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填志愿城市排行榜 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高考是决定一个人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每一年的高考几乎都是家长和学生最紧张的时候,每天紧张的学习和不断的复习,都需要很大的精力,也是对人本身身体的一个严峻的考验。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地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节选自食指《相信未来》

志愿怎么报?

可是,再不容易我们都熬过来了!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面临一个困难的选择:志愿怎么报?

志愿填报是高考录取前的一个项目,是考生进入大学的一个必经项目,关系到广大学子的命运,高考志愿表中,再院校、专业的下面设置一个“专业服从调配与否”栏目,究竟填报“服从”还是“不服从”,要求考生必须在学校和专业之间进行一次博弈。下面就让小编带着你一起看看高考志愿的填报的方法、重点及误区吧!

01、2020高考志愿填报流程

第一步:分析所填报大学连续三年的录取数据。

要填报某所大学院校,至少得分析这所大学连续三年的录取数据。因为,由于种种原因,同一所大学院校,每一年的录取数据,是有波动的,有时高、有时低,这些,都得在大数据的范围内精确分析,然后,再与自己的分数进行对比,参照。通过这些分析,你可以准确地得出这所大学的录取规律,有了规律,自然就好办事了。


第二步:进行位次计算,得出差值。

在这里,有两个概念要清楚,一个是绝对分数,一个是相对分数。绝对分数,是指没有与相应批次省控线进行比较的分数。而相对分数,则是用想填报大学和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减去相应年份、相应批次省控线得到的录取分差。如果同学你的高考分差,高于这个录取分差,那么,被录取的可能性就十分大,反之就要注意了。


第三步:确定学校和专业。 最后,要注意平行志愿的填写,多关注一下位次和分数,然后以自己预测的录取率高低,依次进行排序,再行填报,这一点,也可以多向相关人士或老师,进行咨询哦!


高考志愿的填报,简单来说就分为以上三个步骤,只要同学你在家长的帮助下,正确进行分析、研究,一定能够填报准确无误,最终顺利步入大学校门!加油哦!

 02 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及方法

一、高考志愿填报注意考生未来职业选择和方向

考生及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要结合自己的高考分数和兴趣爱好,综合考量之后再进行选择,确定好报考专业的范围和培养目标,并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和规划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二、掌握一些高考志愿填报的系统知识

高考志愿对于考生来说的重要作用并不次于高考,高考志愿的填报决定了未来被哪一个专业录取,以及毕业生以后的工作选择和方向。因此考生和家长需要多方了解高考志愿的系统,掌握其中的各方面信息和渠道,参考一些准确的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决策并成功填报志愿。


三、高考志愿的填报要选择好院校和专业顺序,并决定是否服从调剂

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的排列顺序是:院校、专业、是否调剂。在院校的顺序选择上一般是把最喜欢并且最想要报考的排在最前面的志愿;专业顺序的选择也是把自己想要报考的专业并且比较有优势地位的专业排在前面一些;对于是否服从调剂的问题要结合自身的高考分数,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分数,但是也要合理确定院校分数线。

 03 批次线、调档线、录取线你分得清楚吗?

 

04 志愿填报常见的9个误区 

 


05 这些专业是学啥的都不懂

你就开始报志愿了啦?




数学专业

数学是研究规律的科学,我们通过学习它来训练逻辑思维、思辨能力、创造力。很多学而思孩子从小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想通过高考这个人生重大环节进入数学相关专业,未来从事数学相关的领域。

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的人都有超强的严谨性,如果看中这个能力,那么一定要学习数学。数学可以让你做任何事情,都有依据可循,而不是随口而来;另外,疫情期间,许多需要做实验的学科就会停滞不前。而数学不同,一个屋子,链接Wi-Fi,一根笔,一张纸,你就可以勾勒出整个世界。研究数学,你不需要多大的空间,但你的大脑要有足够的容量。


物理学专业

很多孩子从小喜欢读一些科普类的读物,梦想着将来长大以后可以成为一个“物理学家”。但物理学家究竟是做什么的,孩子并不了解,只是单纯的一颗小种子种在了心里。

其实物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构建对世界的认知,而且是尽可能简单的认知。大学物理要求学生真正地站在一个“人”的视角,去认知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问题来了:物理研究方向和发展优势有哪些?

