLED发光材料,如万润股份、西安瑞联、上海宇瑞等,这类公司在生产工艺相对成熟;
(2)背靠高校的研发型公司,如吉林奥雷德、尚赛光电、卢米蓝、深圳智材等,这类公司一般在专利布局、新材料研发有一定优势;(3)OLED面板厂旗下配套的材料公司,如华睿光电和北京鼎材,这类公司在下游面板厂方面容易获得支持;
(4)拥有相关经验的海归团队创业公司,如北京夏禾(公司创始人是前UDC研发总监)、阿格蕾雅等。
▌电子PI
聚酰亚胺(PI)是指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CO-NH-CO-)的一类聚合物,分子结构十分稳定,具有高模量、高强度、耐高低温、轻质、阻燃等特性。
与其他有机塑料材料相比,PI处于金字塔的顶端。
正是由于聚酰亚胺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优点,以聚酰亚胺为基础的各类制品广泛应用在各领域并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目前,聚酰亚胺主要应用于FPCB、OLED的PI基板和PI盖板、石墨散热片。
软板的使用一般以铜箔与PI薄膜材料贴合制成软性铜箔基板(FCCL),覆盖膜(Coverlay)、补强板及防静电层等材料制作成软板。
PI膜的厚度主要可以区分为0.5mil、1mil、2mil、3mil及厚膜(甚至10mil以上等产品)。
FPC是目前聚酰亚胺最大的电子应用市场,FPC的应用包括军事、汽车、电脑、相机、手机等。
近年来,由于智慧手机朝大尺寸设计,每片FPC面积不断增加,平均每台智慧型手机FPC用量约10-15片/台,比一般功能性手机增加2-3倍以上FPC用量。加上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地区的智慧型手机上需求大增,我们预期FPC需求未来3-5年内可维持可观增长。
OLED取代LCD已成为大势所趋,正沿着曲面→可折叠→可卷曲的方向前进,而有机发光材料和薄膜是OLED实现柔性的关键点,与普通塑料薄膜相比,聚酰亚胺PI基板材料以其优良的耐高温特性、力学性能及耐化学稳定性见长,是当前综合性能最佳的柔性基板材料。
受益于柔性OLED产能增长,预计PI基板材料需求增长。根据IHSMarkit报告,2019年全球柔性显示基板市场规模将达3000万美元。
聚酰亚胺用于柔性显示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在光学玻璃上狭缝式涂布聚酰亚胺浆料、经氮气固化成膜以制成软性光学背板。在固化好的聚酰亚胺膜上制作水氧阻隔层、TFT层、蒸镀OLED发光层。
与刚性OLED相比,柔性OLED需要额外的玻璃载体以便在通过激光剥离处理后移去。
全球领先的PI基板供应商有:
1、SUM:2011年由三星显示和UBE各投资50%设立,2016年公司收入结构中可溶性聚酰亚胺业务营收为1300万美元;
2、Kaneka:为乐金显示当前开发的柔性OLED生产线提供液态聚酰亚胺;
3、SKCKolon:2018年成为柔性AMOLED基板的可溶性聚酰亚胺供应商,占可溶性聚酰亚胺市场份额20%。
与国际公司相比,我国PI基板材料进展相对缓慢:
1、新纶科技:是PI基板龙头企业Kolon指定的国内唯一基膜涂布厂;
2、丹邦科技:电子级PI膜产品获得科技成果鉴定,综合性能达国际水平,填补国内空白;
3、国风塑业:投资1.79亿元建设年产180吨高性能微电子级PI膜材料项目,已签订生产线设备采购合同;
4、时代新材:已与覆铜板行业龙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行高性能PI薄膜材料的联合开发、测试并实现供货。
高端光学膜:QDfilm、柔性封装阻隔膜
量子点是半径小于或接近于激子波尔半径的半导体纳米晶体,三个维度尺寸都在1-10nm。
基于自身的尺寸效应,量子点材料可以实现非常纯的RGB三原色,从而在显示领域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量子点显示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上游量子点材料和阻隔膜、中游量子点膜和下游量子点电视:
量子点材料和阻隔膜供应商:负责量子点材料和阻隔膜的设计和生产,代表性公司Nanosys和3M;
量子点膜公司:完成量子点光学膜的涂布和复合工艺,代表性公司3M、激智科技;
终端电视厂(代工厂):负责量子点电视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代表性公司三星、TCL和海信。
量子点显示根据发光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两类,分别被称为量子点背光源技术(QD-LCD)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AMQLED)。
因为QLED量子点自发光技术难以实现,所以与LCD结合的改良版QD-LCD技术就应运而生。
QD-LCD是在LCD上加一层量子点膜(或非膜的其他方式),这些量子点材料与蓝色发光二极管协同工作,蓝色发光二极管产生蓝色光,并且为量子点提供两种不同方法供应光子能量,以产生红色和绿色的光。
在QD-LCD的OnSurface升级方案中,仅仅需要将LCD的白光LED改为蓝光LED,彩色滤光片方案微调。将量子点膜在光源和增亮膜下面,去掉一层扩散膜,升级成本低,很容易产业化推广,有望成为LCD的标配。
根据IHS等对TV行业出货量判断以及我们对量子点电视出货量、电视的平均尺寸以及量子点膜的价格趋势判断,我们测算到2020年全球量子点膜的市场规模将达15亿美元左右,达百亿人民币市场规模,行业增速CAGR=38%。
目前全球生产量子点膜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大陆和中国台湾,三星的量子点膜只供自己的产品,不外卖不够成竞争,美国的3M已宣布退出该领域,而中国台湾厂商的大陆客户开拓需要时间,目前大陆公司在量子点膜渗透率提升初期,处于非常好的位置,在技术、客户、市场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伴随大屏电子显示的快速发展,量子点显示和OLED显示都对封装工艺过程中阻隔膜有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IDTechEx报告,到2020年柔性器件市场可增长到300亿美元,其必要部件高阻隔膜市场规模可达30亿美元,其中OLED显示用水汽高阻隔膜约10亿美元。
Displaybank表示,到2020年,水汽阻隔膜的总市场需求将达到5.6亿平方米。其中用于高端的柔性AMOLED显示器水汽高阻隔膜为1.4亿平方米,用于柔性光伏电池、柔性OLED照明和量子点薄膜的水汽高阻隔膜为4.2亿平方米。
用于OLED显示领域的水汽高阻隔膜主要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CVD是利用热、光、等离子体等的能量,使含有构成薄膜元素的挥发性化合物分解,或与其他气相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非挥发性的固相物质并使其以原子态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所要求的膜层的工艺技术。
国外高阻隔膜企业主要集中在韩国、美国、日本,发展较早,技术较为成熟,在高阻隔膜市场占据主要地位。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