通俗来说,分为三个方向:做理论、做实验、做计算。其中,理论物理又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很难,很少的人做这一方面,大多数是做应用理论研究。


学生先学物理学,再学别的学科,会很好学。一方面,学习物理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了物理也能反过来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单单是物理学,学生如果报基础学科,未来会有很大发展空间。学物理专业毕业,30%做科学家、工程师,40%从事IT行业,30%从事金融行业。


化学专业

学化学怎么样?学了化学能干什么?就只能进实验室或者化工厂吗?在卞江教授看来,化学学科相比数学和物理而言,未来的领域会更广,也更偏重应用。


问题来了:化学专业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卞江教授:化学专业要学的东西非常多,要涉猎超级多的书籍和文献。据统计,大学生的阅读量排名,除了医学和生物,就是化学。除此之外,说到未来发展和就业的话,目前北大材料化学最受欢迎,创新专利价值高。

化学专业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在于:不管你是内向还是外向性格,不管你是理科大脑还是文科大脑,你都可以在化学领域找到一席之地。

公共管理专业

公共管理专业一直有2个误区,一个就是毕业后就要去当公务员;另一个就是很多人认为文科才报考管理学,理科不能报。


其实管理学也需要理科知识。比如解决地区的交通问题;还有今年的疫情,各个城市响应如何,民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是公共管理范畴内的工作,都需要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


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适合这个专业?

有较好的逻辑能力,洞察力,有批判精神的人。如果想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还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公共管理专业未来就业方向有公共部门、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研究机构、国际组织等。准备攻下这个专业的学生,平时可以多读历史书,学好基础知识。




教育学专业很多考生都会有一个疑惑,教育学和师范类专业的区别在哪里?丁教授告诉我们一个真相:教育学上研究生的人比较多。不过具体到它们之间的复杂区别和联系,建议大家收看视频回放来找答案哦!

问题来了:教育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2019年,本科就业最多的领域是教育行业,12.5%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教育行业;计算机12.4%排名第二;制造业11.9%排名第三;金融业10.6%排名第四。目前来看,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相关专业就业前景很好。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未来需求较多。


法学专业

说到法学,可能很多同学都认为只要学了法律专业,将来就一定可以成为光鲜亮丽的大律师,西装革履、舌战群儒。但其实可不然!法学可是被戏称为最容易脱发或者少年白头的行业!


说法学难,主要因为法学学习的知识体系庞大、阅读量大;加之门槛高、看重资历,需要终身学习,所以未来的工作强度也会非常大。


问题来了:对于下定决心要选择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怎样才能成为行业“高手” 呢?

1、训练大量阅读、快速提炼、记忆要点的能力

2、通过各个部门法(民法商法行政法),学习在专业术语和日常语言之间相互翻译的能力

3、训练精准写作、字斟句酌,不断练习

4、多读案例,培养“同情又超脱”的情商

5、学好法律思维,训练大局观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是冷门还是热门专业?每个人看法都不相同。但其实,热门、冷门是一个动态的,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郭芃教授在当年学光学工程时,就有人说,“这个专业已经过气了”。但是其实直到现在,这个专业还是有很多机会,只要你有能力。


问题来了:光学工程专业哪家强?

光学工程专业的学习,需要数学、物理基础要好。比如在北京理工大学睿信学院,用一年半时间打好数理基础。大二、大三学习专业基础课,然后学习更细分的方向,成像、激光、光纤。



经济学专业

金融学和经济学傻傻分不清楚?金融学像一个工程学科,与经济学相比,更面向就业和应用,也比经济学更需要数学基础。
问题来了:经济学的就业方向有哪些?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里的基础学科,很多学科都需要它,但不直接面向就业。目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经济学的就业需求越来越旺盛,国外互联网新兴产业成了经济学主要的岗位提供者,这个趋势也传到了国内。




工业设计

“学艺术专业不需要好的文化成绩”,这个过去的固定思维一定要打破!如今想进入工业设计专业,文化成绩也需要好!


问题来了:工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

无论是设计还是工业设计,其实都需要同学们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同时还需要好的文化成绩。


高凤麟教授说,工业设计是要培养学生成为高感知力或高感性的人才。所谓高感知力是具备很强的创新精神,可以创造新的事物,同时可以很好地述说一个故事,可以感动到别人。我们这个时代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快,未来很多工作或许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具备高感知力的人才会发挥人的优势,是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


志愿填报

聊了这么多的专业,想必各位同学已经“心有所属”。关于志愿填报,很多同学都有一个终极疑问:到底是优先选大学还是专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请蔡剑教授来为大家解答哦!


问题来了:是优先选大学还是选专业?

选大学是选一个氛围,因为在大学里要学习生活4年。专业是看未来感兴趣的领域。调整专业未来或许还可以做到,不过换大学是不大可能的。不要只看招生简章,要了解相关领域老师是谁、素养如何,要跟着一个好的老师做学问。



此外,在选专业时要把孩子当成中心来考量,家长不要替孩子做太多决定。一个大学给学生带来最宝贵的,是他终身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当下的青年人接触社会面比家长宽,很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和孩子探讨再做决定。



看了以上这么多专业分析,不知道屏幕前的考生和家长们心里是不是已经有了自己的小想法?当然,如果你对于志愿填报还有任何的疑问,可以识别下方海报二维码和我们一起探讨哦!

END

以上就是高考志愿填报需要注意的事项

以及各大专业的分析

祝各位考生考上心仪的学校


随着各地高考陆续出分

考生们也开始选专业、报志愿

有了目标院校

报志愿时要注意啥?

还没想好学啥专业,该怎么办?

这张图都帮你想清楚了

↓↓↓


文章转自 | 央视新闻


高考填志愿城市排行榜

首先刷新一下你的认知:高考填志愿,专业不太重要,学校也太不重要,那什么重要?城市最重要!
 你走在北京街上遇到的人,跟在沈阳街上遇到的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能在中国最牛逼城市连续生活过几年的人,在年轻人中,绝对是少数派,可以列入预备精英行列了。 下文包括了一个有排名顺序的高考志愿城市排行榜,而且深圳和珠海惨遭作者黑化,一定要看完!
最后特别说明一下,本文的观点并不代表童书妈妈,但我们非常支持持有各种观点的作者发言。


虽然在高校工作了三十多年,但对于高考招生录取这些事情,却完全不在行,毕竟只是个教书匠而已。


但每年一到这个时候,还是会有不少朋友来我这里打听录取和填报志愿方面的事情,弄得我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指教”才好。


当然,对此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挑几点重要的说说,同意不同意,姑妄听之吧!



首选城市,次选学校,最后专业

 

我的看法很简单,选志愿,一定是城市优先论,具体说就是,填报志愿时,在专业、学校以及学校所在城市这三个选项里,首选城市,次选学校,最后选专业。

 

刚恢复高考那十来年,情况正好相反,专业是首选,但后来专业之于就业找工作越来越不具有唯一性和限定性,学医的出来做传媒、学历史的跑去做投行之类的情况比比皆是,已成常态。


再加上这些年,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迅速拉开距离,社会的流动性且日益加大,所以,近二十年来我就一直主张高考填报志愿的城市优先论,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认同,现在我身边的朋友里,至少六成以上的家长都是城市优先论者。

 

城市优先论的精髓,一是选大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这是一个绝对标准,二是选好城市或喜欢的城市,这是一个相对标准,因人而异。

 

北京上海当然是首选,理由不用多说了,中国的首善之区,帝都和魔都,汇聚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教育层面的,更多的还是社会文化与生活层面的。

 

一个年轻人在人生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两座城市里生活了四年,绝对是赢在了起跑钱上,别的不说,至少你走在北京街上遇到的人,跟在沈阳街上遇到的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一个二十来岁的大学生来说,见世面跟读书一样重要。

 

接下来优选的城市,我认为是:杭州、南京、成都、厦门、武汉、广州,排名应该分先后,就这些了,最后尚可以考虑一下的城市还有:苏州、青岛、大连、重庆、长沙和西安。

 

这些城市,目前算得上是中国发展最有活力也是最健康的城市,关键是形成了各自非常有特色、有魅力的城市文化,小孩子在这样的城市里读书成长,能受到比较好的文化熏陶,再怎么死读书也不会读傻掉。

 

其他也有不少有特色的城市,比如东北、华北的一些城市。有些城市里虽然有不错的学校,但因城市发展活力不够,思想文化氛围也颇为沉闷,同样级别的名校,比如天津大学和东南大学,或略微差一点点的学校,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如果成绩够了有得选,还是首选上面这些被我点名推荐的城市吧。

 

我有一大学同学,他是一个学校优先论者,他的观点是:“以高考录取分数线选学校,哪个学校高就去哪个学校。不管学校在哪里。其次选性价比高的学校。比如中科大、哈工大、西工大、兰大、电子科大。再次是选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专业。我说的是各省一千名前的理工科考生。”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貌似很专业的观点错就错在“不管学校在哪里”,其实城市优先论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解决了相同选择条件下,相同档次名校如何选的问题。


以中科大为例,拿差不多同一个档次的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相比,我觉得中科大只能排在最后,也不是中科大不如其他学校,而是合肥真不行,也有个例外,到合肥安安静静读四年书,然后留学直接去MIT或加州理工读研,这我就没话说了。

 

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深圳,现在是报志愿的一个非常热门的城市,但我真不觉得这是个好选择。


一来深圳有不少学校都是一本招生,但其实没啥好学校,二来一个年轻人在深圳读四年书,我觉得不仅学不到什么东西,反而会沾染上一些坏毛病。


反正我有一个偏见,很多深圳大学生太功利太实用主义,四年读下来跟一些技校毕业生也没本质区别。


很多人觉得在深圳读了书以后就能留在深圳找工作,算是得了地利之便,但其实,深圳这个城市的特点是特开放的,早来晚来都一样,全看自己的本事,千万不要有占着坑位得便宜的想法,你在北京读完书再南下到深圳,未必比那些在深圳提前扎了四年的人要差,多半会更强。


名校的差别,还在城市
 
选学校当然也重要,但要服从城市优选原则,毕竟,选学校这件事情其实由不得自己,因为只有各省排名在2000名之内的,或许你才有资格在一本里面的那些名校中去作选择。

而名校之间的真正差别,说到底还是名校所在城市之间的差别,比如中大、武大、浙大、南大、川大等名校的排名和美誉度都差不多(至少在一个档位上),而广州、武汉、杭州、南京和成都这几座城市,差别还是蛮大的。

一般来讲,好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各自的气质、特点,但这种气质和特点其实适合于任何考生,但城市与人的关系,却要复杂得多,你看广州多好啊,但很多人就是讨厌,过不惯,而广州的考生,一过长江就崩溃。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太大了。
 
一本尚且如此,一般的二本学校,就更是没区别了,我觉得都一样,如果考生分数只能读二本的话,更要选个有意思的城市或者你喜欢的城市去读,四年下来,肯定会收获比学业更多的东西。

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的是,京沪籍以外的考生,如果能去北京上海读一个二本,我觉得比去珠海或威海读一个一本分校更可行,能在中国最牛逼城市连续生活过几年的人,在年轻人中,绝对是少数派,可以列入预备精英行列了。


选专业,跟以后找工作没啥关系
 
至于选什么专业的问题,那就更不重要了,因为跟找工作没啥关系,所以,选专业的问题最好留给考生自己去选,选一个自己喜欢学的专业就好,现在喜欢,但一进学校就后悔了怎么办?没办法,自己选的,怨不了谁哈。

也有一种情况是考生没任何感觉,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那父母帮忙选一个轻松好读的专业就好,别老纠结找工作的事儿,四年后的事情谁知道啊,千万别自以为是,现在热门火爆,四年后滞销的专业,还少吗?
 
最后有一个补充,那就是城市优选论中的“避家原则”,不管怎样,都别在家庭所在的城市读大学,你要是在上海,那么按照对等原则,就去北京读书,实在不行,南京杭州也不错。在家庭所在地读大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延长了你的高中体验,读大学就跟读高四高五一样。
 
现在,北京上海甚至广州等城市的很多考生不愿意外出读大学,其实这真的很可惜,可惜在于他们失去了一次极好的人生拓展的机会,现在毕竟不是八十年代那样一种毕业分配的时代,出去了没准儿就回不来了,现在的世界大得很呢,就算回不来,不是正好可以出国去更好的地方留学吗?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完全到了可以离开父母放单飞的时候了,独自成长真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当然,离开父母,也给你的父母一点自由……



高考填志愿城市排行榜

 

首选城市:北京、上海
中国的首善之区,帝都和魔都,汇聚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教育层面的,更多的还是社会文化与生活层面的。
 
优选城市:杭州、南京、成都、厦门、武汉、广州
排名分先后,感受一下广州的心理阴影面积。
 
尚可考虑:苏州、青岛、大连、重庆、长沙、西安
 
不要选深圳:很多深圳的大学生太功利太实用主义,四年读下来跟一些技校的毕业生也没本质区别。
 
基本原则:宁愿读北京上海的二本不读珠海威海的一本分校。
 
避家原则:不管怎样,都请别在家庭所在的城市读大学。


高考志愿,一门玄学



本文转载自“南风窗”,内容已获授权

ID:SouthReviews

作者:肖瑶


史无前例的七月高考刚过去没多久,高中毕业生们将要来到几乎是人生第一个关乎前程的节点:出分的日子。这意味着,填志愿、选专业等一系列动作也会随之而来。


如果说志愿表是高中最后一张考卷,专业选择就成了决定性的压轴大题。相比起已经被分数定性大半的院校和城市抉择,选专业更多关乎主观兴趣和职业规划,目光需要递到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层面。


把大学比作一个小型浓缩社会,专业就是社会里的角色分工,是真实社会里的职业,决定了一个人性格发展和道路求索的主要方向。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高难度技术活,“学校+专业”、“平行+顺序”的多线录取模式,加之程序繁琐,竞争激烈,就算被心仪的院校提档,也常遇到专业调剂的情况。


学生都希望在组合上打出最优解,分数有限,期待无限,心仪学校和热门专业在很多情况下不可兼得,“志愿”两个字到最后究竟有几分符合“志愿”,实在变数太大。


专业,志愿填报上的压轴大题


钱钟书在《围城》里有这样一段话:


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外文系看不起中文系,中文系看不起哲学系,哲学系看不起社会学系,社会学系看不起教育学系,教育系的学生实在没人看不起了,于是就看不起他们的老师……


对部分专业的学生而言,江湖里一直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传说,其中以文科领域为甚。大学专业并非简单地划为文、理两科,但这种延续中学的习惯性划分,仍勾勒出两种不同的学科的属性与就业取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文志士当道的时代早已过去,文科生似乎在象牙塔内风光一时,就要承受走出校门后郁郁不得志的代价。


据麦可思的《2019年就业蓝皮书》统计,众多文科专业,如绘画、历史学、音乐表演、法学高居最难就业的前几名,其中历史学、音乐表演、法学连续三届“红牌”。


最好就业的专业,则是如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实际上并无强烈“专业”痕迹的学科。



高校里诸多专业食物链,基本由就业难易程度造成。但实际上,哪怕没有疫情,求职就业市场从未放下对大学生的威慑姿态。


专业“对口”当然有一定优势,科班出身有助于帮自己快速进入岗位,适应职业,也能分享更多信息与资源。


但一个毋庸置喙的现象是,目前,我国社会整个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细密,不同岗位的重叠混合程度越来越高。


一些自诩经验者和触目惊心的社会数据,也在不停制造恐慌:学文史哲,虚而不实工作难找;学理工科,技术永远落后于时代科技发展;学计算机,一线城市竞争激烈,不仅996,还要面临35岁退休门槛;曾经的时代宠儿金融行业也“内卷化”严重,即竞争饱和状态下高材生难以职匹其力。连黄金职业的佼佼者医生,都成了成本风险最高的行业,一读就是七八年,熬夜加班还有医闹……


北京某大型互联网公司运营岗位的招聘要求,折射出企业整体提高对学生为人处事综合能力的要求


在一种“就业-就学”的反向回溯考量下,选专业的两难之处,逐渐变成“兴趣”和“实用”的二元之分。无数所谓“过来人”的声音苦口婆心:兴趣不能保证足够在一个行业内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激情,理想与现实永远存在误差。


喜欢or合适,不是大问题


1910年,胡适公费出国留学,临行前哥哥特意从北大荒跑到上海为他送行,对他说:我们家族已家道中落,你出国要学些有用之学,帮助国家复兴,重振门楣,比如开矿造轮船等“实用专业”。


抱着“农业兴国”的理想,胡适进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每天洗马、驾车、摘果、种田,起初意志踌躇:“我初来此邦,所志在耕种。文章真小技,救国不中用。”


但逐渐地,他发现农学和想象中实在存在不小差距,在美国种了几年大苹果,觉得当一名果农毫无乐趣,遂果断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去学哲学。


几十年后,胡适把自己当作反面教材告诫学生:“选专业要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关键跟着兴趣走。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


这是胡适的“经验论”,其中掺杂了主观的个人偏颇甚至是武断。实际上,时至今日,爱好兴趣,几乎被垄断地与文科专业挂钩,“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仍然主导着大部分高校专业话语权。


在一种“非文即理”的二元论观念中,“喜欢”和“合适”之间的逻辑链条,悄悄漏了某些环节。“喜欢”被与看似有趣的人文专业强硬挂钩,“实用”则成为实用主义考量下技术导向类专业的代名词,逐渐演变成高校择业场上清一色的文科歧视。



不仅在中国,教育市场化严重的西方国家更甚。上世纪80年代的美剧《大饭店》里出现了一个情节: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到大饭店来应聘风月生意,经理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没有什么其他技能吗?女人悲哀地回答:“我大学的专业是英语,甚至还写过诗,希望出本诗集,但现在都是不相干的事了。”


有人说,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甚至直到社会上,不少青年人也在多年内都难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


多数中学生很难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这是事实;在世界上万千事物中,一个人对大致哪方面较为感兴趣,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极可能展现端倪,这也是事实。


但在厘清这一关键后,接下来的问题,便从“专业”跳到了“行业”——所学非所从业,又一座更庞大的、阻隔着万千的大山,挡在了毕业生面前。


新时代高等教育争先者之一蔡元培所说,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那么,在一个专业里,投入能量最充沛的四年青春,到底是为了什么?


即将进入大学的年轻人们,正是要找到这个答案。


那些“业不对专”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在继续阐述之前,我们采访了几位从业与学校所学不符的青年人,他们或出于“喜好”,或出于“合适”,在从学校到社会的切换里,不同程度地向现实状况作出了“妥协”。


十年前,阿唐在高考后选了一所外语院校的冷门小语种专业,原因很直观:其一,他不愿意在大学学高数;其二,那些年,身边似乎总在不断涌现各种数据,告诉他小语种专业“就业率高”、“钱途好”。


大三第一次去做口译实习,阿唐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想做本专业的相关工作。他不是个太擅长与人打交道的人,而口译、翻译行业都会对人际交往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借着大三兼职时建立的一些联系,他进入一家互联网大厂实习,岗位是运营。“身边同事学什么的都有,甚至有学农产品养殖的。渐渐地没人想得起‘专业对口’这回事儿,毕竟没有任何专业叫做‘XX运营’。”


他现在已经在互联网岗位转正,并且逐渐开始感受到自己所处的是另一所“大学”——社会,这里没有专业分科,但有隐性却严格的考核标准。


比如中学时厌恶且逃避数学,现在就得花时间补数学,社会的“江湖”意义一下子就有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阿唐想强调的是,不管自己有没有毕业、毕业多少年,想不想从事“对口”专业,和喜欢并认可自己的大学四年,是完全不矛盾的。


回想起大学四年,专业其实仅占一小部分,更多的则是丰富、充实和生动的校园生活。而且,语言学科通常都是需要实打实去记背的专业,总体上学习氛围勤奋且纯粹,这也正符合阿唐对大学的期待:大学还是应为静下来好好读书学习的阶段。


在很多意义上,选专业的确是为了找工作,但在学校里的专业,并非只有工作筹码这唯一的价值。



从学校到工作,也有不少与阿唐经历相似的人逐渐发现,健康良好的工作环境,会逼促着一个人在离开学校后不断学习。


比如,“互联网公司特别看重数据,哪怕你不是数据岗位,随着工作深入,数据分析的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某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云数据部门做经理的胡亚成深以为然。


填志愿已经是距胡亚成16年前的事了,遥想当年填报志愿,他“脑子一热,看到工商管理,心想:这是学做生意的,就它了。”


进入大学后,他越发觉得事与愿违,无心学习,常常10门考试中挂科6门,剩余时间都用来看书,社交,直到离开校门,工作压力如期而至。


毕业大概两三年后,互联网行业经历又一轮如火如荼的市场狂潮,人才需求井喷,胡亚成才在一次偶然机会中,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一干就是6年。


从消费互联网后来到产业互联网,先在市场部,先在转到云计算岗位,算是彻底地完成了一次从传统“文科”到理科行业的改道。


改道方法是“对症下药”——该考的证一个不落,如阿里云的ACP认证、信息系统高级管理师等。而这些目的性强烈的专业证件,大多都是在工作后有了一定积累才可能深入习得的,在懵懂无知的大学时段,很难想不到这么多。



胡亚成的商科专业也并非毫无帮助,参加工作后,他逐渐感受到商业管理学科给自己培养了一套特定的思维和认知方法,比如商业模式分析、利润分析等,工作中遇到什么事,会受限考虑为什么做、目的和本质是什么等等。


相比起专司数据的理科生,他感到自己多了几分话语权,俗称底气,用现在求职市场上的话来说,就是“差异竞争优势”。


从香港一所学校的哲学系毕业后,安然进入一家保险公司做销售员,一干就是三年。


严格来说,在香港,从事保险销售类工作通常几乎没有专业要求,尤其是内地学生,“内地生”的身份标签本身,就可以作为保险公司录用你的理由。


安然从自己角度总结,哲学是一门很“钻”的学科,说好听点钻研,难听点更像是钻牛角尖,但这两者都对沉得下心读书有着很高要求。它不要求丰富的课外活动,基本算是一个不怎么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学科。


保险大不一样,需要每天都在外面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毕业后一年内,她周旋于两岸三地各式各样的新老客户之间,与大学时的自己判若两人。


很多时候安然几乎忘掉了曾经的“专业”,但又在很多时候忽然想起来。哲学培养人的思维模式,思维是根固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中的,它不会随工作行业的变化而消长。


安然的经历,令人反思一个看似老生常谈,实际上已逐渐沉没的话题:大学教育的核心。


大学,如何让我“站得够高”


对于高等教育,一个相对保守、却几乎被古今中外公认的定义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的概念本身,其实更侧重过程而非结果,核心是培育一个成年人成熟和理性的思维,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对待事物,而非专业和技能。


爱因斯坦这么理解大学: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事实上,在目前的全球高等教育里,大部分专业都是被“定义”出来的,赋以定义权的,是工业时代至今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是现代化以后市场运行的需要。学校里诸种技术和技能,几乎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社会结果。


商业金融、公关传媒,这些岗位并非技能或技术,但也昭示着另一个大趋势:今天的高等院校里,大多数“专业”其实严格来说不算“专业”,而是为了适应社会竞争和市场需求而设置的标签门类。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看重人才的思维认知水平、交际能力等,再细化一点,比如沟通能力,服务意识,营销思维,这些不是技术也不是技能,而是思维,是认知。


当然你可以说,唯技术与技能才能让自己在这个竞争残酷的社会拥有一只“铁饭碗”,获得永远也不会被社会淘汰的专业门槛。


不可否认,对多数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而言,也许他们的确或多或少抱有一定“专业崇拜”。一名文科生也许会在离开高中校园那一刻开始,就自觉“输在了起跑线上”,饱读圣贤书固然好,但社会需要的“技能”,不是只读圣贤书。


“技能”,决定了立足社会的硬性筹码,是对以一技之长博得一席之地的向往。


“学以致用”也确实是大部分相对底层的年轻人获得上升途径的几乎唯一出路。教给他们欣赏文学艺术的思维,带他们深度历史和哲学,他们走出校门后面对的,仍然是无处容身的残酷社会。



也许你还记得起前段时间热议的“小镇做题家”,除了阶级固化、教育资源阻滞等问题,它还折射出另一个面相:在基数仍然庞大的底层青年群体里,教育资源的确是错配了的。


但这里的错配,不仅是资源不足,更是理念认知的偏差。学生们在一套唯技能至上的教育体系里,没有得到他们真正缺乏的东西。


实话说,大部分农村小镇孩子真正缺乏的,是技术和技能吗?不论是吃苦能力还是勤奋程度,他们应当都远远超过中产、工薪阶层,他们需要的,是通过上大学开拓思维,拓展眼界,弥补城乡在思维和认知等方面的差距,为将来融入城市、立足城市做准备。


退一万步说,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有多少会真的被短短几年大学时间灭了斗志?大学四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相比起未来漫长的人生几十年,他们更需要的,是更高远的视野,更广阔的思维。


低端技能的培育,急功近利的短视,奔着工作而惘顾爱好和性格地选专业,高等教育中“育人、启智”的功能几近殆尽,这才是对小镇和城市青年共同的扼杀。


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争论“纯文”还是“纯理”,实在意义不大,“喜欢”还是“合适”,也并非简单的二元之分,当越来越多人为了在爱好和适用二者间找到平衡,而折中选择一个不甚了解、也无甚兴趣的专业时,其所能看到的未来高度、远度,就已经被打了一个折扣。


南风窗,中国政经第一刊。

我们始终期待与你一起,

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

高考志愿填报,注意陷阱专业

在文章《高屋建瓴的高考志愿填报策略》已经详细介绍了高考志愿填报的一般步骤是:
  1. 根据自己的全省排名构建自己的备选学校库;
  2. 然后根据城市的优势排除掉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
  3. 在剩余的学校里面选择专业比较适合的学校和专业。
详细内容参见原文。同时介绍了志愿填报的进阶境界是:
  • 专业的选择要结合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远离夕阳甚至即将消失的专业。
  • 志愿填报不要仅仅以4年本科的角度选学校和专业,更要以将来会读研读博的门槛选专业。
1、
但是当看到某些知名人士还在忽悠人们乱填专业的时候,我决定写这篇文章,帮助人们尽可能的规避风险。
今年以来,有几个新闻引发过社会的广泛讨论,其中几个热点新闻都与中国知名学府清华大学有关,分别如下:
  1. 清华大学同时取消新闻学、会计学专业停止本科招生
  2.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没有就业着落的学子号召校友拔刀相助,同时爆出一个数据:学院145名本科生,签约率仅14.48%,就业率仅35.17%
  3.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院诚发布“求助信”挚邀请各用人单位为该院学子提供更多宝贵的就业岗位和发展平台,帮助该院129名本科毕业生,133名硕士毕业生和143名博士毕业生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4. 清华大学新开设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
以上几所大学在中国都是知名的大学了,想必读者没有不服的吧。但是即便强如华五的南京大学,其化学化工学院的毕业生也求职困难,这种困难还不仅仅限于本科生,甚至连博士生也面临着就业困难。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今年是特殊情况,疫情叠加中美冲突激化。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变化学专业就业难的根本属性。
然后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南方一霸的华南理工大学,居然遭受到如此严峻的就业窘境,学院145名本科生,签约率居然不足两成。要知道,应届生求职签约主要集中在秋季,也就是说本来19年秋季的求职季大部分学生应该是签约单位了的。但是,华南理工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签约率居然如此之低。
虽然,这个学院不是华南理工的强势学院,但是这些学生最起码有名牌大学文凭背书,而且背靠珠三角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就业都如此困难,其他的当如何呢?
清华大学更绝了,直接从本科里面剔除了新闻学和会计学专业。这是什么,这就是风向标,说明了新闻学和会计学不适合考生报名,Top2大学实力劝退,还不值得各位考生谨慎选取这两个专业吗?清华大学更绝的是将两大暴热核心专业合成了一个专业,也就是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专业,羡煞旁人!


2、
上述例子充分说明,不管你所读的大学如何,未来能不能获得一份好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选的专业。只因为如此,我才会一再强调:选好志愿,极端重要!
在文章《高屋建瓴的高考志愿填报策略》中也介绍了更高级的志愿填报境界要以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选专业。并列举了一个例子,1998年的《新华字典》有过如下这段话: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个例子活生生的揭示了历史进程对个人职业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说百货公司的售货员也有美好的前途。其实,计划经济时代,百货公司售货员是相当有地位的职业,一些人为了购买某商品,还得讨好售货员呢?
在旧时代看来,他们三个人确实都有美好的未来。但是,如果结合历史车轮前进的进程,就不会得出那样的谬论。很多人都喜欢张口闭口的”存在即合理“,但我极其反感这句话。
存在即合理,如果以当前的角度来看,没什么疑问;但是如果以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大了,当前存在的东西在当前当然存在着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存在价值的东西在未来可能一文不值。
正因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因此学子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别让错误的专业给自己留下悔恨的遗憾,不仅辜负了为了高考拼尽全力的你,也给自己美好的未来埋下了雷。
当前,最大的历史车轮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人工智能(包括大数据、智能算法、自动驾驶、智慧机器人等)。
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会被消灭掉,尤其是一些低端重复劳动/粗浅数据处理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被淘汰掉。而一些知识型/情感型/社会型的岗位就不会被取代掉(比如老师/心理咨询师/科学家/政客等)。
因此,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远离低端重复毫无技术难度的专业。
未来的社会,即便是金融企业的数据分析师也会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会计这样的岗位更别想存活了。
3、

对于专业选择我简单划分为如下几个梯队(仅供参考):

  • 第一梯队:金融、法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艺术(家境富有)。

  • 第二梯队:建筑、通信、电子、应用数学、机械自动化、小语种(非英语,但是英语必须也擅长,即英语+小语种)。

  • 第三梯队:工业工程、物理、文科专业、其他医学专业。

  • 第四梯队:材料、生物、化学、环境、理论数学、农学、艺术(家境一般)

上述后两梯队的专业能不选就别选了。生物、化学、材料、环境和农学直接就不要选了,除非你是真的极端热爱该专业,除此之外,直接Pass。
很多人对临床医学有疑惑,主要是被近些年报道的医患关系所影响。其实,大可不必,所报道医患矛盾只是小概率事件,医院本来就是人间炼狱场,发生一些小矛盾是很正常的,对于发生人命的极端案例,其实并不多。任何行业都有极端案例,要是无限引申个案到一般,那么什么都不用做了。
而且,临床医学专业本身门槛就非常高,一般的学校都没资格开设相关专业。能够开始临床八年的学校,各个都是行业顶尖的。
而且,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临床医学也是最具价值的专业之一,其他的还有金融、律师等。
最后,再说一遍:选好志愿,极端重要!请广大高考生千万要重视志愿的填报!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2020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联合国发布2020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国水平“非常高”

  2. 世界经济论坛:自然与商业之未来

  3. 2020全球消费者状态跟踪(中国)

  4. 2020年美国中小企业影响报告

  5. 2020年亚太地区移动经济报告

  6. 2018年非洲基础建设市场动态

  7. 2020 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

  8. 2020年全球财富和高端生活报告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政治局最新定调

  2. 关于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央有重磅部署!

  3. 首席学者傅莹对中美关系的最新判断

  4. 后房地产时代,黄金的机会来了?

  5. 活久见?美国GDP大跌32.9%,创二战以来最惨纪录!美股跳水500点,特朗普建议推迟大选

  6. 败走芝加哥!起底万达,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7. 海底捞又出事!巨亏之下,还能好好吃火锅吗?

  8. 南京最后一次当首都,是怎么规划的?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什么是人生?(这是见过最经典的回答)

  2. 复旦教授: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值得一看

  3. 古建筑为何这般凉快?

  4. 全世界的虾都全了

  5. 美国纪录片丨《钓鱼岛真相》,希望更多有偏见的西方人看到

  6. 小提琴曲《下雨的时候》清灵悠远,美醉人心!

  7. 每天学一味中药,南山楂!

  8. 花1分钟学记住一个单词|plagu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